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67)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14?《〈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自序》

  《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于一九九五年在台湾出版,这篇文章是此书的"自序"。内容首先讲我对考证情有独钟。我研究佛教语言同研究佛教史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大乘佛教起源问题,也必须同语言分析结合。现在全世界上已出的佛教史数量不算少;但是,真正令人满意的却如凤毛麟角。在研究佛教史方面,中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汉译《大藏经》和藏译《大藏经》是研究佛教的瑰宝。

  一九九二年

  本年共写各类文章四十一篇,其中可以算是学术论文的有十五篇。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作诗与参禅》

  我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籍中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二,诗与禅的不同之处;三,诗与禅的共同之处;四,禅与中国山水诗;五,言意之辨:(一)言意之辨,(二)一个印度理论,(三)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我在下面不按章节把论文大意综述一下。

  作诗是全世界共有的活动,而参禅则只限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几个国家。禅宗,虽然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是中国的创造。参禅活动一开始,立即影响了中国的诗歌创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等,诗中洋溢着禅意,是众所周知的。唐宋文艺理论著作,如唐司空图的《诗品》、宋严羽的《沧làng诗话》等等,都富于禅境禅意,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宋韩驹有一句诗:"学诗当如初学禅。"最明确地说明了诗禅关系。

  诗与禅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禅宗最初是主张"不立文字"的,而诗则必立文字。这是最显著的不同之处。而共同之处则是太多太多了。首先是"悟"或"妙悟"。"悟"这个字为中国所固有。《说文》:"悟,觉也。"专就佛家而谈,"悟"到的东西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觉大悟悟到的,以及后来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不外就是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小乘的思想,到了大乘阶段--我在这里补充一句: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上都是大乘--佛徒又进一步提出了"空"的思想。这种"空"的思想对中国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空"的概念,就不会有中国禅宗。这种思想对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面提到的几部书,以及王维等诗人的创作,无不蒙受其影响。

  第110节:回到祖国(63)

  接着我论述了禅与山水诗的关系。我认为,悟"无我",或者悟"空",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人心灵中的悟性,一个是幽静的环境。前者不言自明,后者却需要一点解释。禅有小乘禅与大乘禅之别。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属于大乘禅,修行的禅法,名曰壁观。达摩大概认为,修这样的禅必须远离尘世,因此他遁隐嵩山少林寺。达摩以后的禅宗诸祖都与山林有关。在禅宗正式建立之前,山水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谢灵运,虔信大乘空宗的顿悟说。他把山水诗同佛教思想融合了起来。到了唐代,王维等人的山水诗,蕴涵着深沉的禅趣。宋代和宋代以后,山水诗仍然存在而且发展。

  在最后一段,我谈了"言意之辨"。这是中外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满意的解答。我从陶东风的《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中引用了拉康的理论,又引用了一个印度理论,企图对这个问题做一点满意的解释。最后我提出了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问题,即它的模糊性,来解释"言不尽意"的现象。我提到最近几十年在美国出现的模糊理论;我认为,这个理论应用到汉语研究上,应用到作诗与参禅的问题上,是颇能够解决一些困难或者困惑的。

  2?《〈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西域的记载量多而质高,大大地有助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汉文古典文献非常难读,外国学者常出现讹误。今天中国的青年学者,尽管有不少的优点,但古典汉文的造诣往往有所不足。对西域的研究,中国清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了;但不通古代西域语言,很难谈到什么创获。最近十几年来,情况有了改变,一批通西域古代语言的年轻学者已成长起来,这是我们希望之所在。

  3?《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我首先讲东方文化,仍然是我那一套:世界上有四大文化体系,四者又可分为东、西两个更大的文化体系。其差异的基础是东西方思维模式之不同,东综合而西分析。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一个文化也不能"万岁"。然后我又讲东方文学,特别是汉语文学。中国诗可以不讲人称,不用时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构成一幅图画,有绝对的自由,因而获得更大的美的享受。这有点模糊,但其妙处就在于模糊。这与东方的典型的综合思维模式有关。西方人想学习,是办不到的。西方最近几十年新兴的模糊学和混沌学等,我认为是西方思想向东方思想靠拢的迹象。至于今后如何发展,非我所能讨论的。

  4?《饧饧糖》

  这是拙著《糖史》第一编,国内编的第一章。下面介绍《糖史》时合并介绍。

  5?《〈犹太百科全书〉序》

  犹太民族是一个有天才的民族,历代出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革命家等等。但它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漂泊全球。中国开封也曾有过犹太移民。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抱有同情,但是,由于在这方面出书太少,中国人对犹太人了解得很不够。现在这一部《犹太百科全书》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6?《对于〈评申小龙部分著作中的若gān问题〉的一点意见》

  学术讨论甚至争论,都应当摆事实,讲道理,而不应扣帽子。只因申小龙讲了句:"当代语言学的钟摆正摆向东方。"就引起了伍铁平、范俊军两位先生拍案而起,并且罗织到"到了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这个说法。试问这几句话何罪之有?竟蒙伍、范两位先生赐以"大国或者叫大东方沙文主义思想"的大帽子。我称这种行为为"拜倒在西方语言学脚下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贾桂思想"是我们当前学术界的大敌,必须克服之。

  7?《〈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学〉序》

  我不通朝鲜-韩国语文,但一生与两国打jiāo道。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向心力。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也出现过分分合合的局面;在文化jiāo流方面也做出过贡献,唐代有很多高丽僧赴印度留学。他们一方面吸收中国佛学,另一方面又把佛教传入日本。后来他们又传入了宋明理学,并加以发扬光大。儒学在韩国至今仍有影响。

  第111节:回到祖国(64)

  8?《佛典中的"黑"与"白"》

  一九四八年我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讲的是朱子教人用白豆和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恶念则投黑豆。这个方法实际上来自佛典。这一个小例子证明,宋代理学不但在大的方面,也就是哲学思想方面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就是在小的方面也受到了影响。后来我翻阅佛典,陆续发现了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例子。在《摩诃僧祇律》、《十诵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律中,我都找到了。它们用的是黑白筹(竹片),不是黑白豆,使用的目的不是"系念",而是裁决。可是黑代表恶业或其他恶的东西,白代表善业或其他善的东西,则与朱子完全相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7/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