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44)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萧何也非常赏识韩信,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就是不肯重用他。后来,刘邦就封汉王,受项羽压制,很多跟随他的将士都逃走了,韩信眼看在这里也不能受重用,也跟着逃走了。萧何听说后,连夜把他追了回来。刘邦得报说萧何也逃走了,气得要命,后来看萧何回来了,就问他gān什么去了,萧何说去追韩信去了,刘邦更加生气了,说:“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在刘邦的手下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用担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世上的人都是很现实的,只要你有能力,能够为别人创造财富与价值,那么你想要的地位一定也可以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整天沉溺于幻想当中,想象自己将来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地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第27章 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1)

  “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说:“治理国家以德行教化,就像北极星处在中央位置,其他星辰都会环绕它。”

  南怀瑾先生认为,“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感化,你本身不用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辰,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之所以推崇德政思想,就是因为当时社会变乱频仍,大家热衷于权力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德政”思想。他说,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chūn秋战国以后,只讲事功,即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那些等而下之的,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的,就光是拿偷jī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了。

  从南怀瑾先生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唯有以“德”为中心的人,所开创的事业才是最高层次的。“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的修养是完成一系列人生活动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发端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当我们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到自身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我国历代名家都曾经提出过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形成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上演了几千年的权力争夺,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各种势力一直在qiáng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赢得人心,靠的就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当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言谈举止就会具有一种吸引力,使众人依附。在世袭制以前,选择领导者的时候都是选择德行最高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被众人认可。

  道德的力量在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人们依然没有把道德抛诸脑后。有德之人依然具有难以言传的人格魅力。刘备是虽有大志,却无大才的人。他一个织席贩履之人想要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但是刘备找准了方向,他将道德作为资本,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因而刘备将自己扮成一个仁义道德之士,四处活动,先后招揽了关、张、赵三员猛将,又招揽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再后来huáng忠、马超等人无不是因他的道德感召力而投到他的麾下的。刘备也依靠这些文臣武将,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当一个王朝的国君道德沦丧,败坏纲常,倒行逆施,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离覆灭不远了。没有道德的人会使人人对他敬而远之,成为一个众叛亲离的独夫。当年商纣王不修德行,三纲尽丧,五常尽失,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结果搞得天怒人怨。周武王兴仁义之师,以有道伐无道,以有德代无德,八百诸侯纷纷响应,天下百姓尽皆追随,最终在牧野之战,商军纷纷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靠bào力手段征服四方的人,虽然一样可以让众人拜服,然而这种拜服不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只是在表面上拜服,内心却对这种人恨之入骨,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然而有德之人却能够让人真心拜服,愿意为他做事。

  社会道德规范是约束大多数人行为的。然而当这种约束力小于人的私欲的时候,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道德规范的不足,遏制人们的不良行为,出现了以qiáng制力为主的法律。然而法律毕竟是以外在的qiáng制力压制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人们心中的恶念。只有加qiáng道德修养,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信仰,才能彻底根除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消除人们的不良行为。由此可以说明,一切外在的力量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发自内心的“德”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想要身后留名,必须身前立德

  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蒙卦》

  蒙卦的卦象是山下有泉,山下的泉水流出来了,是那样的果断,毫不犹豫,毫不停息,真是昼夜不舍、奔流不息啊,这样才能流入大江大河,并最终成为浩瀚大海中永不gān涸的一分子。君子应该效法这一jīng神,果断地行动,勇敢地前进,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实现人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社会的大天地中显示自己的生命创造力,成就一番事业。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第二十二章中指出,所谓“果行”就是行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读书人经常说“救国救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讲理论不行,要问有没有做,有没有事功,没有则不算果行。“果行”的结果就是育德、教育、养育。对于人,对于万物,要施给,养育得到成果。上古时“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大概都存着流芳百世的愿望,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名垂千古。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前立德,我们之所以这么长久地怀念、尊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积累功德,而这些功德就是他们青史留名的保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4/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