琅琊将佛 by 琅琊将佛【完结】(16)

2019-03-25  作者|标签:


  王羲之慈祥地望着我的眼睛,然后领着我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我说:“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写字的秘诀是有的,它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能够知道了。”
  我拱手作揖道:“儿子受教了。不过父亲,既然书法之秘诀在于勤学苦练,业精于勤,而官场上的是是非非又该如何处置得圆滑通透恰到好处呢?”
  王羲之勃然变色道:“我王羲之一生耿直刚正,效法先贤骨鲠之士。圆滑之事,我无可教你。”
  我一听父亲这气势,就知道自己搞砸了,我叹了一口气道:“爹爹这么刚正忠直的人难道不知道当今陛下推崇的是‘以孝治国’之道吗?”
  王羲之骂道:“难道你现在作的事情符合孝道吗?竟敢与父亲顶嘴?”
  我低声下气地道:“不敢有此忤逆,只是爹爹久离京师,恐有所失,儿子斗胆,献策一二。”
  父亲见我态度还算端正,便讽刺道:“哦?原来凝之偶得高见,要赐教父亲。你且说来,父亲洗耳恭听。”
  不得已,我便尽量放柔声音,以免引起父亲的反感,娓娓说来:“爹爹可知晋武帝司马炎曾率先为其父司马懿守三年丧,而后群臣仿效,守丧之制逐渐成为我朝官僚士大夫的强制性道德规范?尤其是在我们贵族世家之间,更是成了道德优劣的评判准绳?”
  王羲之点头道:“这个我当然知道,元帝时,你的嫡亲大伯王籍之居叔母丧而婚,东阁祭酒颜含在叔父丧嫁女,均为丞相司直刘隗奏劾,因为晋元帝是我和你大伯的姨表叔,从中打了圆场,才未处罚。”
  我恭敬地对父亲劝道:“爹爹也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如今王蓝田伯父正在丧期,爹爹却在这个时候奚落于他,恐被天下仕林诟病。”
  王羲之一听到王述的名字,便抿了抿嘴角,不耐烦道:“小孩子家家的不要多管大人的闲事。”
  我更加疑惑了,虽然听母亲讲过二人素有嫌隙,却不知到底为何,我试着跟父亲讲清厉害关系:“爹爹,我听闻王蓝田伯父每次听到屋外有号角声响起,就以为是父亲来了,必定洒扫庭院,虚左以待,可见他是多么希望父亲能在这个时候去看他。父亲何不把握时机,趁此机会与王蓝田伯父重归于好呢?他们太原王氏大族与我们琅琊王氏望族毕竟是系出同宗啊。”
  王羲之撇嘴道:“他虽然也姓王,但我看他守完丧礼后出来最多也不过作个仆射,是否重归于好又有什么要紧。就不去。”
  父亲你要不要这么傲娇啊,我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不甘心自己第一次尝试改变历史的试验以失败告终,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道:“爹爹知道的吧,守丧期间不能洗澡,形容憔悴,面色发黑,这就是哀发于容体。守丧期间也不能随意言谈,与守丧无关的事一律不谈,要尽量沉默,这就是哀发于言语。而哭丧时则不能从容地拖长尾声,而要哭得气都回不过来,这是哀发于声音。如果爹爹真的如此厌恶王述伯父的话,难道不应该趁此机会好好看看他的糗态吗?”
  王羲之听到此话倒是起了兴趣,道:“有点意思。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我一听有戏,喜道:“不用考虑了,我已经同王述伯父知会过,爹爹你今天会去拜访他,王述伯父也很高兴呢!就让我陪爹爹一起去看看他吧。”
  我推着父亲向前走,心想老头子真是太难哄了,都一把年纪了,还有什么放不开的啊。
  “我可跟你说啊,要不是你求我来,我是不会踏进他家的灵堂半步的啊。”王羲之抚着胡须倔强地说道。
  我招呼着父亲麾下的秘书郎,指挥着郡守的仪仗行进整齐,免得让王述觉得我们琅琊王家不给他面子。
  见父亲还是一副直肠子不开窍的样子无奈地道:“爹爹,您都是五十岁的人了,俗话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这些年官场上的风风雨雨,您看得多见得也多了,这点官场的惯例您总知道的吧。何必给人落下口舌呢。而且就算您看不起王述伯父,但我们去祭拜的又不是王述他本人,而是跟我们有亲戚关系的王氏啊。”
  王羲之反而笑了:“要是祭拜的是王述他本人,倒也可去得。”
  我无语地看着老爸王羲之偷乐的样子,道:“爹爹,王述伯父性子急您又不是不知道,他连叉一个鸡蛋都能急到暴怒,您若是成了他眼中的那颗鸡蛋,岂不是从此如鲠在喉,再也不得安生吗?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啊。而且王述伯父也不是特别小人的人,我曾听闻王导丞相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而王述伯父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 丞相甚相叹赏。由此观之,王述伯父也是一个跟爹爹一样较真的人。您二人同龄,又同出王氏,我实在想不到您为什么要如此针对他,老想着要让他出糗?”
  王羲之顾左右而言他道:“他这样痴愚,简直丢我们王氏的脸,当年晋武帝司马炎还在时就时常拿他来打趣我们王家道‘君家痴叔死未?’。那时,吾就觉得此人不可与之为伍了。”
  我叹道:“爹爹,流言止于智者,就乘此时机亲自去见识见识王述伯父到底是真的痴愚,还是大智若愚好了。”
  等我们的仪仗到达王述伯父府邸设的灵堂时,父亲已经被我忽悠地相信王述伯父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好人了。于是他也不抗拒的按照礼仪来到堂前,上香祭拜,并回了素以孝子闻名的王述伯父的哭丧礼,果见王述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也不觉得可笑反觉得他可怜起来,说道:“节哀顺变。”
  这时在灵案上放的一个铜磬响了,王述说道:“我听闻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母亲的亡魂就会匆匆踉跄。”语气悲凉落寞,心痛欲死,可见其对亡母之情深。
  而灵堂上女眷们见其悲泣痛哭,也跟着嚎啕大哭起来,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
  出了灵堂后,父亲对我说道:“是我误信流言,王蓝田掇皮皆真,亦是真名士也。”
  此后父亲不但按照礼仪,在吊唁之后,去王述伯父家致祭并探访,更在礼仪之外多次到王述伯父家作客,两人竟然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尽弃前嫌,成为了知交挚友,实出世人意料之外。
  而我则是最开心的那个了。历史的车轮正在渐渐转向,也许王谢世家的兴盛还能维持很久很久……
  作者有话要说:话说王羲之和王述这俩人,门当户对,各有千秋,却水火不容,互有嫌隙,真滴没有奸?情吗?色咪咪滴看着两人贼笑哈哈。改钟瑶为钟繇,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有二子:钟毓、钟会。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王述小的时候,他不喜欢像那些唧唧喳喳的大人们一样,说些东家短西家长的腌臜事,或者吹嘘自己有多么多么神通广大,又是多么多么品德高尚。他喜欢在热闹的地方保持沉默,有时候他会感觉自己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身体,能从虚空藐视着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芸芸众生。他知道这不太好,太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了,会吃亏,就像他母亲说的那样。
  不过吃亏了又怎么样呢,母亲你不也说吃亏是福吗?
  他想着,在这个乱世,谁不在吃亏呢?想他们太原王氏从一个山东的名门望族到如今没落到只能作为琅琊王氏的一个旁支存在,难道不是吃亏吗?想他父亲王承,当年被推举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声望犹在王导、卫玠、周顗、庾亮等名臣名士之上,而如今身死神灭,谁又记得父亲这个第一名士的风采呢?
  人在这个世上不免要吃亏的,王述躺在床上,望着久不修理的屋顶泄下一缕月光,不免唏嘘感叹,有了功名利禄又怎么样呢,转眼便成过眼烟云。父亲你走的两袖清风,多么潇洒啊,却只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与这一室寒霜。
  王述以为自己会这么一直安贫乐道地陪着母亲,直到死去。
  却不想有一天很意外地见到了一个人。
  那一天是春日,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遍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而不甘寂寞地杏花则吹满了游人的头发,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少年缓缓的骑着马,与二三友人,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堤岸。
  躺在草丛里的王述一眼便认出了这个少年,他就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公子逸少。王述看呆了,他的心变得很矛盾,他既不想过得如此清贫,又不想踏入纷繁复杂的仕途,他的想法其实简单到不可思议,只要在这个乱世中求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就好了。可惜这一切想法在遇到这个清俊风流的少年的这一刻陡然改变,他的心突然变得不受控制,他居然想让少年灵气逼人的双眼里也映上他的身影,他想和少年身边的友人一样陪在少年身边,仅仅只是望他一眼便很好很好……
  但王述心里知道,之前的自己为了躲避出仕,一直装作痴愚的样子,恐怕自己在少年的眼里早已经是丢脸的存在了吧。他可能连跟少年同席而坐的资格都没有呢。
  王述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真的就要这样平庸的度过了吗?一个被别人介绍的时候被称作某某的儿子的存在?一个只知道躲在母亲背后装痴愚的呆子?
