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eel Hand Inside of a Velvet Glove 作者:火烧平原无遗燎【完结】(61)

2019-06-18  作者|标签:火烧平原无遗燎

这是我本文中描写最多的OC,她体现了Solo更y-in暗的一面。她能看出来,“你装得很好,但你不是什么体面人。”她的行为很戏剧x_ing,因为她确实是在做戏。在某些场合,她也满足了Solo对Illya的报复。不过,尽管最后被人摆了一道,Napoleon Solo还是能体面地接受失败,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

说到Illya的故意瞒报,其实他的背叛也是有限的。他失去的是“全副的忠心”而不是“忠心”,其实从同意销毁磁盘开始,他的赤诚就已是白璧微瑕的了。在这一章最后,他们终于穿过铁幕走到了一起。我在文中直接穿c-h-a了叶赛宁的诗,虽然画风有些不搭,但觉得于情于景还算熨帖。

在第四章里,我开始称他们为Solo与Illya,而不是中情局专员与克格勃特工。但他们依然是美国人Solo和苏联人Illya。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假期是作者很喜欢的一段,灵感来自我的一次俄国之行,虽然我并不是冬天去的。当他们沿运河去看波罗的海,在夜晚凝视倒映河中的冬宫时,我也站在那儿。这一章里我也写到了Illya的恋母情结,伏在母亲膝上哭泣的那一幕,是全文Illya过往暗线的终结。至此我终于可以得出结论,他对于祖国的情感是矛盾而不可割舍的。窝在沙发里,听楼下婚礼喧闹的部分,其实也算是他们的婚礼了。故事到了这里,其实已经可以结束。

但那是不圆满的,因为他们还是得继续走下去。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这两个人物,我想他们可能也会遭遇这些事:以Illya的年轻有为,他确实更可能是共青团那条线上的人;而如果Solo不作死,Sanders大概会一直把他捏在手心,然后随年资渐长给他升官。但Napoleon Solo不会接受。在我看来,他其实有点出息不大,电影里他总带着点“嗯,有点意思,但还是好无聊”的神态。他只想做个bon vivant,对于政治有些厌烦。以他的英俊和圆滑世故,他其实很有可能成为莫泊桑或巴尔扎克笔下那种一心向上爬的小青年,但他却选了盗窃这条人行邪道。或是出身所限,或是太热爱自由,总而言之,终是无解。

抛弃一切远走,对他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就如Illya说的,“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和你一样。”毛熊其实是个单纯的人,但并不妨碍我认为这个角色身上有更复杂的人x_ing。如康拉德所说, “I suppose one must be a Russian to understand Russian simplicity.” 这个抉择过于艰难,所以我让他没那么痛苦(并不)。U.N.C.L.E. 被解散,Sanders失去所有政治前途,曾要Solo自杀的Oleg最后自杀(克格勃与苏共中央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三个之所以还能全身而退,主要是因为他们太微不足道了,下场最惨的还是两个上司(Waverly毕竟还是老狐狸)。

尾声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我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文风,但如果说哪一种写得最顺手,大概是这种了。写时代变迁与个人的命运,如同陈述真实发生的故事。我没有从Solo的角度写,因为我也摸不透那么多年他都会做些什么。而读过了那些信,再次见面时,Illya也不必重问。最后他们在Solo的露台上叙旧,那间房子就是最开始Solo盗的那幅画换来的。终于,最后一颗暗扣也揿下了。世清平,身长健,白首还能与君见。这是最平淡的结局,也是最有可能的归宿。有GN问,Solo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其实作者也不知道。雪落在他们肩头,那是我能随他们走到的最远的地方了。

又:其实这么看下来,这篇文的角色有特别多的二次加工,特别是到了后面,我个人其实并不认为他们有太贴近原作。可能只是作者尽力使他们的背景显得可信,其x_ing格保持连贯吧。电影本身留下的空间很多,对各种解释都是开放的,我也很想看特别强大的Illya,和特别风s_ao毒舌的拿破仑儿。就如我以前曾写到过的,同人即解构。再次谢谢喜欢这篇文的人,呼唤长评和投喂,或来信(划掉)跟作者聊印象深刻的部分,也许会有番外掉落(喂!

angelia210 发表于 2016-6-5 07:49

什么也别说了,眼泪哗哗的。可惜我不会写长评,但是这篇文章的确被我读了很多遍,比其他文章时间更长。很多 ...

