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20)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鸿章认为这时正与沙俄就伊犁问题进行jiāo涉,难以两头兼顾,竟听任日本政府攫走琉球.1885年,在

  日本的压力下,李鸿章与日本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商定将来朝鲜若有重大事件,中日两国在先行互相通知的前提下,均有权出兵.这样,就承认了日本在朝鲜的军事特权,使日本有了出兵朝鲜的借口,并最终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三)与中秘和中英jiāo涉

  在李鸿章主持的中秘订约谈判和由马嘉理案引起的中英jiāo涉中,充分体现了他依据所谓"理"和"势"而决定其应变方略的思想.

  秘鲁是虏掠、nüè待华工的主要国家之一.

  早在60年代,李鸿章就开始关心海外华侨,并

  惩办过拐骗华工出洋的人贩子.1872年当他得知秘鲁轮船"玛耶西"号拐运、nüè待华工途经日本被扣的消息后,立即表示秘鲁为"无约之国 ",胆敢拐骗、nüè待华工,"不胜发指", 建议清廷派员赴日会审,"彻底根究,以儆效尤而保民命". 1873年10

  月秘鲁代表葛尔西耶抵津之前,李鸿章反复筹思,拟定了谈判方针.他向总理衙门表示,要"恪承指示,内外一意坚拒 ","据理斥驳",决不"稍涉游移".

  10月24日李鸿章开始与葛尔西耶会谈.谈判中,

  李鸿章顶住各种压力,坚决捍卫华工利益,双方争执很长时间,终于在1874年6月26日签订了保护

  华工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和《中秘友好通商条约》.

  查办华工专条规定:中国派员前往秘鲁查办华工状况;华工在秘鲁享受寄寓该国外国侨民一切利益;华工受雇主nüè待,可向地方官员及高等法院控告;秘鲁政府负有保护华工和督促雇主履行同华工签订的合同的责任,合同期满应出资遣送华工回国.通商条约规定:

  中秘两国互派使节;两国居民在对方国内享有同等利益和权利,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往来居住.1875年

  8月7日,中秘条约在天津正式互换,历时约两年的中秘订约谈判和互换,表明了李鸿章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为防止西方殖民qiáng盗掳掠、nüè待华工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就在中秘换约前半年,因马嘉理案而引发了持续一年的中英jiāo涉.如果说在中秘订约谈判和换约中,李鸿章是"执意抗争"的,那么在中英jiāo涉中,李鸿章就是"委曲求全"了.

  从19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几次派"探险队"

  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进行侵略活动.1875年,

  英国又派一支大型武装"远征队"侵入云南.英国驻华使馆特地派翻译官马嘉理去云南带路.当远征队进入云南省腾越厅的景颇人聚居处时,与当地人冲突,马嘉理被景颇人杀死.这就是马嘉理案.英国据此向清政府进行要挟,以下旗绝jiāo相威吓.清政府得知马嘉理被杀后,十分诧异,急忙指令云贵总督岑毓英迅速查办,随后又陆续派湖广总督李瀚章和前总理衙门大臣薛焕前往查办.对于马嘉理案件的处理,李鸿章始终主张"委曲求全 ",和平了结,避免战争.他这种主张仍不外乎基于"理"和"势"的考虑.187

  6年9月23日,李鸿章与英国签订了著名的《烟台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偿银20万两给英国, 主要内容是: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准备商订云南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及通商章程;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可派员"观审"中国各地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租界免收洋货厘金;洋货运入内地,不论中外商人都只纳子口税一次,全免各项内地税.这些规定扩大了英国在华的通商特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并为英国向中国云南、西藏扩张侵略势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没有动用武力,就取得了继《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之后的又一批特权.李鸿章抱着"其曲在我"的态度,基本上满足了英国提出的无理要求.

  (四)与巴西订阅《和好通商条约》

  188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巴西订立了

  基本平等的《和好通商条约》.

  (五)主张"海防"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入侵新

  疆,成立"哲德沙尔"国.俄、英先后拉拢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在此前后,美、日先后侵犯台湾,造成东南沿海的一时紧张.面对这种边疆危机局面,清政府内部展开"塞防"与"边防"的辩论,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要,他主张从新疆撤兵,集中力量保护东南沿海.李鸿章的洋务企业和军事力量,都在东南.因此,他的这个主张,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

  左宗棠反对李鸿章的主张,他认为,海防重要,但塞防也很重要.若失新疆,则沙俄可得寸进尺,进入内蒙,然后长驱直入,威bī京师,因此,必须出兵新疆.

  不久,左宗棠奉命率师西征,平定了阿古柏匪帮.

  (六)中法签订《中法新约》

  1883年,法国侵略越南,旨在以越南为跳板,

  侵略中国.李鸿章担心事态扩大,于1884年 5月,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简明条款》, 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毫无收敛. 18

  84年6月,法军进犯越南谅山,七月法舰驶进福建马尾军港,八月法舰又犯基隆.在这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下,清政府中展开辩论.辩论中,李鸿章扮演了畏敌投降的角色.他qiáng调中国兵力虚弱,武器落后,不可开战,纵然一时胜利,也会导致全盘失败.因此,要保持"和好大局 ",千万不要惹恼了qiáng大的法国.

  左宗棠、张之dòng等人主张开战,并指责李鸿章畏敌保位,要求清政府换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统筹全局.清政府最后同意宣战,但同时让李鸿章设法与法国周旋,并乞求英国调停.就在这时,法国突然袭击马尾军港.

  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海疆大臣张佩纶,因是李鸿章亲信而受其影响颇深,同样寄希望于和谈,毫无战争准备,使得马尾水师倾刻间全军覆没.福建前线军事败北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清政府不得不于1884年8月26日下达对法宣战的命令.清廷下诏宣

  战之后,李鸿章虽无法改变朝廷的决策,但他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求与法国人和谈.1884年1

  0月初正当中法两军进行激战之际,李鸿章却暗地与法国领事林椿和粤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密谋和议.1885年3月下旬,中国军队连续取得了谅山大捷和临洮大捷,战争主动权掌握在中国手里.这一大捷,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因在军事上的失败而引发更大政治危机宣告倒台.这时, 李鸿章感到非常高兴, 决定竭力尽快促成和谈. 4月1日, 他致电总理衙门说:

  "法国茹费理总理辞职不一定是专为越南方面的事所致,但新的执政者必定会反旧的执政者所为,况且谅山已被收复,如在这时平心与法国议和,和款可无多大损害,否则兵祸又会接而起了 ."当时,清政府许多大臣与李鸿章持同样看法.于是,在内外一片和议之声的促使下,清政府遂允可金登gān于4月4日在巴黎签订了《中法停战条件》. 主要内容为:双方遵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双方停战;法国解除对台湾的封锁;双方派代表到天津或北京议订条约细目和撤兵日期.按照《中法停战条件》的规定,双方必须议定正式和约才能生效.1885年4月20日,清政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