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鲁迅_孔庆东【完结】(13)

2019-03-10  作者|标签:孔庆东

  谈到钱这个问题,鲁迅却从来不避讳谈钱字,鲁迅曾经在著名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便充分表达了他的金钱观。"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鲁迅说凡是不重视钱的人,都是没挨饿或是处在不饥饿的状态下,他才发清高之论,先饿他一天看看,他就不这样讲话了。他这个很深刻的思想家,其实讲的也是一些普通的人生道理。所以呢,我觉得比较真诚的人,没有必要避讳这个"钱"字。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上。如果生活搞不好,仍然不懈追求理想,这样的人当然是值得尊重的,我在北大还有北大周围,曾看到很多这样可尊敬的青年,自己穿得衣衫褴褛,也不知道他靠什么为生,却天天在那里拿着一本书,听课呀、写作呀或者画画呀等等。这些人我是很尊重的,但是我想如果他的物质条件好一点,是不是更好。有志的青年,我们当然应该帮助、应该尊重,但是不应该把生活和理想截然分开,如果过于截然分开了,那么我觉得有志青年就变成幼稚青年了,这个是有区别的。

  自古以来,"视金钱如粪土者有之,舍金钱而取义者有之,见钱眼开者有之"。而鲁迅的金钱观,却很清晰,鲁迅不否认金钱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需要,所以他非常看重钱。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由于家庭成员比较多,家庭所有的开销都要鲁迅一人担当。鲁迅在与萧军、萧红的书信中,曾经说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说穷,但也没有窘迫过,可见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鲁迅当时的薪水是多少呢?鲁迅靠什么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呢?

  鲁迅的收入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的薪水,一是他的讲课费,一是他的稿费。这是三笔主要的收入。这三笔收入中后两个是不固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依靠写文章拿稿费生活是不稳定的,因为稿费是不固定的,所以他就很看重那个固定的薪水。在这个薪水之外,鲁迅还到处兼课,鲁迅最多的时候曾经在八所学校兼课,一个礼拜他跑八个学校兼课,当钟点教师。看来鲁迅挣钱也是有一点点贪婪的,是到处走xué去上课。当然那个时候讲课费比较高,讲一次课薪水是比较多的。鲁迅很长时间在教育部任职,那个时候中央政府的官员没有今天这么多,不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务员。那时候官很少,所以每人管的事很多,工资也比较高。鲁迅那时候在教育部每个月可以拿300大洋,今天说300大洋,大家没有概念。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那个时候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清洁员,他每个月有两块大洋就够生活了。当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购买基本生活用品的话,比如购买柴米油盐,大米、猪肉之类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一块大洋,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一块钱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多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当然很重视他这300大洋。

  后来鲁迅实在讨厌这个北洋政府的官场,不gān了。鲁迅后来撤离了官场,再后来他也撤离了大学,大学也不gān了,对大学失望了。由广东到上海,最后变成一个住在半租界里的一个自由的文化战士。可后来他即使到了上海,由于这么高的名望,当时管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聘他为特约的作者,也就是特约的撰述员,仍然每个月白送给他300大洋。鲁迅威望太大了,政府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笼络大知识分子,表示政府很民主,即使像鲁迅这样的人天天骂我们,但还是要每月白送他300大洋。鲁迅就要了,鲁迅就拿了。这个事情现在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写文章,说鲁迅怎么回事啊,怎么每个月拿着人家国民党的钱,然后每个月还骂人家国民党呢?!鲁迅这不是吃里扒外吗?我们今天对革命理解是比较狭窄的,对革命理解比较简单。认为你要革命,那你跑到延安去革命吧。你怎么还在人家这拿着人家的钱,然后还不老实,随便骂人家。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来,这个钱决不是白拿的,你既然给我钱,对你是有好处,对你肯定没好处,钱你不会白给我的,所以钱是要拿的,但是骂也是照骂不误的。因为你是不好的政府,因为你天天做坏事,所以就要骂。鲁迅的这个作风,实际上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就这样学做过了。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绍兴,绍兴办了一份报纸。这个报纸骂政府,然后这个政府不愿意报纸骂他,就给这个报纸送了钱了,报纸这个编辑部就讨论说人家送来钱了,那咱们还骂不骂,后来记者们说要骂,他送来钱了,就说明他是咱们的股东,股东不好就应该骂,所以要骂股东,要把政府当成股东来骂,鲁迅这不是简单的而是很复杂的思想,他不是一个玩笑的而是很严肃的立场。在鲁迅看来,坚持拿你的钱,还骂你,这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勇气的,如果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跑到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天天骂中国,这算什么英雄好汉?这不算英雄好汉,因为你自己很安全。在帝国主义的指挥刀下面骂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说中国没有人权,在鲁迅看来那是懦夫,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站在中国批评中国,这才是英雄好汉,而这也是真正爱国主义的表现,我真的爱这个国家,所以有外国朋友回忆说,鲁迅看他自己的祖国,就好像看着自己的亲人脸上没洗gān净一样,间接地说你这块没洗gān净,要把它洗掉。他是怀着这样一种关切的心情。所以说鲁迅表现出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这一面。

  二、战士"斗智不斗力"

  我们了解到鲁迅把自己的金钱利益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不是为金钱而活着,而是一个时时为国家、为大众着想的文化战士。作为一个战士,鲁迅每时每刻都在战斗着,但是鲁迅战斗并不是面对面的与敌人jiāo锋,他认为在战场上与敌人进行肉搏战术,只是有勇无谋的武夫行为。对待敌人要采取有勇有谋坚韧的战术。那么鲁迅是怎样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战斗的呢?

  既然我们都知道鲁迅他是一个战士的形象,他每天在这里战斗着,那一定有一些战术,有一些战略。鲁迅的战斗智慧,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壕堑战。这是鲁迅自己的命名吧,壕堑战外我们还可以给他加上一个游击战。这个壕堑战和游击战,其实都是一种现代战术。壕堑就是躲在掩体物的后面,不和敌人进行肉搏。冷兵器时代,士兵们需用肉搏来解决问题,这是个很残酷的肉体与肉体之间直接的厮杀,但是到了现在的热兵器阶段,我们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敌人,敌人也可以远距离地杀伤我们,所以这个时候壕堑就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壕堑战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鲁迅采用的就是文化上的壕堑战术。他反对《三国演义》里面许褚的那个赤膊上阵,许褚是魏国的一个大将,自己很有勇气,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回来气得不得了,脱去盔甲,赤膊上阵,鲁迅说这是有勇无谋。我们今天看壕堑战、游击战,其实都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是一种被压迫者的战术。由于被压迫者处于劣势,在武器上、在资源上是处于劣势,所以他不能跟qiáng大的敌人进行简单的战略决战。做在这后面,还有一个思想,就是鲁迅他决不肯作无谓的牺牲。我们学过一些鲁迅纪念青年学生的文章,比如说《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类的文章,一方面鲁迅支持这些青年学生的革命行动,但是鲁迅又不同意他们反复地、激烈地,去向反动政府请愿,鲁迅是反对和平请愿的。因为鲁迅看透了那个政府,它不是个好政府,好政府你才去请愿,你请愿它有可能给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你去上访,他跟你谈一谈,了解你的情况,看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你,这个时候是有用的。鲁迅更多时候反对请愿。他反对做无谓的牺牲。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1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