  王述的野心变大了,他想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的他有什么资格站在少年的身边呢?一个跟班?不,王述想,他要跟他站在一起,像双色的木棉花,比肩而立。他想要少年正视他,永永远远地知道他王述也是个人物。
  这以后王述不再游手好闲,也不再故作痴愚,而是潜心读书,发奋立志,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可令他哭笑不得的是,魏晋的流言猛于虎,他竟然‘被痴愚’了,他以前单知道装傻是一门学问,现在才知道让别人觉得他不傻更是一门深厚的功夫。
  王述没想到,这个装傻的代价整整花了他二十来年的时间才还清,他想这算不算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王述苦笑,恐怕这几十年来,无论是他在宛陵县令时故作贪婪,还是在州郡当官时清正严明,都没有引起逸少的丝毫兴趣吧。
  否则,在母亲去世的当口,身为会稽郡父母官的他怎么都不来看我呢。王述形容憔悴,年过五十的他身心俱疲,他已经无法坚持下去了,当年那个怀着赤子之心的他早已在岁月无情的雕琢中日渐凋零,他依然想成名立业,依然想干一番大事业,只是这次他的心变硬了。他想,若不能让记忆中的少年转头看他一眼,那他也只能走在少年前面,让少年不得不仰视他了。
  幸好,幸好,这一切还未晚,王述几乎要等得泪干了,在他就要绝望的时候,已经同样垂垂老矣的逸少终究还是来了。他的双眼依然灵气逼人,他的声音还是那么娓娓动听,他说,“节哀顺变”。
  王述泪眼朦胧,他似乎穿过记忆的帷幕,看到了遥远的过去,那是谁家陌上翩翩少年郎?


宁为太平犬 不作乱世人

  兰亭集会后不久,我通过同来参加兰亭集会的四弟王肃之之手,向谢尚递了一封密信。当时弟弟肃之恰好在镇西将军谢尚帐下服役。密信中尽述当前形势,指出姚襄恐有不臣之心,须提防此人反戈一击。
  但永和九年十月,殷浩北伐失败,五万军队被姚襄在山桑埋伏,折损过半的事情还是很快就传遍了天下,各地的弹劾指责有如雪片一般纷纷飞到了建康城的晋室朝廷那里,原本被所有人视为天下苍生的救世主的殷浩,一下子变成了众矢之的。由此殷浩的名头一落千丈。而之前的名声越大,现在的讽刺意味也就越浓。
  一直憋气的桓温,更是趁机狠狠参了殷浩一本,讲他“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墙倒众人推的大臣们在桓温的带领下一齐上书要求查办殷浩,将其贬为平民,所有职务由桓温接替。魏晋的桓温时代开始了。
  诶,我叹了一口气,整件事情中最高兴的莫过于我的顶头上司桓温了。这不,他还特地开了个庆功宴,大宴荆州群臣。
  桓温大笑道:“我早就说过,殷浩这小子不如我,以前我玩烂了的竹马,殷浩还当宝贝似的捡回去玩儿。我刚刚得了灭成汉的战功,他就想跟着我后头也立个战功。天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哈哈他管管内政作个太平世道的守国之臣还可以,想当个乱世中的开国功臣就差远了吧。你们说对不对?”
  大臣们都争相拍着桓温的马屁,皆道:“将军所言甚是。”
  桓温又道:“江东已无人能与我桓温抗衡,你们商量出个对策来,为我明年北伐作好准备。”
  郗超道:“北伐刚刚失利,朝廷恐怕不会增援我军。”
  桓温道:“这有何惧,我有四万兵马,恢复中原或许嫌少,但攻下氐酋符健只会嫌多。”
  谢奕道:“我说元子,要是朝廷不允许怎么办?”
  桓温道:“由不得他们不答应,回头我派两万大军南下长江,驻扎江夏,他们不答应也得答应了。”
  这时候我不合时宜的叹了一口气。
  桓温奇道:“叔平,因何叹气?”
  我只好拱手道:“叹只叹将军没有恢复中原之心。”
  桓温怒道:“胡说八道,我若没有恢复中原之心,何必自统四万军出江陵,与胡人决一死战?”
  桓温紫须虎目,瞪起人来自有一股煞气。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口道:“将军也说四万军马恐嫌少,何不联合朝廷的剩余兵马一同北伐?这样胜算岂非更多?”
  桓温沉吟道:“此事不用再提,朝廷的败军之将岂能言勇,加入我军只会平添累赘。”
  我也只好无奈地放弃劝说的念头,心道,只要你在攻到长安城下的时候,不会临阵退缩就好。看来只得找个机会不要让王猛此人出现在那一刻那一点了。
  历史上的王猛可是个妙人啊,他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
  而我呢,其实知道这次北伐,桓温将会率晋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于永和十年(354)5月一直攻至灞上。而大敌当前的前秦太子苻苌等人则退守城南;苻健本人与老弱几千残兵固守长安小城,于城前开挖深濠,悉遣精兵三万外出,与苻苌合兵,只求能守住长安。
  假若桓大英雄马不停蹄,径攻长安,凭锐气利卒,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会一举击灭前秦苻氏,收复中原。但不知为何,善出奇兵的桓温忽然持重起来,屯兵固垒,观望待变,总想等长安城内有人接应,可兵不血刃地克复坚城。当是时也,三辅郡县皆来迎降,一派大好景象。关中耆老纷纷垂泣,哽咽说:“不图今日复睹官军!”(距离关中陷落已经过了三十八年。)
  而这个时候,因战乱一直隐居华阴山的豪杰名士王猛就出现了,他听闻桓温入关中,就来到桓温的酒宴上,“披褐谒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扪虱而谈”,也是魏晋风度标志之一)。桓温对王猛为人深加叹异,便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其实不到四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回答:“明公您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距长安咫尺之遥而不渡灞水进攻,百姓不知您到底想些什么,故而没有前来投附。”  
  王猛暗带机关的话,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眼见得军中乏食,士无斗志,他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请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他回到华山向老师请教,老师也表示反对南下。于是,他便继续隐居读书。
  直到后来他出山辅佐苻坚,才为天下所知。
  虽然有想过要让王猛错过与桓温的见面,也想过要是桓温兵临长安时没有临阵退缩的话,那关中的百姓就可以不用再受战乱之苦了,但我的心又是矛盾的,桓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他攻克了中原,必定会挟胜威回江东夺取帝位。到时,无论是我琅琊王氏,还是陈郡谢氏都必面临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局面。而这又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
  于是矛盾的我选择了留守荆州,而再参议北伐出征前的军机要事时则选择了沉默。
