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eel Hand Inside of a Velvet Glove 作者:火烧平原无遗燎【完结】(60)

2019-06-18  作者|标签:火烧平原无遗燎

Solo和Illya的确实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Illya不自觉地会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自身,而Solo是马基雅维利,是边沁,会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这个世界会更好。虽然他们未必会有意识地去整理自己的世界观,但它的确会左右他们的行为。

Illya那时候确实非常纠结,如果我用他的视角估计没法写了(笑

Illya曾说过的那段话来自《静静的顿河》中的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人,你吹一声口哨,我就像只小母狗样跟着你跑,我太爱你。不过不知道GN看到电影是哪一部,有点感兴趣。

再次谢谢喜欢。

作者后记

在E.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最后,当论及印度人和英国人(被殖民者与殖民者)能否成为朋友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No, not yet[…]No, not there.” 不是此时,不在此地。尽管“It’s what I want. It's what you want.” 对于美苏关系而言,这或许也是一个恰当的注脚。

我从去年年底开始写这篇文,一直更得挺慢,中途因太忙还搁置了几个月,但最近两个月闲了下来,写得很快,到后面甚至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这篇的结尾,我在写下开头时便已想好,对我而言它是不可更改的。有GN中途问是否HE,我一直感到难以回答。它是一个平淡的,顺其自然的结尾,想必也有许多人已经写过。余下几章的架构,我在写完第一章时已确定,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所幸最终还是填完了。我基本完成了自己想写的,也串起了所有(如果算是的)Cao蛇灰线。感谢许多追这篇文,并给我反馈的人。

第一章或许是我最试图向原作靠拢的部分。喜欢电影的腔调,也想看更多的c-h-a(da)科(qing)打(ma)诨(qiao),所以写的更多是段子,而非情节。在这章中,我使用了自己并不常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且在各个视角之间频繁地“跳来跳去”。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用了更多的绰号和代称来指代毛熊和牛仔,从而使自己作为叙述者和他们保持了距离。“Napoleon Solo是个天才,他对此非常清楚”之类的话也有些讽刺意味,我更多地是将他们视作两个喜剧人物,有着不自知的自大与荒诞。

文中的威尼斯广场和特莱维喷泉来自我对罗马的个人印象。许愿池边那块写着《甜蜜的生活》的牌子确实存在,大概在一个百货商场边上,虽然它不大可能在1963年就出现。站在威尼斯广场好像也看不见山脚下的竞技场,文中的描述更像是一种斑斓的意象拼接,而非写实。正经不起来的意共,针锋相对但并无火药味的斗嘴,当Illya和Solo在傍晚的罗马闲逛时,他们所身处的环境是60年代初意大利繁荣富足的写照。而对于他们来说,那也确实是一种甜蜜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一章里,我试图进入这两个角色的内心世界。Solo的过往基本在这一章里被我脑补完。我自作主张地给他加上了曾经的理想主义者的设定,尽管有些老套。算是我对这个角色更善意和浪漫主义的理解吧。因为正如我后面会讲到的,他心肠挺硬,而且有时为人太刻薄。Illya的过往穿c-h-a在了r_ou_里,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只是觉得对于这样一个沉默而且对过往讳莫如深的人,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让他回忆的闸口开一开了吧。就如注释中解释过的,这一段很多都被夸大了。战时的苏联风气很松,受到迫害更多是因为他父亲是贪污犯,所以他也明白,“有时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恨我”。

他被美国人所吸引,因为Napoleon Solo是他从未见过的那种人。他的恋母情结让我觉得他可能有真正的同x_ing恋倾向——不过那也是我理解中的Illya了。Solo则是纯粹r_ou_体上的需求。他那晚的确需要一个床伴,搞到苏联同志也让他很有成就感。

第二章是伊斯坦布尔任务,灵感来自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的协议,还有时间正好离得很近的《有限核试验条约》的签署。这一章里,他们是特工Kuryakin和Solo。尤其是Illya,他更像一个典型的克格勃。然而也是在这里,我试图表现这个人物身上的悖论。原作设定本身就很有意思,他的家庭应该吃过内务人民委员部(KGB前身)的苦,但后来他居然加入了克格勃。他对目标所用的手段,恰恰也是他父亲所遭受过的:“使用非法手段,采用r_ou_体和道德措施,并利用牵连其亲属的方式进行威胁……” 包括他最后的杀人灭口,不能永远戴着白手套干活,都印证了Solo内心OST的那句“他们把你变成了同类”。

这是我个人理解的Illya身上的矛盾x_ing。但与Solo不同的是,他多少会对此感到纠结。但美国人基本上完全不纠结。Solo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做什么好像都不太纠结,因为他确实很强大,而且运气不错。目标为了拴住他想要跟他结婚,他就结了,利用完之后甩掉也没有太多内疚。他确实是个利己主义者,貌似温情,实则自私冷漠。他是标题所言的“戴着丝绒手套的铁腕”。

