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智慧_国平【完结】(24)

2019-03-10  作者|标签:国平

  我们要想实现目标,就只要实现现在,实现手头正在做的工作。要想充分有效地完成全部工作,我们就得全然进入手头的工作才行。

  那为什么又要在目标之外呢?

  这是高层次的认识,我们在实现目标,在目标和我之间,我是主人,目标是仆人,我是主动者,目标是被动者。我只是通过目标而实现创造,实现快乐,我并不是为目标而生存、而牵制、而占据,成为目标的奴隶。

  更何况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动态发展的,目标自然也应因时而变、因势而改。

  有了这一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对待目标的态度是既要在目标之中,又要在目标之外了。

  既要拥有悬挂,又要走出悬挂。

  我对生活中的人作过详细调查,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得出一个吃惊的结论:大多数人全是麻木不仁的人,他们几乎一天也没有真实地活过。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曾陷入了希望的圈套,落入了梦幻的陷阱之中。

  他们从来不是为今天而活着的,他们要么活在很久以前的那次打击里,要么活在等待之中,要么活在准备之中,或是三者必居其一,但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拿“希望”来说吧,他们眼中永远高悬着那个希望,于是总认为一切都会在下一个时刻来临,在意想不到中来临,这次没有来,也许正在下一个拐角处等着呢。

  于是我们就这样一等再等,一直等到死亡来临时,那个悬挂的希望才会破灭。

  到那时,我们才会觉得我们自己上当受骗了。

  因此,千万不要把生活全部jiāo予希望。我们要穿透希望的本质。生活就是活生生地活在此时此刻。

  只有在此时此刻,我们才是活生生的,才是与大自然保持能量流畅互动的。

  所以,舍弃希望,舍弃梦想,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手边的工作中来,投入到正在着手的事情上来吧。

  你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真实的感知,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东西。也许这个感知不太准确,但这已不重要,关键是你已真实地感受了一次,你已经活过了一次。

  我们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地复述着:“这花多美!”“那人真了不起!”“这经验真有用!”等等之类的话,我们不需要别人qiáng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真切地感受,真实地活过。

  我们不能只是鹦鹉学舌,我们需要全然地投入生活。

  既要在模仿之中,又要在模仿之外。

  我们的传统教育都是教人“得到”的学问,都是教人“增加”的学问。我们原本空空的大脑,到今天已被灌得头晕脑涨。

  我们走进现实生活时,就开始用那一满脑袋知识和经验对手头的事物作出评判。

  说穿了,那根本不是我自己在作评判,只是大脑中的那些习惯在作出判断。

  它们作出的判断,与我们手头的工作毫无关系,它们只是对大脑中存入的相关信息作了一次回忆,一次预支罢了。

  所以,我们要想科学研究真实生活,我们就得学会放弃经验、经典知识以及那些陈旧过时的理论。

  那些都是别人的经验和体会,都会左右你对真实的把握。

  你如果要成长,要超越,第一件是就是放弃已有的陈旧知识。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存在,都决不是复制品。复制是庸俗的,复制就是抄袭,而抄袭是可鄙的。

  惟有创新,惟有新才是jīng彩的,惟有变才是符合规律的。

  你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你将会成为一个复印机,你只是一个影子,而影子是虚幻的,太阳一离去,你就消失了。

  活着,就不要模仿,不要依从。你应当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来思想、来行动、来创造。

  没有放弃,没有摧毁,没有打破,没有超越,我们就只是奴隶,只是仆人,就只能成为前人的依附。

  所以,要想接触真实的生活,我们应以轻松的心情上路。否则,我们的一切都只是抄袭,那是可鄙的。

  去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记住:是我做,我是为我,而不是为别人在做。

  还有另一个放弃,就是放弃我们自身的虚伪行为。

  我们很多时候的微笑都是假的。

  我们是习惯地笑,我们只是面皮扯了几下,故意通过机械操纵,制造出来一个笑容。

  那是虚伪的,是假的,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是一种带有负面性的行为。

  不仅我们的笑是假的,我们的哭有时也是假的。还有很多更耗时耗jīng力的行为活动都是假的,在我们一天之中,有许多行为都是假的。

  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不惜以另一种违心的行为来换取另一种利益。我们仍旧只是在一系列的虚伪之中活着。

  于是,我们越来越远离真实生活了。我们成了一味满足贪欲的狂奔的野马。

  总之,要想真实地生活,我们还应放弃一切虚伪行为。否则,我们是永远接触不到真实的生活的。

  模仿在生命开始时是必要的,是一个入门的手段。

  但那都不是真实的生活。

  既要在框架之中,又要在框架之外。生命的全部过程就是从打开一把枷锁走向另一把枷锁的过程,从一个框架走向另一个框架的过程。

  我们希望接近真实的事物,希望面对面而不被打扰地观察事物,进入事物,穿透万物。

  第13章 假相——做作与迎合(5)

  但我们总是站在某个方向、某个角度去观察这一切的。

  我们不可能既在这边,又在那边,不可能同时全方位地去观察事物,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窗户看到全景。

  当我们选择某个方向的窗户向外框视,或者我们从几个角度同时框视,追踪对象到底会在此时此刻演出什么,但我们仍然无法事先肯定,我们所见到的就是最需要的,最有用的画面。

  任何框架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几个侧面。我们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必须尽可能的得到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我们必须先确定从某几个重要角度入手。

  我们不可能全方位地入手,不然,我们会费力不讨好,会毫无必要地耽误大量时间。

  任何一个好的框架都是艺术的结晶,都是科学头脑的结晶。一个问题必然有一个特别的框架,这个框架能最有效地突破问题。框架能够简化现实问题。但是任何框架都具有危险性,我们有可能制定出一个错误的框架,因为我们容易被自己的经验所欺骗。

  我们在制定框架时带进了经验,带进了偏见。

  我们一旦锁定了它,就会深深地相信它,于是我们便被封锁在那个错误的框架中了。

  所以说,在面对信息的充分连接中,我们既要进入框架,又要走出框架。主仆之分一定要明朗,它只是被我们利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

  我们再来看看人生的发展过程是从打开一把枷锁又进入另一把枷锁的过程。

  我们击碎了这把枷锁,但并不表示我们就获得了充分地自由。没有,我们并没有获得彻底的自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6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