  作者有话要说:【参考背景资料】西晋初期的辽东半岛活跃着一支叫做鲜卑的少数民族。经过漫长的演变融合形成了四个部落:靠近朝鲜的宇文氏,辽西的慕容氏,幽州一带的段氏,还有一支姓拓拔的部落在山西北部建立了代国,曾经协助刘琨和匈奴汉国战斗过。 晋武帝在位时,慕容部落里出了一位叫做慕容廆的酋长,他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把慕容部落发展成为辽东最强大的势力,慕容廆对外尊奉东晋为正统,被封平北将军。他死后,小妾生的长子慕容翰的被正妻所生的慕容皝赶下了台,继承了他的位置,并得到东晋的认可,被封为燕王。慕容翰逃到幽州,向段氏首领段辽申请武装干涉。 慕容皝即位的时候正好赶上后赵石虎篡权。穷兵黩武的石虎早就想征服东北,这时候慕容皝向石虎下邀请共同讨伐段氏,双方一拍即合,石虎就命令桃豹率领海军十万、姚弋仲率领陆军十万作先锋,自己率领着大军在后面押阵,浩浩荡荡地向幽州杀过来。 后赵的部队实在太强,段辽抵挡了两阵就只身逃跑了,慕容翰也流窜到了宇文部落。石虎把俘虏的两万多段氏百姓迁徙到中原来居住。(段姓起源于鲜卑,两晋前姓段的名人很少,自从石虎这次远征,段姓便在中原扎下了根。) 对付这个小部落根本就用不着如此强大的兵力。慕容皝也瞧出来了石虎的真正目的。手下大将慕舆根对慕容皝说:“赵强我弱,不宜妄动,但敌人劳师远征必有后患,不如固守首都,以逸待劳。” 慕容皝认为他说的有理,就率领着自己的部队撤回了首都大棘城。(今辽宁义县) 慕容皝的撤退正中石虎的下怀,石虎就以慕容皝走的时候没给他打招呼为由向着大棘城猛扑过来。路过的三十六座城市纷纷投降,石虎的数十万大军将大棘城团团包围。 在数十万军马日夜攻打下,大棘城的守军快支持不住了。石虎让人把降书射进城里,慕容皝看了后对部将说:“孤家正要夺取整个的天下,怎么能说投降呢?”就命令家眷一齐上阵严防死守。 石虎没想到在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会遭到如此顽强的抵抗,半个多月都没有进展,几十万人的吃饭成了大问题。最后补给供不上,只好下令撤退。 石虎撤退的时候正是深夜,慕容皝准备派兵追击,部将都认为夜里看不清楚路,穷寇勿追还是见好就收算了,只有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慕容恪自告奋勇地要求上阵。慕容皝就派给他两千精兵前去赶杀, 夜色中慕容恪的部队悄悄地混进了后赵军撤退的队伍里,随着一声令下,两千人一齐向四周杀出去。黑夜里的后赵军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只好四下散开往南方逃命。慕容皝接到慕容恪胜利的消息后,派命令全体部队出击,收复了所有的失地,还抢去了幽州一带。(慕容恪应该是两晋十六国时期最强的武将了,如同三国志里面的赵云一样,实在是难以想象作父亲的竟然允许十五岁的儿子去和五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交战,呵呵反正我自己都不敢。) 石虎死命逃回了邺城,一检查发现损失三万多人,只有养子石闵的部队在这次战斗中安全撤出。石虎十分欣慰,认为石闵有大将之才,对他委以重任。 经过这次大败,石虎再也不敢轻视新生的燕国,不久,在密云附近的山区流浪的光杆司令段辽又想和燕国开战,就对石虎示好,想向后赵借兵。石虎就派遣部将麻秋率领三万部队去接应。有了上回的教训,石虎对麻秋反复叮嘱道:“这次受降和作战一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啊!” 麻秋只管当耳旁风。慕容皝听说后,就命令慕容恪率领七千部队埋伏在密云山中,等到对方过半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后赵军再次大败,麻秋只领着几千人逃了回来。 后赵连续吃败仗的消息传了出来,长期受气的东晋就准备趁火打劫一下,这时候东晋出了一个叫做庾亮的少壮派文人,刚被任命为司空,很想打个胜仗来树立威望。东晋已经十几年没和北方打过仗了,又先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军队的士气很旺盛。一些年轻的大臣没见识过北军的厉害,纷纷要求进行北伐。庾亮就在襄阳集结重兵要进攻后赵的洛阳。 庾亮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其他派别都等着看笑话,太傅王导也不发表意见,推脱道:“既然庾司空能打,那还说什么?打就是了?” 诸大臣都神情踊跃,尤其是庾派官员,认为国家经济发展了十几年,军队训练的也不错,还有长江天险,可攻可守,就一致要求乘敌人战败之机和后赵开战。只有一位叫做蔡谟的官员认为晋赵能否一战,取决于后赵是否强盛,而后赵是否强盛取决于石虎的能力,石虎当年战功赫赫,石勒全靠他来打下中原之地。石勒死后大臣都要杀死石虎,而石虎却能在众人的反对中废黜太子,杀死政敌,然后一战攻下金墉城,再战杀死石生,可见石虎这个人很有能耐。当年石生在关中和前赵作战,能力很强,而刘曜十万军队都攻不下金墉城。当年王敦苏峻叛乱,长江天险都挡不住,现在却要用长江来抵挡石虎,不知道这是什么想法。当年祖逖的军队战斗力这么强,也无法走出山区和敌人在中原作战。现在却要和后赵骑兵在襄阳到洛阳之间的平原作战。又有人认为敌人如果派遣大军前来应战,必定因为路途遥远而后勤跟不上,但是天下的险峻都不如关中的崤山函谷关,而石虎第一次到这里就敢于孤军深入,消灭前赵,胜利回师。现在我军主力是步兵,敌人是骑兵,如果放弃长江天险贸然进攻的话,我看也不要等我军把胡人赶出中原了,他们必定会先把我们赶出大陆。 这篇奏章刚一公布就遭到一片嘘声,没人理会他这一套。不久王导病死,庾亮晋升为丞相,派了一大帮亲信在襄阳到武昌的漫长战线上集结重兵准备进攻后赵。 石虎刚在和燕国的战斗中吃了败仗,正在气头上,听说东晋要进攻他的消息后就先下手为强,派遣大将夔安,率领部将石鉴石闵李农等发兵五万进攻武昌,果然不出蔡谟所料,后赵的骑兵在长江以北的北伐军的阵营里来回冲杀,晋军争相上船逃命,没人敢出头拦截后赵的军队。任他们掳掠了七千多百姓当战俘走了。 石虎看了战报后,认为自己没有水军是个大问题,每次打到长江就不得不撤退。但自己又没合适的训练场所,他琢磨了半天,决定联合盘踞四川一带的成汉国合攻东晋。 从前的流民李雄建立的成国已经改名为汉。史称成汉。李雄在位三十年后死去,死前出人意料地任命养子李班继位,但是这个李班为人太多愁善感,李雄死了后成天在灵房里痛哭,任命叔叔李寿处理大小政务,让李雄的亲生儿子李越不满,李越就发动政变处死李班,拥立弟弟李期为皇帝。 李期性格残忍,平均一年就要毒死一个哥哥。今年轮到了李寿头上,李寿正在镇守和后赵接壤的涪城一带,拥有独立的兵权,听说李期要害他的消息后,就派遣一万轻骑日夜兼程杀到成都,把李期李越等人都抓起来,杀死李越,让李期去酆都当县令。落魄的李期对随从人员说道:“天子竟然沦落到县令的地步,还不如死掉算了。”于是悬梁自尽。 李寿取得成汉大权后,他的称呼成了难题。有人替他算了一卦,认为可以当好几年的天子。一些部将想当大臣,认为一天就够了,何况能当好几年的皇帝,另一些想过安稳的就认为当几年的天子不如当好几代诸侯来的实惠。李寿说了一句老子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就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汉。 经过这场变乱,本来生活小康的成汉逐渐衰败下去。李寿又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大臣,接到石虎的求助信后,就大修军舰,准备联合后赵进攻东晋。军舰造成后,李寿检阅水军时众大臣却一齐跪下要求停战。李寿莫名其妙,一个大臣突然站起来对水兵说:“陛下已经宣布停战了!”众水兵欢呼雀跃,齐声高喊:“万岁!”,李寿怅然若失,只好下令终止本次作战计划。(很象萧峰劝阻耶律洪基么?)成汉国谢绝了石虎的合攻建议,给石虎的回信里面称呼他为赵王石君,石虎看了后很不高兴。这时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的肃慎国进贡了当地特产苦矢,石虎派遣使者把苦矢转送给李寿。以示大度。想不到李寿命令史官记载道:“羯使来庭,献苦矢。”(呵呵,石虎头一次发善心就碰了个软钉子,这应该是他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显示大度了) 石虎恨得咬牙切齿,但成汉地势艰险,正面攻打比上青天还难。这时凉州刺史张骏去世,他的儿子只有十几岁的张重华接任其职。石虎听说继任凉州刺史是个娃娃后,就准备先从凉州下手。 在幽州吃败仗的麻秋被石虎派往凉州作战,进攻金城(今甘肃凉州)一带,金城守将被迫投降,整个凉州大为惊恐。老将裴恒只好坚守不出。 经过几代执政的凉州小朝廷已经形成了很官僚的门第观念,武将不是靠战功而是靠出身来取得官位。这时候,司马张耽向张重华推荐自己的参谋谢艾。 等谢艾上朝一亮相,大臣们才发现被举荐的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书生。都大失所望,认为谢艾没有资历,不能担当重任。 张耽对大家说:“当年韩信被推荐不是因为从前有名声,穰苴被信任不是因为从前是老将,吕蒙被晋升不是因为从前有功勋,魏延被重用不是因为从前有品德。因为聪明的君主要注意到那些和常人不一样的人,让他们才尽所能,让年轻人做大事。现在敌人重兵马上就要到了,那些老将怎么没有人敢上阵呢?” 张重华向谢艾求教兵法,谢艾对答如流。末了对张说:“我只需要七千人就可以为殿下消灭掉麻秋了。” 张重华就拨给了谢艾五千人马。谢艾到了前线,半夜准备偷袭麻秋的阵营。突然有两只猫头鹰在军营里乱叫,那些本来对谢艾就不信任的士兵们都认为这是不详之兆,谢艾却十分高兴地对大家说:“赌博的时候听到猫头鹰叫就一定赢,现在两只猫头鹰在牙门里叫,这是大胜的预兆啊!” 