谢谢GN的喜欢,如果不是写家国,我想我也不会将这篇写这么长。总觉得应有种东西高于人的欲望之上,即使痛苦也应保持尊严。

冰山理论也是我很赞成的观点。有许多隐喻,伏笔和呼应,作者尽管没有明说,还是希望有人能看出来并告诉我。

出息不大的拿破仑儿哈哈哈哈。不过相比Illya,他还是幸运的,写信是他的慰藉,而毛熊连这个也没法做。最后他还是豁达的,拥有许多未满足的欲望,还是能过美好的一生。

至于酷酷的Gaby,我也不知道她去哪儿了。而黄昏恋还r_ou_不r_ou_得起来,想起之前有个妹子发给我的图:

Trivia

第一章:

*“所有女士生来都是平等的,但有些要更平等一些”是TV版的Solo的观点。

*卡萨诺瓦是著名意大利情圣。起绰号是个好习惯,毛熊应该要保持(偷笑

*Illya的小母j-i比喻:同时代叛逃苏联的一位中情局特工(忘了具体名字)曾承认自己与j-i发生x_ing关系。

*不被阅读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提出时间晚于1963年。

*宅主人尤里乌斯·埃弗拉:通常被认为是意大利新法西斯主义之父,但也有人为其正名,称他只是个普通的理论家。

*Dicitencello Vuie的歌词由英语转译,有调整。

*三角琴是一种传统俄罗斯乐器。

*1956年发生了匈牙利事件。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欧国家开始出现和苏联的对抗。匈牙利的共产政权是在苏军协助下取得的,因而相比南斯拉夫这种独立取得政权的共产国家,其受制于苏联的程度较深。

*莫诺托夫j-i尾酒是一种简易燃烧瓶的戏称。匈牙利事件中有极强反苏情绪。

*苏共中央国际部可以看做是共产国际的替代品。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成立国际部,职能和共产国际一样,主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当时的西欧,与苏联关系最好的在是意大利共产党,基本可以算是苏共亲儿子,每年往罗马大把撒钱。1964年,意大利总统和中情局罗马站站长试图发动政变把意共一锅端了,政变代号为Solo计划(Piano Solo)。中情局特工Napoleon Solo表示自己对此并不知情。

*然而,60年代的意共是一个有地位的大党,显然不会像文中那么不正经。时髦青年和花花公子的描写主要受意大利作家Giovannino Guareschi的c-h-a科打诨系列小说Don Camillo影响。他以反对派的视角描写了意共。顺便一提,那也是双男主相爱相杀的小说。

*达瓦里希是俄语“同志”的音译。

*柏林隧道事件是50年代美国的一次重大情报挫败。

*罗马许愿池附近确实有一块黄铜牌子,提及《甜蜜的生活》,但应该不会在1963年就出现。

*Illya关于《甜蜜的生活》的描述中,男女主的名字和男主的职业是正确的,其他都是瞎编的。《甜蜜的生活》也是舅局主创提到过的inspiration之一。

*从片尾Solo的出生年份来看,他参军时应该瞒报了年龄。

*美军在柏林的作为属实,但不及苏联人过分。德国女人当时流行的话其实是,“宁愿有个苏联人在身上,也好过有架美国轰炸在头顶上”。

*莱茵俘虏营即臭名昭著的莱茵大营。

*6.35口径的瓦尔特半自动是当时东德警察标配。

*帘子隔开的集体公寓属实,Illya曾住过的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公寓即河堤大道公寓,是苏联高级干部标配。

*我不知道战时对劳改犯的政策有无变化,但转运途中的惨案确实时有发生。

*我怀疑Illya的父亲在编剧的设定中其实是大清洗时期入狱的,但年份对不上号。卫国战争时期对高级干部的处分似乎是罕见的,除非确实有过失。

*我不知道Illya的父名,这里只是随便用了列宁父亲Ilya Nikolayevich的,是私设。

*“清什么东西,有什么好清的。只是去谈个话,明天就回来了。”是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KGB前身)逮捕时的惯用说辞。

*”五年计划,十年建成“是卫国战争时期的政治笑话。事实上,战时苏联的舆论氛围前所未有的宽松。

*“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 (你有没有廉耻?”)美国著名反共分子麦卡锡曾受到的质问,是句美国名言。

*关于第一章结尾的那份报告,之前有姑娘觉得令人不安,但其实并没有,只是作者想向原作结尾的档案致一下敬什么的。以及苏联人民确实有着事无巨细都要打报告的传统……关于其中的内容,解释一下。二局、八局和第十局是Illya(私设一局,对外谍报)或Oleg认为可能会需要这份情报的部门;苏共中央部委托了向意共通风报信的任务,所以完事了要打个报告,记录谈话有监控x_ing质,也算是克格勃的本职;至于和Solo的”没有深交“,其实作者只是想讲个黄色笑话啦;和伊斯坦布尔使馆打招呼,是因为驻外使馆往往是克格勃在当地的总部;特地提出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是因为在作者的私设里,他是Oleg(以及Illya)的后台。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1/6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