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_周国平【完结】(129)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同学:我想问邓教授一个问题。我觉得尼采的批判永远比不上康德的一个成就,就是康德通过批判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础平台。在批判别人的学术的时候,只有建立了一种新的体系,这样才能说服别人。我想问的是,我们要在批判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如何架起这个桥梁?

  邓:最主要的客人是周先生,如果qiáng行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也愿意,只要不扫大家的兴。关于批判和建构的问题,这只是在分析的意义上,这两个词在真正的实践当中没有什么意义,是非常模糊的。康德的所有成就首先是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之上,他不去从事那些批判就不可能有他后来的成就。在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时,不要以为我们做出了某种建设性的东西就是成就。那只是因为那是康德,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想冒充康德,根本就没有对历史上学术的传统进行过认真的梳理、认真的分析和认真的批判,就妄图去建构一种东西,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里,到处都是没有根据的所谓建构。我讲的批判是学术层面上的批判,但是我的思想不会停在这里。(掌声)这个问题不算数。(笑声)

  同学:周老师,现在您着作等身也很有名望,很多人非常喜欢你,那您现在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生活呢?您现在最喜欢的还是看书和思考吗?您回顾您还算比较悠久的历史,回顾起来您人生的哪个阶段是最令您满意的?您现在还有什么追求吗?(笑声)

  周:听起来像是在批评我(笑声),认为我现在胸无大志了(笑声)。我根本谈不上着作等身,我写的作品不多,你们看到我出了很多书,其实内容大部分是重复的,许多是出版社选编的本子,或者是以前这个出版社合同到期了,另一个出版社接着出。我写东西很慢,比较低产,比邓先生少多了。不过我不在乎,倒不在于我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可以胸无大志了,可以过养老的生活了。我现在的确不是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要去追求什么东西,现在读书写作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很喜欢这种状态。回想起来,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我考研究生回到北京,那个时期是充满激情的,我也很喜欢那种状态。但是,人生是有季节的,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状态,我乐意顺其自然。真正说起来,我这个人的确是胸无大志的,现在我对人生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靠这个养活自己,二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这两条我基本做到了,夫复何求。(掌声)

  同学:尼采谈到了虚无,我想知道尼采指出虚无的出路在哪里?在您的散文中,我可以感受到,您对于生活有一种节奏的把握,它慢得非常舒服,我想知道面对虚无您是怎么样掌握您的节奏的?

  周:虚无和慢节奏属于不同的问题。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有联系,也可以说,当你以虚无或者永恒为背景的时候,你会觉得人世间的匆忙毫无意义,在无限的时空里,你只争朝夕是可笑的。尼采讲的虚无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上帝死了,人类没有信仰了,原来一直用来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东西不存在了,这时候突然发现人类是站在一片荒原上,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尼采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在《尼采与形而上学》做了详细解说,最基本的是两条。第一条,虚无主义不就是没有信仰了吗,那你就不要冒充有信仰,不要装出还有信仰的样子,你要诚实。你宁可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勇敢地在虚无的荒原上跋涉,你连虚无都能承受,这一点恰恰证明了人的伟大。这叫做积极的虚无主义。你不要因为发现了人生没有意义就垮掉了,或者去找个安慰,这些都是软弱的表现。当然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还要往前走,所以,第二条就是重估一切价值。虚无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以前追求意义的方式错了,是虚构了一个本体世界作为意义的源泉,结果却是否定了现实世界,我们的生命也属于这个现实世界。世界本无意义,意义是人创造和解释出来的,现在应该改变方式,立足于生命,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场上重新解释世界。尼采早期的酒神jīng神,后期的权力意志,实际上都是站在肯定生命的立场上对世界的做出的新解释。

  同学:周老师,很高兴第二次听您讲座。我现在已经不是一名学生了,在一个郊区中学做语文教师,今天想问的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您有一篇文章叫《永远未完成》,节选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二期课改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是选在七年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不知道如何把您的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专家经常说浅文深教,深文浅教,长文短教,说得非常好,但是让我这个刚走出高校的毕业生摸不着头绪,很想听到您的指点。

  周:我不知道节选的是哪一段?是讲弗鲁斯特的第三段吗?前两段是爱情未完成,还有什么未完成,我忘记了。

  同学:涉及到爱情的那段删掉了。(笑声)

  周:这篇文章怎么教,说实话,我不知道,真让我去教我也不会。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我反对拿一篇文章让学生去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涵义,并且有标准答案,我认为这种办法是荒谬的。如果我教语文,我就让学生看真正的好作品,看了以后不要出题目(笑声),就让他们随意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也可以是看作品产生的联想,自由地写,从中最能看出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而语文课要培养的不外乎就这两种能力。命题作文要少,我自己写文章,如果是报社、杂志社命题约稿,我往往也写不好,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经常写,不命题,写周记、日记。如果说我现在算有点语文水平的话,完全是通过读好书和写日记这两个习惯培养的,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怎么样,反正我是这样,可以说我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教育完全无关,都是课外学来的。(掌声)

  邓:我相信听了尼采的故事,不仅仅我们会有同感,我们的上一辈人、再上一辈人也会有同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同感的层面上,我们要问问题,为什么尼采做了这么有力的批判和分析,这一百多年来人类依旧往这个方向在前进?只用野蛮、麻木、虚无那些简单的词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是我们需要认真应对的。尼采批评当时的学术都是关于文化的知识,其实尼采的哲学和论述很可能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的知识,这在更深的层面上很可能是一种诟病。又为什么他没有去真正地分析知识本身的逻辑和稳定性,这也是尼采无力的地方。尼采这么伟大,但是相信诸位回去以后,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会不知道把尼采放到哪儿了。为什么?人的生命当中可能还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应对的,不只是那些超越的jīng神追求,不只是简单的生命意志的本能,可能还有一些东西。谢谢大家。(掌声)

  第81章 文化就是命运吗?

  2012年11月27日,腾讯网举办2012年度思享沙龙,其中一个板块是“文化中国策·年代碰撞”,题目为“文化就是命运吗?”。我之前有4人发言,分别代表50后、60后、70后、80后,我被派作40后的代表,最后一个发言。腾讯网发布了实录,这里载录我的发言以及和我的发言有关的发言。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9/13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