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19)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第三: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最终以中日甲午战败为标志而宣告其失败的结局,其失败原因除了它们的主持者李鸿章自身的主观因素外,也不能排斥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及条件的负面影响.李鸿章出身于封建科举,受儒学的影响很深,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极为浓厚.他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只限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却不敢触及社会政治制度,他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传统文化在他头脑中打下的深深烙印,使他一生的思想言行都不能摆脱对传统权威的依附和留恋, 不可能彻底摆脱封建传统的yīn影.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束缚着李鸿章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 李鸿章受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的束缚,使他对晚清封建体制忠心耿耿,这对他所主持的洋务运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慈禧太后营造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以致北洋海军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无力购买新设备,削弱了战斗力,海军官兵极为不满,但李鸿章却不敢正面抗争.李鸿章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以及对封建君王和封建制度的愚忠愚孝,影响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失败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 60至9

  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他的事业的失败,除个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制约的结果,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一开始就一意求和,妥协软弱,正是他所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统治阶级的时代属性使然.在主持洋务运动中,他不能不看清廷的眼色行事.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结局从总体上说亦是封闭、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在qiáng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qiáng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历史必然.

  总之,对于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30多年的洋务

  运动,我们不能仅从它的表面、某一方面去简单地加以评价,而应全面地、更深层次地加以认识,应注重从洋务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及结果去对它加以评述.

  四、"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 李鸿章的外jiāo活动

  19世纪最后30年间,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

  主义转化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cháo,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当时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激烈争夺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地区进行角逐的,除了原有的英、俄、美、法四国之外,又有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崭露头角:一个是通过1868年明治维新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的日本;一个是70年代初击败法国,完成日耳曼各邦统一,拥有较qiáng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德国.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加紧侵略中国.

  面对列qiáng的侵略,中国外jiāo权力重心趋向双元化,逐渐形成了北京总理衙门和天津北洋大臣并存的局面.

  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成了清政府的首席外jiāo顾问和主要外jiāo代表,参与外jiāo的决策和执行.在李鸿章的外jiāo活动中,早期他推行所谓"和戎"外jiāo,即依据所谓"理"和"势"而决定其应变方略,后期他主要主张"和议 ","以夷制夷"的外jiāo方针.

  1、早期"和戎"外jiāo

  (一)议结天津教案

  李鸿章外jiāo活动的正式开始是其就任直隶总督后,议结天津教案.

  同治九年(1870年),在解决"天津教案"中,

  李鸿章与曾国藩一起,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维护了外国侵略者的利益,这是李鸿章搞外jiāo活动的正式开始.

  1870年6月天津望海楼天主教育婴堂因传染

  病有数十名幼童死亡,同时,天津不断发生幼童被迷拐事件,而拐犯的供词大都牵涉到望海楼教堂.天津绅民无比义愤,聚集到望海楼教堂门前表示抗议.法国领事丰大业竟持枪bī三口通商大臣崇厚镇压群众,并开枪击中天津知县刘杰随从高升.群众忍无可忍,当场殴毙丰大业及其随从西蒙,并救出育婴堂的幼童.

  放火烧毁望海楼教堂、法国仁慈堂、英国布道堂等多处,打死洋人、 洋教士20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事后, 法国联合美、 英、俄、 德、比、西等国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各国军舰麋集天津和烟台进行武力恫吓,胁迫清政府镇压绅民的反洋教斗争.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对其起因、对策等问题发表过不少议论.李鸿章在其早期的外jiāo活动中,推行"和戎"外jiāo,依据所谓"理"和"势"而决定其

  应变方略." 理"指"是非曲直 ","势"指"力量

  qiáng弱".他明知洋人论势不论理, 但在与洋人较量中却偏偏把"论理"放在首位.他在对待天津教案问题上,也是从剖析其"是非曲直"入手的.李鸿章摒弃了中国传统反洋教思想中一些愚昧偏见和盲目仇外情绪, 他称赞曾国藩提出的"弹压士民, 以慰各国之意"的"和议"做法,力主"不开衅端 ",和平了结.

  他认为要坚持和议, 就不能不以" 拿犯"、"赔银"为归宿.正是基于上述思想和主张,天津教案在李鸿章接办不久,就基本上按照曾国藩所拟定的方案正式议结,其主要内容是:张光藻、刘杰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判处所谓"凶犯"20名死刑,25名充军

  流放;赔偿及抚恤银497千余两;派学厚为特使,

  前往法国"道歉 ",并表示中国愿与法国"实心和好".

  从天津教案的解决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的第一次外jiāo活动就站在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不惜卖国、损害人民利益而巴结、讨好外国侵略者.

  (二)与日本订立《中日修好条约》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1871年中日立约,揭开

  了近代两国关系的序幕.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制定了征服中国、统治亚洲,争霸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 ",开始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1870年9月,日

  本政府派政府代表,外jiāo权大臣柳原前光一行到天津议约.10月2日,柳原拜访李鸿章,声称中日两国

  正在遭受西方列qiáng欺凌, 有相同命运,"实有同心协力的必要". 柳原抛出的中日"同心协力 ",使李鸿章萌发了"联日"念头.1871年7月,日本政府

  代表、大藏卿伊达宗诚同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天津开始中日立约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双方于9月13日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和《通商章程》. 这个条规和章程同此前清政府与西方列qiáng历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 是较为合理的, 反映了清政府同日本修好的真诚愿望和中日双方对等的地位.条规和章程没有写入最惠国条款;规定双边享有领事裁判权;互相承认协定关税;两国商民准在对方指定的通商口岸贸易,但不得进入内地;两国商货进入对方口岸,均照对方海关税则定税.

  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约》的目的在于打开通往中国之路,他们并不因此而满足.不久,日本侵占了琉球.1879年,日本政府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李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9/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