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_南怀瑾【完结】(47)

2019-03-10  作者|标签:南怀瑾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来,所谓‘性空缘起’,在空的境界里自己起观,观出东西来。修行真到达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间,把自己变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别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比如,以前在大陆上,一位能海法师,到西藏学密宗,回来以后,开了一个密宗huáng教的道场,修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三个头,一个头有三只眼,三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脚,脚下踏着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么都有,行者一弹指刹那之间,要把自己观想成大威德金刚。能海法师经常昼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进殿一看,能海法师不见了,大殿里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刚。这就是‘即起诸幻’的故事。

  为什么要‘即起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头太多,用念佛号来除掉念头,其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修行必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须化空。空有之间,任运自在,‘变化诸幻’。我们是幻众,不信,八十年后一定没有你了。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讲了那么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经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确来过人间,但是,后来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菩萨明白众生是幻众,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执着幻化,不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众生,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萨之慈悲即是菩萨之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中有其不烦恼的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开始修,渐次增进,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个能够知道幻化的,能够起幻观的,与幻化并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觉是幻,但是,那个能知道疼痛的并不痛,疼痛与他毫不相gān,要从这里去体会,注意!这是传大法唷!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再进一步,把那个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灭。

  讲到幻相,现代的社会中,jīng神病人越来越多。19世纪的绝症是肺病,20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21世纪的绝症是jīng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jīng神病,因为在打坐中看到东西了,一不小心就jīng神分裂去了。正统学佛的就要记住佛在‘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圆觉经’所讲与‘金刚经’所讲的,一模一样,表达方式不同。学佛千万不要着相,不要被幻相牵着走,越平实,越通俗,越好。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或三摩钵提。

  这些菩萨所修的如梦如幻观行,渐次增进,慢慢有所成果这个方法叫作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止观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dòngdòng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绝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互相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悟道以前是无明,是无知,我们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觉,能造业,我们用了一辈子,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悟道以后,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诸碍’,不在身体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身心的障碍,也超越无碍--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么效果呢?‘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此时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我们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质所用,都被身体所用,都被我们的思想、情绪、欲望所用,是不是这样?我们学佛修道,要反过来,善用其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其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讲话,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他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此时,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如果能够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同时解脱身心障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一切烦恼妄想灭了,‘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无处不寂灭不清净,无时不寂灭清净,‘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经超越了人世间,此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如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如此身心解脱了,这叫作禅。注意!这样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话听懂了,一本书看懂了,云淡风轻便是禅,那毫不相gān,云也不淡,风也不轻,身心都是障碍,没有用,那是狂禅、口头禅。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是哪三个法门?第一是讲修止,第二是讲修观,第三是讲修禅。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门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萨有种种许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从‘止’‘观’‘禅’这三事业变出来的。为什么叫事业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业,造什么业?造善业,造成佛之业。若能圆满证得了,就成佛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7/4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