于是谢艾就下令全军突击。和裴恒对峙了很长时间的麻秋军早就懈怠了,冷不防被谢艾的生力军一冲,只好狼狈撤退,半路上被杀五千多人。 张重华听说取得大捷,非常高兴,重赏谢艾。可是众位老人都吃干醋,一齐诋毁谢艾,张重华只好把谢艾贬为酒泉太守镇守边境去了。(这段故事和当年纸上谈兵的赵括何其相似!面对强敌,老将裴恒坚守不战,静观其变,而浮躁的后方却指派从来没打过仗只会吹牛的谢艾来当统帅。和赵括差不多年龄的谢艾也象他一样冒险出击,却把对方给打了个大败......呜呜,这我可真不好解释了,大家的意见呢?) 石虎听说了麻秋战败的消息后,又补充给他大量的精兵,凑足十万人的大军进攻凉州。这次的军队里有石虎的御前骑兵黑槊龙骧军三千人,是石虎起家的最精锐部队。这回老将裴恒已经退休,新任守将一看敌人势力庞大,率领两万多老百姓向后赵军投降。 张重华的老家伙们这回可傻了眼,没哪个敢出马迎战。张重华只好再次命令酒泉太守谢艾率领骑兵三万人应战。 谢艾刚渡过黄河就碰到了麻秋的大军,谢艾就大喊让麻秋出来答话。麻秋一看哭笑不得,原来谢艾模仿诸葛亮的样子坐着辆小车,戴着白帽子,摇着羽毛扇正和手下谈笑风生。麻秋一看敌人主将就在面前,赶紧命令三千黑槊龙骧军鼓噪突击。 凉州兵一看这支骑兵气势汹汹地杀了过来,不禁都变了脸色。谢艾的部将赶紧劝说他退到阵里,哪知道谢艾竟然命令侍者在地上铺设胡床下车坐起来,指挥军队排好阵型不准说话走动。麻秋的龙骧军杀到谢艾跟前只有一丈多远的地方,向他挥动黑槊示威,谢艾还是不搭理,后赵军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会,谢艾突然发话道:“麻秋已经到了这里,为什么不进攻呢?”麻秋一惊,突然背后喊声大震,回头一看竟然有好几支凉州兵从背后杀过来,急忙下令撤退。谢艾马上下令排好阵型半天的骑兵突击,麻秋被杀的得大败亏输,再次狼狈逃窜。这次凉州光俘虏就抓了一万三千多人。 石虎也真是敢打,才过了半月又补充给麻秋三万多人,集结了十二万大军再来挑战。张重华一看前两仗胜的轻松,自己也想上阵过过瘾。谢艾说到:“国家的主君在后面指挥就够了,没必要亲自上场。”于是只申请了两万军队前来应战。 麻秋一看对方又打着谢艾的旗号,大都满脸畏惧。突然战场上刮起了西北风,大风裹着沙石吹向后赵军,谢艾趁机发动突击,这回麻秋带头逃跑,众兵也乐跑个顺风逃。谢艾只抓了两千多俘虏,杀死了一千多人,不过捉了十万多头牛羊满载而回。(呵呵,平均一人赶五头) 石虎连续接到了败仗书,不禁对征讨兴致索然。对部将说道:“从前我率领偏师纵横九州,所向无敌,现在用九州的兵力进攻枹罕,竟然连续惨败。可见凉州有人,不能轻举妄动啊。”于是不再准备修炼他的文治武功,专门注重国家建设。 石虎所谓的国家建设不是什么发展经济囤积粮食之类的,而是一场带给整个国家**裸的浩劫。他在全国各地建设行宫,仅修缮洛阳宫殿就征用了二十六万民夫。还在每州征集两万多头耕牛运送材料。又命令各州官吏四下抓捕女子,河南的百姓大都流亡到东晋。石虎又怪罪河南刺史管理不善,将河南刺史和手下官员五十多人全部斩首,凡是敢于劝谏的官员一律用酷刑处死。石虎在邺城以南围出来从邺城到荥阳方圆一千多里的狩猎场供自己娱乐,凡敢碰一下里面的野兽的人一律被指控为“犯兽罪”处死,管理官员趁机作威作福,碰到百姓家有美女或宝物的就一律诬告他们违反了“犯兽罪”处死全家。石虎制造了一千辆狩猎车,高近两丈,长三丈。还造了四十辆格兽车,在上面修造三层小楼。命令犯人在车里和猛兽格斗。 这么大的狩猎场没人敢住。一次石虎在里面打猎,突然寒流来袭,跟随的士兵冻饿而死的有一万多人。 后赵军打仗的时候国家是不拨粮食的,都要士兵家里自己供给。每名士兵至少要给自己出三斗米,才能轮到自己吃一斗,出两匹绢才能轮到自己一身盔甲。而且每五个士兵就要献出一辆牛车,两头牛。他们的武器要更多的人来制造,国家不准百姓养马,凡是有马的一律没收,腰斩主人。在野外造盔甲的就五十多万人,有十分之七的被野兽吃掉。造船的有十七万,也有三分之一的在水中淹死。 为了满足如此残暴的统治,石虎变本加厉地向老百姓搜刮一切可以搜刮的东西。当老百姓被压榨的再也不能压榨的时候,他们就全家全家地上吊自杀。从洛阳到长安的道路两旁的大树上,尸体前后相望形成了壮观的尸林,中原大地再次出现方圆千里的无人区。谁能想象这种惨状,不是因为天灾,也不是因为战争,竟然是和平统治得来的? 谁能想象这样残酷的政策竟然有人大加赞赏。和后赵表面上关系不错的成汉派遣使者到邺城参观后,回来对李寿说,石虎威望卓著,宫殿壮丽,首都繁华,国库充实。这些都是因为他使用严刑酷法而造成的。本来就野心勃勃想消灭东晋的李寿十分仰慕,从此喜欢杀人立威。抽调地方上的人口到成都修建华丽的宫殿,凡是敢于劝谏的也一律斩首,比后赵弱太多的成汉很快就走向了下坡路。 不久,成汉推崇残暴政策的李寿病死,儿子李势即位。这是个在和平年代和父亲暴政中培养出来的小孩子,他把老子的那一套政策发扬光大,凡是自己认为不好的大臣就要处死。包括亲兄弟在内的大臣们纷纷倒在他的屠刀下,成汉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东晋和后赵作战失败后,权臣庾亮认为丢了面子而气死,他的弟弟庾翼和庾冰继续把持朝廷大权。庾氏兄弟吸收了哥哥的教训,长期不再提北伐的事。后来庾翼生病辞职,推荐自己的朋友徐州刺史桓温接任最重要的荆州刺史一职。当时的桓温只有三十岁,他为人潇洒直率,长的很象三国时期的孙权。有一双紫色的眼睛和刺猬般乱蓬蓬的胡须,被皇帝招为驸马,了解他的人都把他比做孙权和司马懿一样的人物。桓温到了荆州后,对四周的国际形势做了深刻的研究,认为成汉李势昏庸无道,本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也要问罪,而且成汉占据长江上游,和后赵关系密切,长此以往必为后患。桓温就把征伐成汉的构思告诉部将征求意见。众将官都认为一旦荆州主力进攻了成汉,后赵军如果趁机攻下荆州就没退路了。只有江夏太守袁乔认为如果荆州军大摇大摆地进攻成汉反而会迷惑后赵,让他们以为早有防备,而且对方调动比较麻烦,只要快去快回就不用担心。西蜀经济发达,占领了会获取大量的财富,所以最好早决定。桓温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决定迅速出发,命令袁乔率领两千水军为先锋,自己在后面跟进。给朝廷送了战表也不等回信就沿长江杀上去了。文武官员看了桓温的战表后认为桓温的部队人太少,还要骤入险地,都等着看桓温的笑话。只有丹阳太守刘惔对大家说道:“桓温这个人热衷赌博,现在他伐蜀就和赌博一样,如果没有必胜的信心怎么会下注呢?”大家都不相信。李势听说桓温要讨伐自己,就派遣重兵在最容易登陆的犍为镇守。想不到桓温竟然在当年诸葛亮布设的天险八阵图处下船,晋军上岸走到八阵图就看的头昏眼花,只有桓温把手一指说道:“这是常山蛇型阵。”然后率领着部下从容走出八阵图,留下主力看守辎重,自己率领几千步兵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从小路直取成都。李势一觉醒来才听说晋军已经到了成都城下,连忙派守卫兵力迎战。在双方混战中,一枝流箭射在桓温的战马前。桓温的马受惊不敢前进,桓温就命令擂收兵鼓。想不到擂鼓兵慌乱中听错了号令,把冲锋鼓擂了起来。晋军一听要总攻了,人人拼命向成汉军突击,在成都四门到处放火,李势只好弃城逃跑。驻扎在犍为的成汉军听说守两岔道了,赶紧回援成都,到了成都一看旗号已经换成晋军的了,以为李势已经投降,干脆全部逃跑了。李势听说最后一枝力量也没了,叹了口气把自己捆起来找桓温投降。模仿后赵的成汉亡国了,后赵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石虎的带领下,他的儿子们的性格也一个比一个残暴。太子石邃比他爹还要令人发指。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淫的话,这个二十几岁的小青年只能以**来解释。在石虎的宠信下,石邃最喜欢的活动就是逛街。他喜欢带着竹竿,走到别人院墙边就架起竹竿到别人家里偷东西取乐。还喜欢夜里跑出来扮演盗贼绑架大臣,当着他们的面奸淫他们的妻妾。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养了一大群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幸亏他还没当上皇帝)石虎很喜欢他的儿子石宣和石韬,石邃就对他们恨之入骨。石宣在冀州驻守,石邃就对部下说:“我要去冀州杀石宣,敢不去的就斩首!”然后领着五百多卫兵去杀弟弟。半路上石邃不停地喝酒,卫兵都逃跑了,石邃一看四周就他自己也昏昏沉沉地回来了。