在这章里我也写到了美苏在各自方的活动。在苏联人的圈子里,Illya似乎没有那么社交笨拙,也更熟悉各种规则。Sanders和Solo之间已经开始嫌隙暗生。我也写到了Gaby。东德姑娘给我的印象是聪明,独立,冷静,有时会有些高冷,不是那种小可爱角色,Illya的保护欲和无条件宠爱、Solo的掌控一切和绅士风度多少会令她有些腻烦。虽然有时会有些情绪化,但我看不出她的弱点。原作中她也是个有城府的角色。

Solo依然是mastermind,但Illya和他也称得上势均力敌。最后双方在铁轨边对峙,Solo挡在两军中间调停,因为他确实不想看双方兵戎相见。那时Illya已经做好了血战到底的打算,但美国人比他更成熟,深知一定有两全的解决方式。电影结尾他们烧掉了磁盘,我觉得应该也是Solo的主意。最后Waverly终于出来救场,阻止了冲突,同时也成功地没让任何一国占到便宜。

在这一章里我塞了太多内容,在轻喜剧之余还想展现大国算计,写起来并不太应手。结尾土耳其人的话也是事实,在冷战时期,小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驭人有术的克格勃给Illya升了官,毛熊和牛仔之间也终于不必勾心斗角,但被牺牲者已被牺牲,冤情无法昭雪。

在这里一章里,由于客观原因,他们没有太多感情上的进展,尽管Illya的内心一直在抗拒自己的欲望。在许多美国人和苏联人的故事中,后者似乎总是被诱惑与被教唆者。Solo依旧不纠结,他有美人在怀,跟苏联同志再打一炮只是锦上添花的事。

第三章开头,他们在锡罗斯度假。锡罗斯是令我很着迷的岛,尽管我只在去雅典的轮船上远观过。即使在床上,Solo还是比较自私的那个,虽然他也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假期很快就结束,中情局特工被急召回国。从这里开始,我基本切入了Solo的POV视角,一方面是为了不剧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一章中,他是转变最大的人。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写得很快,基本没有停顿。

他回到香港,重新见到Illya,占有欲很强的毛熊问他们算什么,他回避了。直到目前为止,他都没有真正爱上Illya。他确实也就是在玩弄他。后来Illya为了救他而重伤(虽然如果换一个人在那儿,毛熊大概也会去救的),他才发现自己其实比意识到的更在乎这个人。当Illya问他是否在乎别人的死活时,他跟他说,你真残酷,是因为他知道Illya要他说什么。当然他还是没有说。

半岛酒店的描写也来自于我的个人记忆,难免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室内沙龙乐队和露台确实存在。梵克雅宝的橱窗应该在大堂。

这里我想谈谈Oleg。我一直没有写他的姓,是因为……我一直不知道他姓什么(躺倒。这篇里的Oleg基本算作者原创了,因为他在原作中着墨也不多。我一直记得美苏在厕所干架时,他喊一声“Kuryakin”,毛熊就真的像头金毛一样回过头来看他。但靠动不动就要把人扔去古拉格,是如何让手下忠心耿耿而不是叛逃的,我想不通,所以我想他对于Illya而言应该不会是一个纯粹恶人的存在。从苏方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知人而且有胆识的领导,有时或许令人讨厌,但在外人面前还是会维护自己的手下,Illya重伤后,他也第一时间赶去了香港。这也是为什么Illya最后会说,“我知道Oleg对我怎么样”。

反观Sanders,也是一个我私设极其多的角色,他和Solo的关系基本没有什么人情味可言。电影里他一出场,甚至不必提名字,路人小哥只说了句“他来了”,Solo就知道没什么好事。他是那种典型的 “中情局的人”,出身良好,知识分子,叼着雪茄坐办公室,可以和三教九流合作,但骨子里还是有种优越感。一直觉得他对Solo有种鄙夷,后者也心知肚明。在这一章里,他和Solo的矛盾终于到达要爆发的地步。

但Solo忍了,因为他知道不是此时,不在此地。后来,Oleg的女间谍告诉他Sanders是鼹鼠,他没怎么想就相信了,是因为他基本已打定主意,不管那是不是真的,他都要拿这个将Sanders一军。最后被调查人员问话时,Solo估计也没怎么给这位上司留情面。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最大的挫败是Illya的背叛。报复x_ing地跟毛熊来了一发后,他终于不游刃有余了。当然Illya也非常痛苦(所以毛熊更像悲剧人物),因为Solo内心的西伯利亚寒流(误)一但冻上就基本没什么转圜余地了。就像之前有GN说的那样,他不说硬话,但不会手软。他有计划x_ing,聪明,内心强大,圆滑世故,会想自己下棋。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中了娜塔莉亚的圈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0/6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