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56)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第91节:回到祖国(44)

  16?《〈比较文学概论〉序》

  本文原是为陈悖、刘象愚所著《比较文学概论》所写的一篇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今名。

  在本文中我指出了比较文学日益成为显学。原因何在呢?我借用了本书中的一句话: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起步,略晚于其他一些国家。近几年来,我们急起直追,总算是赶上了世界cháo流,成绩是卓著的。不过,我现在--就是写这本书的现在--想加上几句话。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一方面要努力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坚决、彻底、gān净、全部地扬弃那种"贾桂思想",切勿甘居"无声的中国"这样屈rǔ的地位。

  一九八八年

  本年共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四十篇,其中可以归入学术研究一类的有二十三篇。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迦梨陀娑评传》

  这看起来像是一部书,实际上只是一长文。共有下列的内容:一,名字的解释。迦梨是女神名,陀娑是奴隶,合起来就是"迦梨女神的奴隶"。二,生卒时间。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是他大概生活在约三三零年至四三二年的笈多王朝时期。三,时代特点。笈多王朝全盛时期,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外jiāo通方便,贸易发达。四,作品。有真有伪。一般认为真者有长篇叙事诗两部、长篇抒情诗一部、抒情小诗集一部(也有人认为伪)、戏剧两部,另有一部,真伪难辨。五,语言工具。主要是梵文,另有少量俗语。六,艺术风格。他笔下的梵文,淳朴而不枯槁,流利而不油滑,雍容而不靡丽,谨严而不死板。七,在国外的影响。影响极大,特别是剧本《沙恭达罗》更受到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等的jiāo口赞誉。歌德和席勒曾考虑把它搬上德国舞台。八,在印度国内的影响。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印度许多语言都有《沙恭达罗》的译本。一直到最近,还有人用梵文原文上演此剧,可见此剧为印度广大人民所喜爱。九,迦梨陀娑与中国。他的抒情诗《云使》在几百年前就有了藏文译本,此译本至今尚存。至于汉文翻译介绍则比较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从梵文译为汉文的著作,包括《沙恭达罗》、《云使》等等。本文的内容,上面已经谈到过。

  2?《〈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序》

  本文原为《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一书的序言。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时,改名为《少数民族文学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轨道》。

  这一改名,实际上是画龙点睛。因为,有一些比较文学家有一个论点:比较文学的研究只限于国与国之间。我本不是比较文学研究专家,没有读到过有这样论点的文章。但是,在深圳召开的一次比较文学研讨会上,有人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没有过细地考虑问题的含义,率尔答曰:中国民族间文学的比较应该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后来,为《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一书写序时,重新考虑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率尔而答还是正确的。欧洲与中国不同,几乎都是单民族的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民族多到五十六个,而且还有可能增加--的国家,几乎等于一个欧洲。在这样的情况下,严格遵守欧洲学者的教条,等于"食洋不化",是绝对不应该的。文中我还大力提倡中国民族文学间应积极进行比较的研究。

  3?《〈印度社会述论〉序》

  我先讲了世界上四个文化体系,可以归纳为两大体系。此时我还没有明确提出东西之分。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上面虽已多次讲过,但是此时还不像后来那样明晰,有点混乱。这是我对东西文化理解的一个过渡过程,值得注意。我把中印分列两大体系中,这是不准确的。对于中印文化的区别,我提了一些意见,也不见得很准确。比如说中国思想准确明了,印度则深邃混乱等等。我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的想法。在这方面,中印是一致的。下面我讲到中印文化jiāo流有极长的历史,到了近代,因受外来侵略者的压迫,jiāo流几乎中断。新中国成立、印度独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文化jiāo流又开始活跃。可惜我们两国对彼此的研究,又很不够。《印度社会述论》是一部应时的好书。

  第92节:回到祖国(45)

  4?《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

  在陈寅恪先生的遗物中,有二十多本笔记本,本不厚,是二三十年代德国常用的那种样式,我于一九三五年到德国时还使用过。这些是二十年代陈先生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时所使用的。内容很庞杂,也颇乱,看样子像是先生上课时随手携带的。但是里面也并没有正式听课的记录,也不像是为积累写论文的资料而使用的。陈先生没有用德文写过任何论文。而且陈先生写论文积累资料的方式,不像一般学人常常使用的写卡片的办法,也不使用笔记本把有用的资料抄在里面,而是采用眉批的方式:读书时遇到有用的资料就写在书眉上,或者文前或文后的空白处,甚至在没有空白的时候,写在字里行间。比如《高僧传》、《新旧唐书》、元白诗、《世说新语》等等,都采用眉批的方式。从字迹上来看,有浓有淡,有正有歪,决不是出于一时。等到资料批够时,便从书上移到稿纸上,成为完整的论文。

  但是,在上述二十几册笔记本上还没有见到这种现象。我们从中所能见到的,只是先生治学范围之广。这同他后来回国后所写的那一些有名的论文和专著中所显示的情况,是完全一致的。

  5?《对当前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一点想法》

  近几年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全世界思想文化界有了一个新动向,注意的人还不够多,即: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开始刮目相看了。西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有识之士头脑开始清醒起来,他们认识到,只有东方文化能济西方文化之穷。我国从事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工作,研究重点之一就是东西方的文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们必须跟上这个伟大时代的步伐。

  6?《〈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这虽然不能算是一篇专门的学术论文,但是其中畅谈了我对学术和研究方法的看法,却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自选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偏爱考据。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我在上面的叙述中,已经多次谈到我对考据的重视,为考据辩护。在清代学者所划分的三门学问中,我最不喜欢义理。我认为,所谓"义理"跟作诗一样,各人谈各人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考证中,我最服膺胡适之先生的两句话:"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决不能分割开来。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研究学问都必须先有假设。没有假设,新意何来?没有新意,则必然会故步自封,陈陈相因,学问焉得而进步?我个人认为,假设越大胆越好,胡思乱想,想入非非,都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假设还不就是事实,而求证尚缺。求证则是越小心越好,无论小心到什么程度,都是应该赞赏的。必须上下左右,面面俱到;牛溲马勃,败鼓之皮,都能为你所用。经过反复推敲,细致琢磨,然后才能下结论。如果在求证时发现假设有问题,不管你认为你的假设有多么美妙,多么舍不得,也必须毅然决然加以扬弃。古今中外学术都有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伪造数据或实验结果者,这是道德品质问题,必须予以最彻底的揭发和最严厉的谴责。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6/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