石邃的母亲听说后,派侍者劝阻石邃,石邃一刀就把母亲派的侍者的脑袋割了下来。石虎听说后,也派一个宫女过去打听,石邃表面上对她笑嘻嘻的,突然拔出剑来就砍,幸亏这个宫女跑得快。石虎就把石邃喊过来问话。石邃见了老子一言不发就走。石虎大怒,晚上就把石邃和他老婆孩子共二十六人一起杀死,做了个大棺材埋掉,改立石宣为太子。少了一个石邃,石宣和石韬间的关系顿时变得恶劣起来。双方都以把对方致之死地而后快。某天石韬在家里盖了栋房子叫做宣光殿,石宣听说后大怒,过来一看大梁长九丈,就把干活的工匠全部杀死,把大梁截断走了。石韬一看,又找了一批工匠把大梁换成十丈的。石宣听说后更加憎恨。对亲信杨柸说:“石韬这个混帐畜生,居然敢这样违抗我的旨意!你们如果能杀死他,我就把石韬的封地都赏给你,到时候陛下必定亲自去看。那时候我再对付我老子。”不久石宣打听到石韬去寺庙进香。杨柸等人用绳梯爬到石韬的卧室,把石韬的手足都砍下去,然后挖掉他的眼睛割开肚子,把刀剑都插在他身上,割下他的舌头做物证走了。石虎听说后大惊失色,急忙要过去看到底怎么回事。司空李农建议说:“害死石韬的人恐怕是自己人,陛下还是不要轻易出门为好。”石虎就派重兵包围石韬的卧室,然后再命令百官来吊丧。石宣身穿华服坐着漂亮的车子过来了,领着上千名卫兵。一看石虎已经有防备,对着旁边哀悼的官员呵呵冷笑,下车把石韬脸上的被子拿开,看到弟弟挖掉双眼的脸后,把被子一丢,仰天大笑,上车而去。石虎知道是石宣干的,就急命他进宫解释。石宣假托母亲过于悲伤,不敢前来。石虎立派重兵包围太子府,把石宣和杨柸都捉来对质,石宣供认无讳。石虎大怒,把石宣关到猪圈里,下巴用铁环锁起来穿到木槽上,用猪食来喂他。过了几天,石虎在邺城北门外架起柴堆,命令石韬的亲属把石宣的头发连根拔掉,依照石韬死的样子挖掉他的舌头,砍断他的手足,挖掉他的眼睛,用绳子穿过他的下巴吊在柴堆上将石宣烧死。石虎和石韬石宣等亲属几千人在旁边围观。等火灭了以后,把石宣的骨灰洒在大路上供人践踏。石虎又下令杀死石宣的老婆孩子。石宣的小儿子只有五岁,石虎非常疼爱,抱着他痛哭。石虎想赦免他,但是石韬的手下一致要求不准赦免。监斩官从石虎手中拉过石宣的小孩,石宣的小孩大喊道:“不是儿子的罪过!”一直扯断石虎的衣带,石虎一挥手,命令将他们全部斩首。又下令把东宫的官员全部处以车裂的刑罚,将尸体做成饲料喂猪,把东宫卫士十多万人都发配到凉州戍边。几个太子都死了,下一步谁来当太子呢?有人向石虎推荐战将出身的石遵和石斌,但是有个小官员叫做张豺,当年跟随石虎灭前赵的时候曾活捉过刘曜的小女儿,并把她献给石虎,后来生了个儿子叫石世,现在只有十二岁。张豺对石虎说:“陛下再立太子的时候最好考虑母亲的出身,从前几个母亲不是名门,当然脾气不好,以后应该选择母亲地位高的来推举。”第二天上朝时,石虎对大臣们说:“我真想找三斛灰来洗洗我的肚子,难道是我的肚子里面太脏才生出这些畜生吗?二十多岁的儿子就想杀死父亲。现在石世才十岁,当他二十的时候我已经老了。”在大臣们的惊诧声中,石虎选定年仅十岁的石世当太子。孙子被杀的惨状深深地刺伤了这个还想活十年的老人。不久,石虎宴请一个叫佛图澄的高僧。佛图澄对石虎说:“贫僧死期已到,请为贫僧准备一樽棺材,要求和陛下用一样的规格。”石虎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办。不久佛图澄死,他的徒弟把他放到棺材里。过了半月,西域来了几个和尚拜见石虎,闲谈中说到半路上曾经和佛图澄会过面。石虎非常惊诧,就命令工匠掀开棺材,只见里面有一头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头老虎。石虎想:“我姓石名虎,如今石虎在棺材中,莫非我要死了?”一连串的打击震撼着石虎,他的身体也逐渐地变坏。不久石虎决定称帝,大赦天下,但是不赦免发配凉州的那十万东宫卫兵。半当兵半服苦役的卫兵们无辜受累,这回又不被赦免,都非常愤怒,干脆举旗造反,十万人的大军呼啦啦就把关中占领了,一时攻克不下石苞镇守的长安,就直扑洛阳。石虎赶紧命令李农和石闵前来拦截。但是满腹怒火的卫兵们都杀红了眼,他们个个都是石宣精心挑选的大力士,虽然没有铠甲,用的武器也是随手捡的大石头和树枝,但是在心中的不满和怨气的驱使下,这枝哀兵连战连捷,所向披靡,后赵军连续大败。卫兵们趁势向荥阳杀去,准备打通一条去东晋的道路。石虎听说后,长叹一声,卧床不起。命令石斌为大都督,姚弋仲和蒲洪为副将,经过苦战终于控制住了局势。但这时的石虎已经看不到得胜书了。不久石虎病重,急忙任命石斌为丞相,石遵为大将军,张豺为卫将军,征召石斌辅政。刘后很想把持大权,就联合张豺准备除掉石斌。当他来到邺城时突然派兵缴了他的械,将其灌醉杀死。 不久,石虎病危。问侍卫:“石斌来了没?”众侍卫回答:“来了好几天了。”石虎一激灵,说了句“为什么不叫我?”这个时候张豺指挥的卫戍步兵龙腾军突然出现,一齐高喊:“希望拥立石斌为太子!!”经过这次惊吓,石虎当天晚上就伸腿瞪眼呜呼唉哉了。只有十一岁的的石世被张豺刘太后等拥立登基,为了笼络宗族,刘太后任命石遵为左丞相,石鉴为右丞相。张豺和司空李农关系恶劣,就和太尉张举合谋要除掉李农。张举偷偷地告诉李农,李农赶快逃跑,张豺就命令手下精锐部队龙腾军在后面追。这时,从关中赶回来的石遵前来邺城奔丧,半路上碰到姚弋仲和蒲洪石闵的军队。大家一商量,就拥立石遵当皇帝去邺城问罪。邺城的羯族人听说后,认为石遵是正统,张豺是汉人不能相信,纷纷开城门逃跑。就连张豺的两千龙腾军也逃跑了。张豺吓得不知道怎么好,就和刘太后商量。张豺半天放不出一个屁来,还是刘太后有主见,派遣使者加封石遵为丞相兼大司马大都督加九锡,封十郡。可是石遵对这个超级大帽子并不感冒,领着大军耀武扬威地走进邺城,尴尬的张豺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欢迎,被石遵斥责了一通,下令斩首。石遵自封为皇帝,把这个即位三十三天的十一岁小皇帝和他娘一起毒死。任命石斌的儿子石衍为太子,石鉴为太傅,石苞为大司马,石琨为大将军,石闵为大都督,并召回张举和李农官复原职。似乎一切风平浪静了。石闵却对石遵说:“蒲洪这家伙是外族,现在镇守关中,恐怕将来是后患!”石遵就下令撤去蒲洪的官职。蒲洪是氐族大酋长,石虎都不敢对他怎么样,蒲洪更不买石遵的帐,直接带领部下回到枋头派遣使者投降东晋。东晋手握中央兵权的征北将军褚裒听说后就想拣个便宜,要求朝廷允许北伐。大臣一听又要北伐,都很高兴,派给褚裒三万人要联合蒲洪进攻后赵。那个喜欢泼冷水的蔡谟对大臣说:“虽然现在赵国内乱,但是这次不见得能灭胡,我看要想顺天乘时,弘济苍生,拨乱世,大一统,不是普通人能办得到的,必须得是盖世的英雄才行,褚裒难那。”大臣又是一阵哄笑。认为就算赶不走胡人,打两个胜仗还应该没问题吧。褚裒一路北进,很多流民听说大军来了,都想跟着官军走。半路上正好碰到了李农率领的抓流民的两万军队。褚裒虽然兵力上占有优势,但还是打不过李农,刚一接战就单身逃跑到寿春。寿春守将一看褚裒一个人逃回来了,赶紧把寿春积存的粮食辎重都烧掉,逃回了广陵(今扬州)。二十多万流民几乎全部被抓走。褚裒回建康的路上听到四处都是哭声,就问怎么回事。左右回答道:“上次大战的士兵没一个回来,这些都是他们的家属。”褚裒又羞又愤,不久病死。但是后赵也无暇南侵,这时的后赵又陷入更深的混乱中。当年石遵和石闵作战的时候,曾经口头上许诺石闵为太子,后来却不认帐了。石闵对此非常不满。石遵就和石苞石鉴石琨一齐合谋,准备想办法除掉石闵。但是商量了半天都没个好办法。石遵心情烦躁,出去和妃子下棋。石鉴却留了个心眼,觉得石闵战功卓著,是个人才,早就相互结交了,就让心腹赶紧通知石闵先动手。石遵刚下了几盘就听得外面人声鼎沸,一看来了很多拿刀的家伙,就问:“你们是来造反的吗?什么人让你们来的?”众兵回答:“奉石鉴的命令前来捉拿弑君的逆贼!”石遵长叹道:“我尚有今天,石鉴又能猖獗到何时?”于是引颈就戮。在位一百八十三天。石鉴粉墨登场地当上了皇帝,任命石闵为大将军,李农为大司马,张举为太尉。但是心里十分忌恨石闵。石鉴密谋召见石苞让他派兵进攻石闵李农,以为石闵毫无准备,想不到石闵平常就和军队住在一起。石苞打了个大败仗,逃到石鉴那里诉苦,正好石闵在后面杀过来。石鉴一看赶紧翻脸,大喝一声:“石苞造反,快把他脑袋来!”稀里糊涂的石苞嚓的一下掉了脑袋,石闵也知道是石鉴的主意,但一时无话可说,只好将错就错。大家见面后各怀鬼胎,但还是相互嘘寒问暖行礼打招呼,然后四散。襄国守将石祗是石鉴的弟弟,听说石闵和李农作乱,就联合姚弋仲和蒲洪准备进攻邺城。消息一传开,在邺城的龙骧将军孙伏都集结了三千多人的部队准备挟持石鉴征讨石闵。石鉴一看孙伏都带人过来,知道又是造反的,对他们安慰道:“诸位都是为我出力的功臣,我就在城楼上看你们的行动,事成之后必定重赏。”但是孙伏都的部队战斗力太差,被石闵李农给杀退,石鉴一看石闵李农过来,赶紧改口对周围的人说:“孙伏都谋反,你们不抓紧时间消灭他们,在这里干什么?”