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_易中天【完结】(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50]以天下为己任,始见于王安石《杨墨》一文。

  [51]见王安石《鄞县经游记》《宋史·王安石传》。

  [52]反对王安石开凿运河的主要是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请参看《宋史·司马旦传》。此事的是非可以见仁见智,这里不讨论。

  [53]如《宋史·王安石传》即称: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54]见《宋史·王安石传》,另请参看李焘《长编》卷一百八十八、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七嘉祐三年十月甲子日条。

  [55]见《宋史·王安石传》、李焘《长编》卷一百九十七、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嘉祐七年十月甲午日条。

  [56]见李焘《长编》卷二百九、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治平四年闰三月庚子日及癸卯日条、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

  不二人选

  第一次见到神宗,王安石就让皇帝极为振奋。

  我们故事的这位主角,是在熙宁元年(1068)四月觐见皇帝陛下的,当时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神宗问:朕想要实现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办?

  王安石说:选择道路。

  宋神宗问:学习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答:要学就学尧舜,学什么唐太宗!

  二十一岁的皇帝大吃一惊,有点热血沸腾。

  后来,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感慨地说:唐太宗一定得有魏徵,刘备也一定得有诸葛亮,才能有所作为。

  王安石答:那两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神宗又吃了一惊。[57]

  诸葛亮和魏徵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王安石,究竟有多大本事,竟敢如此狂妄?

  皇帝心里没底,众人议论纷纷。

  第一个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为韩琦打抱不平并与韩琦同时罢相的参知政事吴奎,理由也很充分。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在开封府“鹌鹑案”中的表现就能说明问题。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58]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

  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

  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又问侍读学士孙固:王安石可以做宰相吗?

  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59]

  其实,这也正是韩琦的主张。事实证明,韩琦和孙固等人所言不虚。后来王安石刚刚成为副宰相,果然就跟同僚们弄得很僵。每次意见分歧,他不但固执己见,还会金刚怒目bào跳如雷地吼叫说:你们这些人,错就错在不读书!

  另一位名叫赵抃(读如变)的副宰相忍无可忍,不得不反唇相讥:不知道尧舜的时候,皋陶都读什么书?

  王安石哑口无言。[60]

  这当然是后话。但正如我们在第四章将要细说的,本次改革不但一败涂地,而且后患无穷,原因之一就在于王安石的性格有问题。可惜他自己毫无感觉,这些意见皇帝也听不进去。结果直接的损失,是活活气死了副宰相唐介。

  唐介是湖北江陵人,也是仁宗朝就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和直臣。这样一个人,当然无法忍受王安石进京不久便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越权gān预朝政,而神宗在宰相们请示决策时也总要先听王安石的。因此唐介对皇帝说,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中书省,那就让王安石主持中央工作好了,他请求辞职。

  神宗却不置可否。

  于是很快,这位副宰相便与王安石势同水火。

  唐介质问:你的主张,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王安石答:因为你们结党营私。

  忠心耿耿仗义执言的唐介被指责为朋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背上长出肿瘤不治身亡。神宗前往吊唁,赠送了藏在宫中的唐介画像,上面有仁宗皇帝的亲笔题字。人们这才知道,这位耿直的三朝元老其实有何等分量。[61]

  显然,反对王安石的,并非小人。

  ◎王安石变法前有关事件一览表

  治平四年(1067)

  月 日 事件

  九月 二十三 任命知制诰、江宁知府王安石为翰林学士二十六 韩琦和吴奎被免去宰相和副宰相职务二十八 御史中丞司马光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熙宁元年(1068)

  月 日 事件

  二月 十二 神宗向文彦博等人表示不可不改革三月 初一 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四月 初四 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八月 十三 王安石与司马光辩论

  十四 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

  二十三 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

  十月 初三 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

  熙宁二年(1069)

  月 日 事件

  二月 初三 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二十七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变法正式开始那么,神宗为什么还要重用王安石?

  从上面的年表不难看出,这不是皇帝的一时冲动。直截了当的原因,是改革迫在眉睫。熙宁元年,也就是神宗即位第二年二月,神宗就对宰相文彦博说:天下敝事甚多,不可不革。文彦博唯唯诺诺。三月份,皇帝又说: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你们要努力![62]

  结果怎么样呢?没有下文。

  不难想象,当神宗皇帝在四月份见到王安石,亲耳听见他说希望自己成为尧舜之君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觉。尽管神宗谦虚地表示,这样高的标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却也满怀希望地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63]

  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辅佐朕,我们君臣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谓一见倾心。

  何况朝廷早已暮气沉沉。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中书省宰相副宰相五人,曾公亮老气横秋,富弼称病不朝,唐介不幸逝世,赵抃叫苦连天,只有王安石生机勃勃,时人称为“生老病死苦”。不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依靠谁?[64]

  即便如此,皇帝也还是考虑再三。

  有一次,宋神宗跟王安石谈话。他说:朕知道爱卿已经很久了,不是今天才想到要用你的。很多人不了解你,以为你只会做学问,不会gān实事。

  王安石说:学问是用来gān实事的,否则有什么用!

  宋神宗问:不知爱卿如果执政,先做什么?

  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

  宋神宗点点头:很好![65]

  这时,能够对抗王安石的,就只有司马光。

  可惜司马光同样有固执己见的毛病,两个老朋友也很快就处处针锋相对。王安石进京这年秋,京师发生地震,河北发生水灾,宰相曾公亮等人便提出,祭天大礼后请不再按照惯例进行赏赐,至少是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不赏。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3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