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6)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组建援沪之师.李鸿章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军事条件下着手组建继湘军之后晚清另一支地主军阀武装— — 淮军.这也标志着李鸿章政治生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李鸿章奉招募淮勇之命后,回到安徽老家,考虑

  到"徒党星散 ","立时募练"困难重重,而庐州一带旧有团练较为qiáng悍,自己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罗致并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组建淮军.

  他没有返归故里,而是坐镇安庆,通过派人或通信积极与淮南各地团练头目进行联络:一是通过其父文安旧部张树声联络合肥西乡民团头目刘铭传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二是通过其门生潘鼎新联络庐江官团头目吴长庆等;三是派人联络其在合肥办团练时的旧部张桂芬、张志邦、李胜、吴毓芬等;四是令其弟李鹤章、李昭庆回乡利用乡族关系募集亲兵.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正式组成一支5000多人的军队,当时

  叫淮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淮军.

  这支淮军由"鼎"字营( 营长潘鼎新)、"铭"字

  营(营长刘铭传)、"树"字营(营长为张树声)、"庆"字营(营长为吴长庆)、"chūn"字营(营长为张遇chūn )五个营组成.1862年2月下旬,李鸿章所招募的淮

  勇陆续抵达安庆北门城外驻扎,曾国藩亲临祝贺.李鸿章深知淮勇实力单薄, 难膺重任, 于是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加qiáng战斗力.根据李鸿章的请求和淮勇实际情况,曾国藩决定从湘军中陆续调拨8个营归李鸿章统一节制.这其中有曾国藩的亲兵两营,由韩正国统带,充作李鸿章的亲兵;有曾国荃的"开"字两营,由程学启统带; 有滕嗣林、 滕嗣武统带的"林"字两营;有由陈飞熊统带的"熊"字营和由马先槐统带的"垣"字营.所有这些,就是淮军初创时期的基gān队伍,加上原募5个营,共计13个营,6

  500人.1862年3月4日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

  阅铭、鼎、树、庆和程学启、滕嗣林等营,标志着淮军正式建成.

  李鸿章组建淮军,虽得到曾国藩支持而较为顺利,但也遇到了困难:一是军心不稳;二是缺乏统帅;三是粮饷不继.但总的来说,淮军的建立不仅扩大了湘军力量,而且也使李鸿章拥有了兵权,为其今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淮军仓促成军,同湘军相比较,有不同的特点.

  湘军初创之时,兵将均出自湖南,其组建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 其将领主要是一些名利熏心而政治地位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信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忠君"思想极为浓厚.而曾国藩就是依靠程朱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性"为jīng神支柱来统率湘军的.但淮军则不同,李鸿章虽身为翰林,但却鄙薄那些以科名相标榜的人,他重视的不是门第身世,而是才能韬略,所以淮军的将领只知道为李鸿章卖命出力,只知道"感恩图报"讲江湖义气.在淮军主要将领中,只有潘鼎新一人是举人出身,其余的如程学启是太平军降将,品德低下;刘铭传是贩卖私盐的头子,唯利是图观念相当浓厚,却不知多少忠君报国的大道理.至于兵勇来说,湘军士兵一般是山村朴实无华的农人,他们易于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淮军主要兵源来自于团勇和太平军降众,可谓"兼收并蓄 ",杂凑而成.因此,淮军虽也有浓厚的地方乡土色彩,但较湘军为淡,且其将领不学者多,无共同的最高理想,惟以功名利禄是图,因而军纪与jīng神远逊于湘军.但是,湘淮"本系一家,淮出于湘,尤有水原木本之谊",因而湘军和淮军有基本一致性.如营制饷章、编制训练以及武器装备上,淮军与湘军是一脉相承的.总之,淮军既是对湘军的继承和发展,又不是简单重复;淮军既与湘军有相同之处,又具有本身特点.这与淮军所处客观历史条件和环境有关,也是由它的统帅李鸿章的建军、治军思想决定的.

  淮军既已组成,如何从安庆开拔到上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安庆、上海两地不仅相距遥远,而且间隔太平天国控制区,要突破太平军防线,千里跃进上海,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曾国藩原拟令李鸿章率军由陆路进军,后因上海绅商出银18万两,雇得洋商轮船7艘开到安庆,为顺应上海绅民之情,李鸿章与曾国藩经过商议,最后决定"由水路东下, 直赴上海".

  1862年4月5日至6月上旬,李鸿章统率的淮军

  13营6500人分三批由安庆顺江而东,躲过太平

  军的监视,抵达上海.临别安庆前夕,曾国藩担心李鸿章因缺乏阅历而摆不正"练兵学战"与"吏治洋务"的位置,因而他告诫李鸿章要把军事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只有练就jīng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huáng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

  他又针对李鸿章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的致命弱点,特以"深沉"二字相劝,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李续宜以"从容"二字规之,沈葆桢、李桓以"勿急"相戒.李鸿章深受教益,对于师友们的劝诫,"当奉为枕中秘".

  3、出任江苏巡抚、赴沪大战太平军

  李鸿章到达上海17天,清廷即于4月25日正

  式任命他署理江苏巡抚,仅仅过了7个月,又由署理而被实授为江苏巡抚."从此隆隆直上", 几与恩师曾国藩"双峰对峙".此时年仅40岁、 肩负重任的李鸿章,面临严峻局势,深知淮军驻沪的最终目标就是全力保住上海进而夺取苏、常,将太平军扫除殆尽.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妥善解决军事、吏治、筹饷和洋务等问题.于是他下决心冲破"险阻艰难 ",闯出一个新局面,使出浑身解数,尽快扼杀农民起义.

  在抵沪就任江苏巡抚后,李鸿章为实现扼杀农民起义的目标,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练兵练器,扩军备战.李鸿章进驻上海后,遵循"专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的师训,积极"练兵练器 ",大力加qiáng军事实力.当时李鸿章虽然身为一省之长,但政令却不出上海孤岛.连成一片的太平天国苏浙根据地,沿江连营、深沟高垒、四面包围,使李鸿章深感qiáng敌环伺,仅凭原有13营淮军既无法击退太平军,保住上海,更难以歼灭太平军.因此,他当机立断,把募勇添兵、扩军备战放在一切工作首位.淮军最初的扩营方式是效法湘军的主要方式— — "将帅返湘募勇".

  此后李鸿章采取了改编原有防军、借将带兵、收编两淮团练和太平军降将的方式,来达到扩充营伍的目的.

  在1862— 1864年间,李鸿章就增建淮军营头

  30余个.李鸿章在创立和扩充淮军陆营的同时,也把组建和扩充水师作为扩军备战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李鸿章扩充淮军,同创立淮军时一样,并未遵循湘军"选士人,领山农"的建军路线,而是以地主团练、太平军降众和旧防军为主要吸收对象.

  二是整饬吏治,多方延揽人才.李鸿章认为,江

  苏和各省一样,官场腐败到极点,而上海尤为突出.

  其特点是官吏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为了贪财捞钱,他们不惜媚外卖权,从中以饱私囊;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他们相互勾结,巧取豪夺,置国法而不顾.主观上李鸿章虽很想把江苏一省尤其是上海的官场腐败风气扭转过来, 但在客观上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他初到上海,qiáng龙难斗地头蛇,但为了求得淮军生存,他采取了"有选择地加以惩治"的办法,尽自己的能力对吏治进行了一番整顿.为了使江苏一省的军、政、经济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也为了将江苏一省的吏治整顿一番,李鸿章千方百计网罗人才,建立和不断充实自己的幕府,被聘入李鸿章幕府的人,一般都各有所能,专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