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动荡的世界_龙应台【完结】(20)

2019-03-10  作者|标签:龙应台

  张自佳抽了口烟,想想,又说:"现在中国富了,没有人来这了。我很怀念中国。"

  街上隐约传来乐声。这是"伦巴"、"曼波"、"恰恰恰"的国度,我却依稀听见唢呐高昂的音乐。真是唢呐吗?很可能是的。几十万身上烙了印记的华工中,有人曾带了支唢呐来,现在成了古巴嘉年华会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只是在huáng昏的唐人街,那若断若续的唢呐声令人想起遥远的huáng土高原;灯一亮,突然恍惚不记得身在何处。

  再也不打开的抽屉

  华人死后也不和古巴人共葬一处。"中华总义山"在哈瓦那西南角。不远的古巴人公墓修整得整齐gān净,有80万个坟,全在一处,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坟场。古巴的历代革命先烈都葬在里头,进去得付一块美金门票,俨然是博物馆。

  华人公墓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像一个落寞的庄园,由几个白发老头守着。从边缘荒烟蔓草中的坟墓看起,石碑已被时光打磨,看不出字迹来。只有一座,模糊刻着"殁于同治元年……"同治元年,那不是1861年吗?

  1861年,正是第一艘船上的华工在卖身14年之后重获自由的一年。这个人,姓谁名谁来自广东哪个村子,难道在14年的苦工之后来不及享受自由就倒了下来?他的亲人可知道他最后的下落?有谁又知道他最后的愿望?他受尽苦难的脸朝向哪个方向?

  处于中心的是几座公坟。左手是"国民党员公坟",立于"中华民国四十一年"。右手是"中华社会党员公坟";两座坟平静地面对,共有一条长着青草的小径。

  "陈颖川堂公立坟场"立于民国十九年:

  "颖汾设新茔牲醴诘陈慈善会川流归故国鹃声啼罢短长亭"

  "江夏堂先友坟场"上还留着一枝塑料花,掉在石板上:

  "江岸送归魂白衣万人绿波千顷夏饲供祭礼青岛一束玄酒三杯"

  什么人来这里亲手埋葬了他的兄弟——

  "南迁亡兄壮志未酬遽尔先归地府阳居昆仲致诚奉祝望汝早登天堂"

  这些早期死亡的人,显然都还埋进了土里。立了石碑、刻了挽联,哀切优美的文字像一只温暖的母亲的手。这二三十年过世的人就已不再入土,而用了西班牙——古巴式的葬法。一面墙可以装下五六十个棺材"抽屉",一个叠一个,前面用水泥封上。

  在八十公分长、八十公分宽的白粉标了号码的"抽屉"面上,有人用手涂上黑字:

  "蒋绪缰广东新会梅阁连安村人杨惠明广东开平塘口胜平市人李国伟广东高要宗隆乡二冷水村人……"

  没有一个让人得到一点安慰的字眼。在他们的家乡里,他们的墓碑上少不了"显考"、"恸子"、"不孝子"、"在天之灵"等等文明世界用来彼此抚慰的文字。这些在异国的天空下躺进"抽屉"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号码。

  或许,写下原乡村里的地名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不能"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地名至少表达了一个绵长未了的心意。

  人在生时将钥匙、照片、针线、眼镜和信件,所有生命的蛛丝马迹都放进抽屉;在这里,人最后将自己的躯体也放进一个抽屉。再也不打开的抽屉。

  1997年1月

  ---------------------

  一枝白玫瑰

  一枝白玫瑰

  1

  在我摊开地图的时候,他们说:"你找什么?我们可以帮忙吗?"

  哈瓦那最宽敞美丽的大街,阳光照亮了他们咖啡豆色的luǒ露的皮肤。金童玉女似的,男孩子搂着女孩子的细腰,对我露出细白的牙齿。

  我其实不找什么特定的地方,而是在找我自己!确定了自己的位置,也就认得了一座城市吧。但是你们可以告诉我哪儿是古巴人爱去的酒馆,让我避开观光客的人cháo。

  我们离开大街,折向巷道,气味和色彩陡变。在观光客饭店背面的yīn影里,漆自墙上剥落,木板因陈旧而断裂,铁栏杆布满锈色;光着胳臂的男人从三楼垂下一只空桶,让满头卷发的女人拿去水车要水。垃圾bào置街头,惹来的苍蝇停在没有肉的肉铺砧板上。不知哪里流出来的脏水横流过街,行人踮起脚尖。一只老鼠沿着墙角歪歪斜斜地摸索前进。

  她,哈瓦那大学,教育系。男孩子用英语单字解释。我,哲学系,一年级。她,没有父母,祖母养大。跟祖母住。

  天色黑得突然,整个哈瓦那黑影幢幢。又是一个停电的晚上,人们从闷热的房间走出,在石阶上坐下;一条街的人,都在独自发着幽光的天空下。谈话的声音此起被落、远远近近,像海làng的推涌。

  父母怎么了?我看着女孩清澈的大眼;她正喝着啤酒。

  死了,生病,她小时候。所以很穷,要做工,读书,男孩子叫了一杯可乐。我们要读完大学、结婚、到美国去。

  要付账的时候,女孩子起身,说"等一下"。在柜台拿了包香烟回来,放在我面前。"买这给我吧?"她说。

  男孩子拾起一双脚让我看他脱了底的球鞋。给我一点美金吧,他说,我快不能走路了。

  连续几天,我都看见金童玉女在大街上,等着什么。

  2

  广场上有点儿假日的气氛。露天的咖啡座上一片花花绿绿的遮阳伞,伞下坐着来自欧美的观光客,穿着凉鞋、戴着墨镜、展露着海滩上努力晒出来的红皮肤。小书摊一落一落的,排满了广场。1997年啊,谁喝得起咖啡、谁买得起书?这假日气氛全是观光的布景道具。

  书摊远看形形色色,近看却只有一种书:古巴革命,亩巴历代革命。只有英雄传记,反西班牙殖民英雄、反法西斯独裁英雄、反美帝英雄……。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照片是书的封面封底、是旗帜、是海报、是衬衫、是钮扣、是帽徽、是手帕、是围巾、是杯盘碗匙、是银币镍币金币铜币。

  革命和英雄,和那花花绿绿的阳伞一样,都是观光业的道具。异国情调里掺进了壮烈的想象,对西方小资产阶级调配出多么不可抗拒的魅力。留着小胡子的书摊老板捧着一盘胸针,用拉美男人挑逗的语气挤眉弄眼地说:

  "可爱的小姐,你要卡斯特罗还要切?"

  我摇摇头,不,对这些死掉的和快要死掉的男人我没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你们除了革命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可卖?(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岂不意昧着一次又一次的幻灭?你们是卖革命还是卖革命的幻灭?)

  小胡子假作生气状,拍自己的脑袋:"可爱的小姐,你太麻烦了,人家美国人来古巴就找这个。"

  然后就和所有的观光客一样,踱进了革命博物馆,古巴的历史展现在墙上,图片和文字告诉你,这是一个屠杀史、殖民史、抗bào史、革命史。历史和照片一样:黑白分明。白人残杀土著,地主压迫农民,殖民者剥削被殖民者,而历史的前进就由一次又一次的揭竿起义推动。洒了热血、抛了头颅的英雄照片被放大到顶天立地,自墙头俯瞰人群。

  我退到房间一隅,自窗口望向蓝色的加勒比海,深蓝,在阳光下跳跃着万片碎光,切割着我悲哀的情绪。悲哀,因为一点儿也没被墙上的屠杀史抗bào史所感动。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7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