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57)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7?《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我讲了三点意见:第一,大会是成功的。第二,对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和为人的看法大家基本一致。陈先生不标榜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的思想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只能说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第三,我们能从寅恪先生那里学到些什么?研究学问好比接力赛,青年要接陈先生手中的棒。但讲到"超越"前人,却要慎重。年轻人不能在任何方面一下子就能超越老人。我还讲了要向陈先生学习的几点。

  8?《再谈考证》

  这又是一篇谈考证的文章,目的在反对有人把考证学与清代文字狱联系起来的观点。我认为,考证学之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促成的,是内因决定的,而不是由于文字狱等外因。我引证了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观点。梁认为,考证学是中国几千年学术史上四大学术思cháo之一,是由于学术思cháo之盛衰兴替而形成的。

  第93节:回到祖国(46)

  9?《论书院》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主要讲中国古代书院这个教育组织形式,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我列了六点:一,书院可以成为当前教育制度的补充;二,书院可以协助解决老年教育问题;三,书院可以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四,书院可以团结海内外的学者;五,书院可以宣扬中国文化于海外;六,书院可以保存历史资料。我感到,教育为立国之本。但是我国教育有极大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教育本来可以公私两条腿走路,我们却只有公家一条腿,如加上私人一条腿,允许私人办学院,则经济困难就可以缓解。办书院还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已退休的老专家的潜力。

  10?《西域在文化jiāo流中的地位》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西域的含义"西域"这个名词,经常出现于中国古代典籍中;但是,含义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广义的"西域"包括中国以西,甚至以南的诸多国家和地区,连印度、尼泊尔等国都包括在里面。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可以为证。狭义的"西域"往往只指中国新疆一带。中国古代正史上,往往有"西域传"这样一章,从章中所列的地名中可以推测出"西域"的含义。

  二、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我是主张文化多源产生论的。在林林总总的世界大小国家中,几乎每一个国家,不管它的幅员是大是小,历史是长是短,几乎都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如果归纳一下的话,我认为,人类文化共有四个体系:(一)中国文化体系;(二)印度文化体系;(三)回族伊斯兰文化体系;(四)希腊、罗马西方文化体系。如果再进一步归纳的话,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为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人类全部历史创造出来的就是东西两大文化体系,没有一个第三文化体系。

  对于四个文化体系的详细介绍,我在这里一概省略。因为我在前面已多次谈到,在别的地方还会谈到。

  三、西域在四大文化体系jiāo流中的地位谈到这个题目,我先讲一句有极大概括性的话: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jiāo融汇流的地方在全世界只有一个,这就是狭义的"西域",也就是中国的新疆。我在本文中分别介绍了各不同时代文化jiāo融汇合的情况:(一)汉代;(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隋唐时代;(四)宋元时代;(五)明清时代。也由于上述的原因,详细的介绍一概从略。

  四、结束语我在其中讲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我认为,中华文化博大jīng深,传了出去,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又善于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更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文化总是要jiāo流的,文化又不能永远定于一尊,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11?《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1?42张译释》

  这是一篇译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文章。前面已经谈过几次,后面还将会谈到。因此,本文用不着再介绍。它只说明,我对这一部吐火罗文残卷的译释工作没有放松。

  12?《文化jiāo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篇讲座报告所使用的稿子。文化jiāo流是我一生中最爱谈的题目之一,研究的时间颇长。这一篇报告很长,讲的问题也多。一,文化jiāo流的必然性。我首先给"文化"下了个定义。又区别了"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我主张文化产生多元论。多元文化一旦产生,必然jiāo流。二,文化jiāo流的复杂性。讲了三个小问题:(一)研究的方法;我倾向于影响研究,认为平行研究难免玄乎。(二)传统文化与文化jiāo流;传统文化表现文化的民族性,文化jiāo流表现文化的时代性。外国汉学家撰写的《中国晚清史》中所谓"历史继承"指的就是传统文化,其所谓"现实创造"指的就是文化jiāo流。这与"体用之争"与"本末之争"也有联系。(三)全盘西化;我们现在非西化不行,但决不能也不会全盘。下面我举了"糖"的jiāo流,梵文s'arkar?,印地文cīnī,以及西方国家语言中的"糖"字,说明了jiāo流的复杂。

  第94节:回到祖国(47)

  13?《关于神韵》

  在中国文学史上,"神韵"是一个常常出现的词,论诗,论画,论书法,甚至月旦人物,都使用它。到了王渔洋笔下,他论诗主"神韵说",与袁子才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还有其他一些学说,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流派。

  但是,"神韵"二字确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这有点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一位诗人或理论家都没能够完全说清楚。连主"神韵说"的王渔洋,也没有能完全说明白。他用来说明"神韵"的,仍然不出严沧làng那些老话,什么"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此等等,仍然令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想援引印度古代文论的说法,来解释中国的"神韵"。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有长久的发展史,在世界文论中能自成体系,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是发展的全盛时期。九世纪出了一位文艺理论家欢增,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名曰《韵光》,把语法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的分析方法运用到分析诗的形式和内容上来。十世纪又出了一位文艺理论家新护,他的名著是《韵光注》,继承和发展了欢增的理论。他从注重形式转到注重内容上来,创立了新的"诗的灵魂"的理论,也就是暗示的韵的理论,为印度古代文艺理论开一新纪元。

  这个理论的轮廓大体是:词汇有三重功能,能表达三种意义:

  一、表示功能表示义(字面义,本义);

  二、指示功能指示义(引申义,转义);

  三、暗示功能暗示义(领会义)。

  以上三个系列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说出来的,包括"一"和"二";二是说不出来的,包括"三"。在一和二,也就是表示功能和指示功能耗尽了表达能力之后,"三"的暗示功能就发挥作用。这种暗示就是所谓"韵"。这种暗示义,也可以称之为领会义,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可能因人而异,而且甚至因时因地而异。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有极大的能动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韵"就是产生美感的原因。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大,人们就越容易感觉到审美客体的美。印度文艺理论家喜欢举的例子是"恒河上的茅屋",详细解释,这里从略。总之,在印度的文艺理论中,凡是说不出来的或者说出来的,具有暗示功能或领会功能的东西,就叫做"韵"。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7/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