这回石闵手头有兵力,对石鉴拙劣的表演早已经不感兴趣,下令把石鉴软禁起来。石闵这回终于大权在握,就换回原来的名字冉闵。重新做汉人的打扮,决心和胡人决裂。他在城门贴出告示说:“现在叛党已经全部伏法,经过调查,没有一个好人参与其中,从今天开始,愿意和我在一起的请留下,不愿意的请自便,不再禁止城门的出入。”令冉闵意外的是,方圆百里内的汉人纷纷抢着入城,而争着出门的羯族人却把城门堵了个水泄不通。冉闵知道这些羯人不会听自己的号令,就传令国内外:“凡是汉人进献一个羯人首级者,文官升三级,武将拜牙门将军。”于是血淋淋的大屠杀开始了。一天之内羯人的首级就堆了数万个,尸体在城外都喂了野狗。冉闵率领汉人带头屠杀羯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死,邺城几天内就堆积了二十多万的首级。在全国各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寺庙和军营,都展开了了屠杀羯人的大竞赛。人们把十几年积压的对后赵暴政的憎恨统统地发泄在这些无辜的羯人身上。在战场上捉到的羯族俘虏都要被斩首,凡是高鼻梁多胡须的也跟着遭殃被杀死,经过这场全国范围的大屠杀,羯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已经不复存在。冉闵顺便把石鉴的脑袋也割了下来,邺城已经没有姓石的人。冉闵的部将就一齐推举冉闵为皇帝,冉闵急忙推脱,要把皇位让给李农,李农也假意推脱。冉闵对大家说:“我是晋人,现在晋朝还在,大家拥立晋主当个诸侯如何?”这时候大臣们说:“陛下圣德应天,而晋氏却远远地逃到了江南,怎么能驾驭您这样的英雄呢?”冉闵认为这个马屁很是受用,就选吉日称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加封老伙计李农为太宰兼太尉,大赦天下。冉闵当了皇帝,又加封他的政治伙伴李农为齐王,很有些“冉闵皇帝万寿无疆,李农齐王永远健康”的味道。在二位领袖一唱一和的治理下,各级官员算充分见识到了他们的整人手段,包括石琨张举在内的大臣人人自危,纷纷跳槽逃跑到襄国的石祗那里。不久,石祗也在襄国称帝,遥拜洛阳的姚弋仲为丞相。派遣石琨张举率领十二万大军杀向邺城。石闵手头吃紧,急忙让使者给东晋送信说:“羯贼扰乱中原几十年了,现在我已经铲除了他们,你们想感谢我就发兵帮忙!”东晋官员一看口气不善,认为冉闵是乱臣贼子,决定不理睬他。冉闵只好亲自动手,又担心后方的李农会有什么想法,就下令召见李农商议军情,顺便将他一道捎带着杀死。冉闵亲率八万精兵上阵迎战石琨,双方在邯郸展开决战。冉闵带头冲杀,后赵军大败,被杀两万八千人。 虽然冉闵取得了胜利,但是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在他的屠刀下几乎没人敢为他效劳。相反,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暴虐的冉闵必定混不长。东晋、姚弋仲、蒲洪、慕容氏、石祗等势力都对冉闵盘踞的中原虎视耽耽。冉闵犟脾气也上来了,他回到邺城,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和来犯之敌拼个鱼死网破。境内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被他拉走从军。转眼间就聚集了三十多万的部队,超过后赵全盛时期,在邺城到襄国之间布下了一百多里的大营,就等着四周的邻居来打他。冉魏摆出如此强大的阵容吓坏了这些磨刀霍霍的邻居,一时没有人敢动他。但是这么多的兵力每天的消耗很让冉闵伤脑筋,为了降低成本,冉闵不得不主动出击来消耗实力。不久,冉闵加封儿子冉胤为大单于,镇守邺城,并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石祗,把襄国团团围起来四面攻打。襄国的军民都知道冉闵和羯人势不两立,他打破襄国必定会屠城,所以拼死防守。冉闵包围了一百多天,筑土山挖地道等方法都用尽了,襄国还是打不下。石祗在襄国也没闲着。他向洛阳姚弋仲、辽东慕容氏和冀州的后赵宗室石琨求援。不久,在冉闵襄国大营外就来了第一枝兵马,打着慕容的旗号。在石祗的反复说动下,辽东燕国正式发兵参与中原的大混战。当年依靠十五岁小将军慕容恪两次大败石虎的慕容皝本来没有挺进中原的意思。在战败石虎后,东面的宇文部落和东南高句丽还威胁着燕国的背后。而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庞大的后赵帝国相比燕国的势力还很弱小。慕容皝有他的一套,他联合山西北部同是鲜卑人的代国国王拓拔什翼犍,双方约定攻守同盟,又派遣大将慕舆根,儿子慕容评和慕容军等经常劫掠后赵幽州一带,既能充实自己的国库和人口,又能训练自己的部队。接纳燕国叛将慕容翰的宇文部落和燕国势同水火。宇文部落靠着南方的高句丽撑腰,经常联合起来抢劫燕国的物资和人口。慕容皝有心歼灭宇文部落,但苦于对宇文部落拥有的长白山一带的险要地形不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慕容皝在龙山之南建筑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后来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慕容皝下令由大棘城迁都到这里,称为龙城。(今辽宁朝阳)这时天赐慕容皝一个消灭宇文部落的好机会。原来叛逃到宇文部落的慕容翰受到宇文部落的首领宇文逸豆归的猜忌,实在是混不下去,被迫装疯。秘密联系慕容皝请求他饶恕自己的罪行,想逃回祖国。慕容皝就派人送给慕容翰他原来擅长用的长弓,靠了长弓的帮助,慕容翰逃回龙城。慕容皝对慕容翰非常器重,向他征求讨伐宇文部落的意见。慕容翰说:“宇文部落强盛了很长时间,是我慕容族的心腹大患。现在宇文逸豆归得到了大权,国家才开始衰落。我在宇文部落生活了好几年,对他们的地理形势十分熟悉。保证一仗就能胜利。但是高句丽和宇文部落是邻国,一旦我们进攻宇文部落高句丽必定会出兵切断我们的后路。不如先取高句丽,后收拾宇文部落。”慕容皝对慕容翰的计策很是赞赏。就派遣慕容恪为大将远征高句丽,并让慕容翰做他的参谋,这时慕容恪只有十七岁。慕容翰早就听说过这个侄儿的大名,当然高兴接受。但是慕容皝问慕容恪准备选择哪位部将当他的先锋官的时候,慕容恪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他小时候的玩伴,只有十三岁的弟弟慕容霸做他的先锋。于是十七岁的少年领着十三岁的娃娃率领五万五千人的大军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出征了。(鲜卑的明日之星慕容霸是十六国时期最卓越的皇帝之一,当然也和他老子的刻意培养是分不开的,这个微不足道的鲜卑部落短时间内能涌现出一大批如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这样的能人,应该算中国历史上最出人才的家族吧。如果慕容家族归属于中国正史的话)从龙城到高句丽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坦宽阔的北路,另一条是靠近海边崎岖艰险的南路。慕容翰和慕容恪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主力从危险的南路袭击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大概是平壤吧,哪位对韩国史比较熟的老师还请指正则个)高句丽的国王高钊派遣五万大军驻守北路,当然他也怕燕国趁虚走南路。让北路守卫两边都要小心。慕容恪就分出去一万五千人的部队从北路佯攻,而且打得还很猛烈,于是高钊就命令守卫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北面。慕容恪正好趁机而入,十三岁的慕容霸带头杀进丸都,高钊只好狼狈逃跑。慕容霸下令把整个丸都城抢掠一空,抓了五万多百姓作战俘,最后放了一把火走人。慕容恪孤身入险,四面受敌。而军队还要看管这么多的战俘和辎重,必须得从重兵把守的北路回去,慕容翰是真捏了一把汗。不料慕容恪又露了一手,他下令把高钊的祖坟给挖了,让军队拉着高钊亲爹的尸体和高钊亲娘为人质,命令北路守军让路,从高钊脸前面大摇大摆地押着他爹娘回国。这一仗让高句丽全国威风尽失,连国王的玉玺和公文档案都被别人抢走了。不久,高钊就派遣使者向慕容皝称臣,送了几千件宝物,愿和宇文部落断绝关系,慕容皝才把他老子的尸体让使者带了回去,高钊的母亲仍然在龙城当作人质。