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作品精选_冯骥才【完结】(94)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如果想放纵,想连喊带叫,想与朋友热闹一番,就去奥古斯汀;如果想让 jīng神伸个懒腰,想愣一会神儿,想享受一下宁静与孤独,就去巴札。他们一直 依循着这些与生俱来的生活感觉,从不改变。他们也看电视,也打手机,也听 cd,但离不开他们的奥古斯汀和巴札。

  在外地人眼里,萨尔茨堡似乎有些因循守旧。甚至有人说维也纳是“音乐 之城”,萨尔茨堡是“音乐之乡”,挖苦他们是乡下人。但一位萨尔茨堡人骄 傲地说,我们这儿的女孩子从来没人骚扰。

  在当今世界,很多城市由于旅游业兴旺,当地的人文风气发生骤变。商业 扭曲和异化人们的心灵。然而萨尔茨堡人却岿然不动。他们本分,诚实,循规 蹈矩,甚至看上去有点木讷,但叫你信任不疑。外地旅客不识德国与奥国的硬 币,买了东西,常常将一把硬币捧给他们,让他们拿。他们决不会多拿一分钱 。可是如果在威尼斯和巴塞罗那谁这样做,谁就是傻子。

  民风的淳朴来自他们的传统。他们怎么使这传统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 不瓦解、不松动?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们深爱甚至迷恋着自己的传统。不要以 为他们只是凭着一种传统的惯性活着。在大主教广场上,我看过他们举行的一 个非常特殊的活动。一些身穿巴洛克时代服装的年轻人表演着先前的萨尔茨堡 人怎么打铁、制陶、造纸、织布,以及怎么化妆、用餐和演戏,等等。我问他 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一方面使人们亲近传统,一方面吸引外来游客。我 问他们,是为了赚游客的钱吗?

  他们说,没有赚钱的目的。人家来旅游,不只为了玩和购物,更要看你的 文化。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

  老实说,萨尔茨堡人生活在一种很深的矛盾中。焦点就是旅游。

  他们和任何旅游城市一样,天天都承受着cháo水一般的游客的冲击。所有空 间都是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挎着背包和相机的陌客窜来窜去,动不动就举起相 机对着他们“喀嚓”闪一下光。重要的是,生活被全部打乱、打碎。一位当地 人说,萨尔茨堡已经不是我们的了,它卖给游人了。

  然而,萨尔茨堡人又都明白,这座城市至少一半收入来自这些睁大眼睛四 处乱看的游人。何况,每当游人们被萨尔茨堡的美震住,他们又从心底感到十 分的自豪和满足。

  萨尔茨堡人细致、诚恳、敬业,又很会做生意。他们善待每一位客人。每 位客人进入这里的旅店,都会看到桌上放着一套“见面礼”。风光画片,旅游 手册与地图,一套纪念册,几粒莫扎特糖球,有时还有一顶太阳帽。而为旅客 想得如此周到的,不仅仅是旅店,还有餐馆、剧场、车站和各个著名的景点。 他们抓住任何一位游客,让人充分享受到这里的jīng华。关键还是由于,他们真 正懂得自己家乡的文化之美在哪里。

  可是,如果与他们进一步接触,就会觉得在什么地方与他们总有一点距离 ,一点隔膜。这便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一千年大主教特立独行的历史,给这 座城市造成了一种封闭?

  他们很高兴外来的人喜欢他们的文化,但对外来文化却并无很大兴趣。在 城中的画廊里,很少能看到现代艺术,至于美国化的流行文化更难在这里立足 。

  任何在文化上自成系统的地方,总会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正是这种文化上 的自我,才使它特色鲜明和不可替代,因之也就更具旅游价值。

  我在萨尔茨堡有一位好友,名叫威力。他出生在北意大利的米朗特,十岁 来到萨尔茨堡。人说米朗特曾经属于奥地利的蒂罗尔。我却坚信他是意大利血 统。他见到朋友就张开双臂拥抱,像要放声唱歌;他脸色通红,仿佛时时都是 激情洋溢。他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话。但他要是激动起来,也无法中断自己的 话。然而,这位意大利人却是一位十足的“萨尔茨堡通”。他深知这座城市每 一幢房子的历史,甚至知道扔在路边每一块有花纹的老石头来自哪里。

  历史在史学家手里是一堆可以查证的材料,在民俗学家口中全是能够行走 的生命。

  他本职工作是铁路局的电气技师。对民俗与地方史的研究则用去全部业余 时间。现在他退休了,他说“现在可以用全部生命的时间”了。前几年,州政 府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奖掖他对萨尔茨堡的地方史作出的出色贡献,后来 别的组织也要向他颁奖,他却说,不要了,一个就足够了。这些事多了会很麻 烦。他说:“最重要的不是我,而是萨尔茨堡。”

  我问他,为什么他会这么爱萨尔茨堡。

  他说:因为它的魅力!

  好像说一位他视如生命的女人。

  我发现这个意大利血统的人激动起来,不但脸更红,而且眼球像通了电, 目光灼亮。

  后来,我在拜访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组委会时,感受到在情感意义上他们 个个都是威力。尽管距离7月底的音乐节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所有筹备工作已经 紧张地gān起来了。在一座剧场里,人们正在吊装巨大的具有抽象意味的彩绘幕 布。音乐节时,这里将上演莫扎特歌剧《后官诱逃》。他们正在加紧制作布景 和道具。

  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是闻名于世的艺术节。他们既 有一百米宽和三十米高超大舞台的现代剧院,也有三百年历史的岩石骑术学校 剧场。届时萨尔茨堡将有两千五百个临时性工作人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二十 万观众服务。他们年年如此。

  这位艺术节组委会的负责人对我说:“我们要让每一位客人都爱上萨尔茨 堡。”

  这话叫我吃了一惊。他不是在说大话,他说得很真诚。但叫人爱上一个城 市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一定是你自己已经深深爱上它了。

  可是,一个城市是否真正qiáng大,正是来自这个城市的人对它的爱。这种爱 缘于自信。而最深层的自信来自它独有的不可取代的人文和对这种人文的理解 。

  我喜欢huáng昏时分在城市中散步,穿行于那些迂回辗转、jiāo错不已的老街老 巷中。此刻,古老的房屋全成了高高低低群山一般的剪影了,寥落的街上已经 晦暗模糊。只有那些伸向天空的教堂鎏金的顶子映着夕照,闪耀着光辉。一些 设在道边或街角的露天咖啡店桌上的蜡烛已然点亮。近处一个教堂的钟声方歇 ,远处一个教堂的钟声又起。忽然一阵钢琴声从前边的街角像一阵风似的chuī来 。

  我感到了萨尔茨堡人对他们的传统与文化的一种依赖。

  我不想评论这种依赖是耶非耶,但我却清晰地触摸到它的性格,它结实的 、执著的、独立和富于魅力的性格。

  第59章 燃烧的石头——罗丹的私人化雕塑

  我第一次接触到罗丹的原作是在中国,时间为1992年。把罗丹的作品搬到 东方文明的古国来展出,一时惊动了世界。前往中国美术馆的参观者人山人海 ,好像去看罗丹本人。我怀着景仰之情挤在人群里,伸头探颈去搜寻罗丹的每 件传世名作。可是,这“第一次接触”给我的印象却十分意外。它真正震撼我 的并不是那些举世皆知的名作《思想者》《巴尔扎克》《行走的人》和《加莱 市民》等,而是一件洁白而透明的大理石双人小像——《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4/1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