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作品精选_冯骥才【完结】(93)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 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 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了,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 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 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对我说:“你看窗外——”隔过 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huáng色、紫色,在窗上流 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来,一推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便说:

  “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chuī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 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 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 一起,低头却能清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 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 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怦然感到心头一震。这一震,便使 眼前的景象定格,成为四月chūn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chūn天,也懂得了chūn天。

  第58章 萨尔茨堡的性格

  小小的山城中一半以上是游客,怎样从中一眼就辨认出萨尔茨堡人来?我同 来的伙伴说,随身带伞的人准是萨尔茨堡人。

  这话没错。萨尔茨堡是个yīn晴不定的城市。可是它不像巴黎那样——一阵 雨把脑袋淋湿,紧跟着拨开云层的太阳又把头发晒gān。萨尔茨堡的雨常常没完 没了。整整一天把你拦在屋里发闷发愁,转天醒来,它在窗外依然起劲地下着 。一条条长长的亮闪闪的雨丝无止无休,无法斩断,本地人称这种雨为“绳子 雨”。

  一些旅店和餐馆总是在门口备了雨伞。遇到雨的客人们随时可以拿去一用 。当你从伞桶里抽出一把雨伞,按一下伞把上的开关,“刷”地将一块晴天撑 到头上时,便会感受到此地人的一种善意与人情。

  城中的老街粮食街很像一条巨大蜈蚣,趴在那里。这条蜈蚣太古老,差不 多已经成了化石。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人在蜈蚣身上走来走去,寻古探幽。

  且不说街上那些店铺的铁艺招牌,一件件早已够得上博物馆的藏品。连莫 扎特故居门前手拉门铃的小铜把手,也依旧灵巧地挂在墙上。它至少在一百年 前就不使用了,但谁也不会去把它取下来——删节历史。因为最生动的历史记 忆总是保留在这些细节里。

  这里先不说萨尔茨堡人的历史观,往细处再说说这条老街。

  任何老街都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人们随意走出来的,所以它弯弯曲曲, 幽深而诱惑。走在粮食街上,我很自然地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城西耶 纳的那条老街,狭窄又曲折,布满yīn影,没有边道。夹峙在街道两边的建筑又 高又陡,墙壁上千疮百孔,到处是岁月沧桑的遗痕。

  从这条老街两边散布出去的许许多多的小巷,好似蜈蚣又细又密的腿。一 走进去,简直就是进入意大利了。这长长的巷子,大多在中间都有一个天井式 的院落。四边是三层的罗马式的回廊。只有在中午时分,太阳才会由中天投下 一小块叫人兴奋的阳光,使人想起卡夫卡对这种意大利庭院一个很别致的称呼 :阳光的痰盂。只靠着这点阳光,每个庭院都是花木葱茏,常青藤会一直爬到 房顶去晒太阳。

  如果从粮食街直入犹太巷,再拐进莫扎特广场,意大利的气息会更加qiáng烈 地扑面而来。

  那些铺满阳光的广场,那些森林一般耸立着的雪白的教堂,那些生着绿锈 的典雅的屋顶,一群群鸽子在这中间飞来飞去。

  从中,我们立刻感受到萨尔茨堡一千年政教合一的历史中,大主教至上的 权威——他们的威严和尊贵!瞧吧,当年这些来自罗马的大主教们,多么想在这 里过着和梵蒂冈中教皇一样的生活,多么想把萨尔茨堡建成“北方的罗马”!

  萨尔茨堡不同于奥地利任何城市,与其相差最远的是维也纳。

  维也纳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宏大而开阔;萨尔茨堡建在峡谷之间,狭 窄而峭拔。维也纳的主人是哈布斯堡王朝,雍容华贵的宫廷气息散布全城;萨 尔茨堡的主宰者是大主教们,神灵的jīng神笼罩着小小山城。所以,至今我们可 以感受到维也纳的开放自由与萨尔茨堡的沉静封闭——这种历史的气氛。甭说 城市,连城市的河流也大相径庭。绕过维也纳城市中心的多瑙河,总是给艺术 家们很多灵感;但是从萨尔茨堡城中穿过的盐河,却没给人们更多的诗情画意 。因此,逃出大主教yīn影的莫扎特发誓他再不回到萨尔茨堡。此后他竟然连一 支以故乡为题材的乐曲也没有。

  当然,这是历史。

  不管历史是怎样的,最终它都创造了城市各自独有的性格。

  于是,宗教城市的静穆,大主教历史的森严和独来独往,山城的峻拔与曲 折以及本地人的自信与执著,都已经成为今天萨尔茨堡深层的人文美。

  当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把麦当劳建在粮食街上时,他们第一次屈从了这里的 文化传统,而把那种通行于世界的、粗鄙的、红底huáng字的商标——大“m”,缩 成小小的、镶在一个具有本地特有的古色古香的铁艺招牌中。

  全球文化在这里服从了本土文化,从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萨尔茨堡人的某些 性格?

  再往广处说,尽管每年来到这小城中的旅客人数高达两万人,本地人的生 活方式却依然故我。他们没有被成帮结队、腰包鼓鼓的旅客扰得心浮气躁,一 堆堆挤上去兜售生意。那些事都由旅游部门运行得井井有条。萨尔茨堡是用“ 电子商务”来经营旅游最出色的地方。人们呢?静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并按照 他们喜欢与习惯的方式去生活、娱乐和度假。他们远远地避开旅游景点,不喜 欢到那种挤满游客的饭店和酒店去餐饮。因为在那些地方,他们找不到生活的 温情与熟悉的气息。

  如果想看一看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就去奥古斯汀啤酒屋吧!在那个一间间像 厂房一样巨大的木头房子里,摆着一排排长条的木桌,看上去像卖肉的案子。 桌子两边是木凳。萨尔茨堡人喜欢这里所保持的传统方式——自己去买酒买肉 ,洗杯和倒酒。陶瓷啤酒杯本来就很重,盛满酒更重;肉是烧烤的,又大又热 又香。在这里没有人独酌,全都是一群人一边吃喝一边大声说话。

  如果他们想一个人安静地消磨一下,就钻进盐河边的巴札咖啡店里。这家 全萨尔茨堡人都去过的咖啡店,一点也不讲究,但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都在这 家店中。小圆桌和圈椅随随便便放在那儿,进来一坐,一杯咖啡可以让你想呆 多久就多久。尽管有人说话也听不见。咖啡店的规矩和教堂一样——保持安静 。它和奥古斯汀啤酒屋完全是两个世界、两种情调,但是一个传统。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10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