失去了高句丽这个可靠的盟友,宇文逸豆归发现自己陷入了危机之中。为了摆脱困境,不久他就派遣丞相莫浅浑率领大军主动进攻燕国。慕容皝知道这是宇文部落的主力,为了减少伤亡,他命令全军不准出战,暂避其锋芒。莫浅浑挑战了几回没人理睬,还以为敌人兵少将寡,不敢应战,就开始放松警惕走神了。慕容皝听说后赶紧命令慕容翰马上突击。莫浅浑瘁不提防,被杀得全军覆没,孤身逃到宇文逸豆归那里报信去了。宇文逸豆归听到主力覆没的消息后连声叫苦。但更让他害怕的是燕国的大军已经开始向国界出发了。原来慕容皝在大败宇文部落后紧接着就命令慕容翰率领两万骑兵为先头部队,慕容军为左翼,慕舆根为右翼,任命慕容恪为统军大将,慕容霸为先锋,动员所有的精锐力量向宇文部落发动最后一击。宇文部落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这时,部将建议宇文逸豆归向南方的新罗国求援。新罗的著名雇佣兵势力涉夜干(晋书作涉奕于)在宇文部落的重金聘请下率领精锐的新罗雇佣兵前来助阵。慕容皝听到涉夜干出任敌军主将的消息后,派飞骑通知慕容翰说:“涉夜干勇冠三军,是朝鲜名将,作战千万要小心!最好暂时后退一下!”慕容翰却不以为然,对使者说:“宇文部落全部的实力都在涉夜干这里,这个人徒有虚名,真不明白宇文部落为什么要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这种人。只要消灭他宇文部落就完蛋了。向涉夜干这样的拉大旗做虎皮的家伙,怎么因为他的虚名而挫伤了我军的锐气呢?”慕容翰不听慕容皝的劝告,亲自率领骑兵冲击涉夜干的新罗雇佣兵的阵地。但想不到涉夜干却有着非常厉害的秘密武器。原来新罗雇佣兵人人都配备长达三尺五寸的檀木大弓,战斗前把它固定在阵地上,随时都能射击。只听一声梆子响,顿时万箭齐发,慕容翰的几位副将全部中箭身亡,慕容翰也连中数箭,燕军遭到这突然的打击顿时大乱。涉夜干率领大军掩杀过来,直取受重伤的慕容翰。乱军之中涉夜干手持大刀径直杀到受重伤的慕容翰面前找他单挑。正在危急关头的时候慕容翰的侧翼却突然杀来一枝骑兵,领头一名只有十几岁使用双槊的少年将军,从侧面直取涉夜干,只一个回合就将涉夜干刺下马。原来慕容皝嘱咐慕容翰后,怕他作战有失,又命令慕容恪急行军追上慕容翰,慕容恪就命令慕容霸先来和慕容翰会合,正好赶上大战,救了慕容翰一命。(前几天看到三国论坛上讨论单挑的典故,说是五代西羌时才有正式的单挑,其实这个单挑是指约定时间的双方将领出来比试,混战时的主将单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关羽刺颜良,和这个一样都应该属于史实中的单挑吧)在慕容霸的生力军帮助下,新罗兵被杀得四散奔逃。慕容霸率军一口气打下了宇文部落的首都,宇文逸豆归只好孤身逃跑,不知去向,传言在大漠中饿死。至此,慕容皝统一了东北。这里还有个小插曲,虽然慕容翰为燕国的统一立下了大功,但由于其人三叛其主,人品卑劣,慕容皝和燕国的老百姓都很看不起他,后来慕容皝又找了个借口赐其自尽。慕容翰走投无路,发了一大通牢骚后自杀。当时石虎没死,后赵还很强大。为了充实自己的国力,慕容皝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减免地租,四处收容流民,免费提供给他们耕牛和土地种粮为生。又制定完善的教育制度,亲自监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与此同时,部队也没闲着,没事就派遣慕容俊等征讨周围的小部落,既能练兵,又能扩充领土。燕国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惜天不长眼,某天慕容皝骑马出门摔成重伤,不久去世,大儿子慕容俊继任,仍然尊奉东晋为正统,受封为大将军,燕王。慕容俊登基时正赶上石虎归天、几个儿子疯抢皇位的时候。慕容霸认为时机已到,就上书慕容俊请求南征。慕容俊同意了慕容霸的请求,积极扩军备战,不久就募集了二十多万的大军。让自己的几个弟弟抓紧时间训练部队,并任命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号称三辅,日夜训练,磨刀霍霍,准备伺机加入中原大战,谋得一杯羹。不久燕国就赶上了石祗让冉闵打的叫苦连天的时候,在石祗的请求下,慕容俊就派遣部将悦绾率领三万部队杀往襄国来观望一下形势,顺便给石祗救救火。理论上石祗继承了后赵的正统,那些诸侯们也不得不应应景。接到石祗的求救信后,挂着后赵丞相头衔的洛阳姚弋仲也命令大儿子姚襄率领三万八千骑兵过来帮忙,再加上冀州一带的后赵宗室石琨也领兵救援,三方聚集了十几万的大军共同狙击冉闵的攻势。出身陇西边境的羌族首领姚弋仲知道这些家伙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打起来全没好下场,就准备带领自己的族人撤出中原战场,回到地势险要的关中一带发展。不料他原来的老朋友依附东晋的氐族首领蒲洪也瞄上了这块地盘,蒲洪盘踞在枋头,离洛阳不远,双方各怀鬼胎,不久姚弋仲就先发制人,命令姚襄率五万人马进攻蒲洪。蒲洪背后有东晋撑腰,凑了十几万大军把姚襄五万人消灭了三万。后赵部将麻秋看到蒲洪势大,就率手下向他投降。蒲洪十分高兴,找人算了一卦,卦象显示姓里面有草头和付字的人将来会称王。就改姓为苻,自称大将军兼三秦王。并加封麻秋为军师,(这个麻秋好象就没办成过什么好事,苻洪还封他为军师,也够有趣的)对他十分器重。但麻秋却有害死苻洪自立的野心。不久他请苻洪吃饭,在酒里下毒要害死他,等苻洪回去后才发现食物中毒,但为时已晚,苻洪赶紧叫大儿子苻健过来嘱咐他说:“我之所以没有进关中,就是在观望中原的战况,以为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现在不幸被小人所害,我死后你抓紧时间入关!”然后死去。苻健先不发丧,率领亲兵抓捕麻秋,麻秋正等着苻洪死的消息,想不到苻健先找上门来,不由分说就将麻秋处死。苻健报了仇后,发现苻氏竟然成为诸路军阀中势力最差的了。就向各路神仙多送重礼多说好话,自去大将军和三秦王的名号,传令部下在枋头大建官邸,并开荒种地,装出一副老实的样子不让别人起疑心。这样演了两个月的戏,苻健突然命令全体族人星夜起兵前往关中,命令弟弟苻雄在黄河以北率领五千军队做佯动,并对大家说:“这次我是孤注一掷了,如果不成功,你们就要全部死在黄河以北,而我们就要全部死在黄河以南,将来到了黄泉都见不着面了。”当大家起程后,苻健下令把路过的桥梁全部烧毁,以示有去无回之心。在大家还没注意的时候,苻健就率领氐族人溜到了关中,赶走了当地的土匪和军阀,建都长安,自称秦天王大单于,史称前秦。又封弟弟苻雄为丞相,抓紧发展经济,不再过问中原战事。姚弋仲眼看到嘴的鸭子飞跑了,气得七窍生烟,但关中地势险要,只好望洋兴叹。不久,石祗的求援信发来,姚弋仲没办法,只好让姚襄率领部队来夹攻冉闵。三路大军合在一处向冉闵的阵营压过来,冉闵正准备亲自出击,部将王泰劝阻说:“现在救援襄国的大军都到了,如果陛下亲自出战的话容易遭到夹攻,我看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和睦,心里好象不是一条路,不如监守待变为好。”冉闵连连点头,这时候有位冉闵宠信的道士叫做法饶,不知好歹地插了一句高见:“陛下包围了一年的襄国,一点成绩也没有,现在敌人出来了却又不出战,这样还怎么来号令将士?”冉闵恼羞成怒,把衣服一挽下令道:“我战心已定,违令者斩!”就倾巢出动,向姚襄和石琨的连接地带发动进攻。远在几里外的燕将悦绾听到魏军进攻的消息后,命令部下在马尾巴上绑上大树枝,进攻的时候带起漫天的尘土,魏军不清楚有多少骑兵,正迷惑的时候石祗也下令出城进攻冉闵的大营,四路大军一合围,将冉闵的十万部队都裹在里面,魏军被杀的落花流水,十万大军全部被歼,冉闵只率领十几名骑兵逃跑。魏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了回来,皇帝冉闵也不知下落。文武百官为了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老百姓也趁机殴斗,看谁不顺眼就杀,有好东西就抢,邺城大乱。冉闵回来一看满城惨状羞愧难当,下令将法饶父子凌迟处死,慢慢才控制住局势。石祗转危为安后,众路援兵一一告辞,他又发起昏来准备消灭冉魏,派遣部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进攻邺城。由于冉魏内乱,情报工作没人管,刘显的军队离邺城只有二十里路冉闵才知道,冉闵急忙征召王泰商议对策。王泰因上次事件对冉闵不满,以生病为由不见皇帝,冉闵吃了闭门羹,认为王泰有心给他难看,下令处死王泰,灭其三族,然后亲率大军迎战刘显。刘显一路耀武扬威没碰到对手,突然被冉闵迎头一击,七万人死了四万,不得已向冉闵乞降,愿意以石祗的首级为见面礼。冉闵才放他一条生路。刘显回去后果然发动政变,占领了襄国,把石祗和文武百官全部杀死,将石祗的首级献给冉闵,冉闵大喜,把石祗的首级烧成灰扔到大路上示众。至此后赵灭亡,历时二十三年。石虎最后一个儿子,无处可逃的石琨率领亲族跑到建业乞求放他一条活路,东晋的大臣们都认为不能放过国家的仇人,下令将逃亡人员全部斩首,煊赫一时的石氏也随着整个羯族的消亡而灭绝。那位卖掉皇帝的刘显后来还想自立为王,被冉闵发现派兵进攻,刘显逃回襄国自称皇帝,又立了一批大将军大司马什么的,冉闵亲率八千军队攻打襄国,刘显的那些大将军大司马纷纷开城投降,刘显全家在乱军中被杀。冉闵消灭了他赖以起家的后赵,也除掉了他所有的大臣和朋友,这位四面受敌的孤家寡人却认为天下已定,带领一万多亲兵到常山、中山一带的边境打猎游玩,正好碰上了早有准备的燕国慕容恪的大军。后赵大乱的时候,早有染指中原之心的燕国也趁机向南方蚕食,吞并了幽州北部,并悄悄地把国都搬迁到了蓟城(今北京西部)。当冉闵去常山打猎的时候,时刻准备消灭冉魏主力的慕容恪立即行动起来,率领数万骑兵将冉闵在常山的营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冉闵的部队都是步兵,还不到一万人,但人人都是冉闵起家时亲自训练的精锐。而且冉闵这个人和同事相处的不咋地,对士兵却十分爱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卖命。当慕容恪的骑兵四面围杀过来时,冉闵下令将步兵集中到一点冲锋,总是能打破慕容恪的包围,这样连续接战了十几回,燕军都吃了败仗。 慕容恪吃不掉冉闵,心里十分焦躁,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在激战中他发现魏军总能躲开骑兵的冲击,从他们的缝隙中逃走。慕容恪就部队中选出五千名优秀的骑射手,用铁链把他们的战马连起来组成方阵。作为秘密武器到明天投入战场。 第二天一早,慕容恪将部队分为三队,命令左右先埋伏好,并在阵前树起了一座大旗指示目标。而冉闵则率领手下抢先向慕容恪的中军发起了进攻。 四月的阳光照耀下冉闵左手使一柄双刃矛,(应该是双头棍那样的兵器吧)右手使一杆连钩戟,坐下一匹名叫日行千里的血红色宝马,名叫朱龙,带头杀向慕容恪的大旗。(有些象上一章里那个左手拿七尺大刀、右手使丈八蛇矛、骑聂骢宝马的陈安)魏军都被冉闵的神勇所感染,他们呼喊着震天的“万岁”口号,奋不顾身地跟随冉闵杀了过来。在常胜将军冉闵的神威震慑之下,燕军都不敢迎战四散逃亡,但都没冉闵的马快,被他追上一口气杀死三百多人。 眼见着冉闵的部队杀到慕容恪的大旗面前,站在旗杆下的慕容恪命令中军给五千连环马让开道路,魏军初次碰到这种奇怪的兵种,左冲右突都杀不过去。这时慕容恪又下令左右伏兵一齐掩杀过来,魏军被杀的大败。(大燕连环马应该是中国最早使用连环马的记载吧。这是后来著名的金兀术拐子马的前身,后来广泛出现在中国战场上,比如水浒里的徐宁还有日本拍的那个敦煌里面的剧照。有人说这个兵种太难操纵,不大可能应用于实战,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个兵种能有效防止敌人的突击,比较有价值。从前的战车不也是这样子么?) 冉闵见势不妙,急忙杀出重围往东逃跑。在朱龙宝马的帮助下,冉闵将追兵连甩了二十多里路。正想停下来休息休息时,朱龙宝马却因为跑脱力而突然死掉了。不久燕国骑兵就追了过来活捉了冉闵。 冉闵被押到慕容俊面前,慕容俊大声斥责道:“你是赵国的大将,怎么能灭掉自己的祖国自称皇帝呢?” 硬汉子冉闵毫不示弱,回答道:“现在天下大乱,说老实话你们这些蛮夷之邦都想称帝,我冉闵堂堂中原英雄,怎么不能当皇帝?” 慕容俊被顶得哑口无言,下令痛打冉闵三百皮鞭,把他押到龙城看管起来。 慕容俊又下令慕容恪就地休整,另派慕容评率领一万骑兵杀往邺城。冉闵的小儿子冉智听到老爸被抓的消息后赶紧闭门不出,不久慕容军又率领两万部队前来增援,把邺城内外的交通全部断绝。 冉智就没想到老爹会打败仗,邺城里根本没什么战时储备,不久就发生饥荒,士兵没什么吃的东西,就抓城里的女人杀了充饥。皇宫里也没粮食,无力奉养从前被石虎收罗到后宫的好几万美女。这些宫女都被冉智放了出来,任凭饥饿的士兵捕食。可怜数万手无缚鸡之力的如花少女,不是饿死,就是被无力保护他们的男人们吃掉,一个不剩。 很快邺城就连女人也没的吃,士兵只好献城投降,冉智作为士兵们的礼品,连同邺城的文件档案一道被送到蓟城。自此冉魏国灭亡,历时三年。 慕容俊得到冉魏的这些宫廷用具后,暗示文武百官推举他称帝,不久慕容俊就半推半就地当上了大燕皇帝,史称前燕。任命慕容恪为侍中,阳骛为尚书令,在龙城把冉闵一家斩首祭祀祖宗。 不久东晋听说慕容俊登基的消息后,还不知道真假,派遣使者前来问罪。慕容俊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你那皇帝,我继承了别人的衣钵,现在也是皇帝,和你们皇帝平级,如果你们贵国还想和我国友好往来的话,下回的书信要对我使用尊称。”随后把东晋使者赶走。 东晋乍一听到前燕独立的消息后都不知怎么办好。曾灭掉成汉的荆州刺史桓温要求担纲北伐,但朝廷对桓温不信任,另找了一个文人殷浩把持朝政,排挤桓温的势力。 桓温为人心高气傲,本来就不服自命风流倜傥的殷浩。据说小时候桓温和殷浩在一块上学,桓温买了一个竹马,玩够了扔掉后被殷浩捡去接着玩,由此桓温一直看不起他,两个人一直都在暗地里勾心斗角。 这时候羌族首领姚弋仲病死,临终前嘱咐儿子姚襄投靠东晋,被封为平北将军。姚襄对前秦非常不满,上书要求先讨伐前秦。桓温正愁找不到北伐的借口,准备笼络姚襄让他担任自己北伐的先锋官。想不到殷浩也料到这一招,利用手中的人事任免权,让姚襄担任殷浩的亲信,豫州刺史谢尚的副将,然后一变脸,自任大元帅,想借姚襄的势力给自己争得威望,命令谢尚进攻前秦盘踞的许昌。 大臣们都不清楚文人出身的殷浩有没有指挥作战的才能,大臣王羲之和会稽王司马昱都上表请求暂缓本次北伐,(就是书法家王羲之)殷浩不听,下令姚襄抓紧出兵。 姚襄刚接手新的部队,正在抓紧训练,接到出征的消息后就以部队未训练好为由请求暂缓,让殷浩产生了疑心,以为姚襄有叛变之意,更加疑神疑鬼,就派遣刺客去行刺姚襄,要另派人接管他的部队。 刺客到了姚襄的大营,发现姚襄的部队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拜见姚襄把实情转告他。把姚襄惊了一身冷汗,于是严加提防,殷浩听说刺客叛变的消息后,干脆派遣心腹将领率领五千部队准备偷袭姚襄,又被姚襄识破,设埋伏将其全部歼灭。殷浩恼羞成怒,下书命令姚襄进京,准备害死他。 姚襄的部将权翼作为使者被派到殷浩那里打听消息。殷浩就质问他说:“我和姚襄都是大臣,为什么姚襄不听我的调遣?” 权翼回答说:“姚将军拥兵数万,不畏艰险投靠晋朝,就是想做个盛世良臣。现在将军听信谗言,要加害于他,在下认为错在您这里,不在姚将军。” 殷浩碰了个软钉子,又强辩说:“既然姚襄真心归从天朝,为什么要杀我的人?” 权翼说:“有些小人存心挑拨姚将军和将军的关系,到姚将军那里捣乱,现在姚将军已经为您剪除了他们,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姚将军也是人,怎么看不出来呢?” 殷浩无言可对,只好说:“我并没有加害姚襄的意思,请您放心。”将权翼放走了。 这个殷浩又派遣间谍到长安打听消息,听说前秦将领雷弱儿对苻健不满,就许以高官让他谋杀苻健。雷弱儿假意应承,又把真相告诉苻健。苻健就让雷弱儿将计就计引殷浩上钩。 殷浩接到假消息后命姚襄为先锋,率领七万大军由寿春出发前往洛阳。但半路上还没走到雷弱儿的埋伏圈,受够殷浩的气的姚襄就先翻脸,率领手下造反进攻殷浩的部队,杀了殷浩一万多人,缴获了所有的辎重,然后放走俘虏让他们给建康送了一封信,把东晋朝廷上下臭骂了一通,领着族人在许昌竖竿子,自称大将军大单于,盘踞着前秦、前燕和东晋的交界处,谁的节制也不受。 由此殷浩的名头一落千丈。墙倒众人推的大臣们在桓温的带领下一齐上书要求查办殷浩,将其贬为平民,所有职务由桓温接替。东晋的桓温时代开始了。 ...... 截止本章,五胡就都有英雄出面了,匈奴刘氏、羯族石氏、鲜卑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当过去的英雄离去的时候,新的豪杰为了个人的野心和民族的仇恨,开始了另一轮的征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1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