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14)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批准,于1872年7月,选派中国第一批幼童赴美

  学习.这是中国选派留学生的开始,也标志着李鸿章、曾国藩、丁日昌、容阁等有识之士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用李鸿章的话说,这件事"固然属于中华创始之举,并且也是古来所没有过的事情". 1873年6月,

  第二批幼童由huáng胜率领赴美;同行的有7名自费留学生.1874年9月,第三批幼童由祁光熙率领出国;

  1875年10月,第四批幼童由邝其照率领前往美

  国,同行的有3名自费留学生.至此,120名幼童

  在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主持下,按计划全部派往美国留学.其中学习出色者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等人.

  1876年,李鸿章又派遣淮军中下级军官卞长

  胜等7人,随同洋教习赴德国学习陆军. 1887年

  初,李鸿章又会同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联衔奏准,选派福建船政局前后学堂学生26名、艺徒4名,赴英、法两国学习制造、驾驶.同年,第一批赴欧学生出国.

  在法国学习制造的学生,多分赴各矿厂学习开采及冶炼、冶铸工艺诸法,均得有文凭,学成后并游历英法比德各国新式机器船械各厂.赴英学习驾驶的学生,先入格林尼次官校,后陆续调入铁甲船学习,历赴地中海、大西洋、美利坚、非洲、印度洋等处操练排布迎拒之方法.离船后又专请教习补授电气、枪pào、水雷各法,均领有船长文凭.在这批留欧学生中,学习制造出色者有魏瀚、陈兆翱等,学习驾驶出色者有刘步蟾、林泰曾等. 1888年,李鸿章鉴于学习制造的学生, 原定学制3年为期太仓促,"所学不全",建议改为6年;学习驾驶的学生,每年仅有两个月在大兵船上实习,"阅历亦浅", 建议每年改为6个月在船上实习,以增加阅历,但原定学制3年不改.

  李鸿章等人所倡导的出国留学之事在当时中国文化思想氛围下并非一帆风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阻力.

  封建卫道士们把出国留学之事看做是大逆不道.于是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最后,出国留学事业被人为地夭折了.但是树被砍,果实犹在,所有这些曾出国留学而返回的人都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从事教育和外jiāo工作,还是在工商企业方面,中国留学生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些留学生凭着qiáng烈的爱国热情,为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从此之后,中国留学外国的风气大开,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cháo流,产生了一批像严复那样的启蒙思想大师和辜鸿铭那样的洋务人才、著名学者.

  李鸿章根据洋务事业的需要,积极主张和大力赞助中国留学事业,说明他与顽固守旧论者不同,能够因时而变,敢于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藩篱;不像顽固守旧论者那样迂陋拘虚,冥顽愚昧,说出"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gān橹"那样荒唐可笑的话,做出见洋人"掩面以避之"那样供西方人茶余饭后引以为笑的事来.这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jiāo融、吸收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复杂多变这个基本特征在李鸿章等有识之士身上的反映.

  4、筹办海防与组建北洋海军

  (一)筹办海防

  海防问题是近代中国面对资本主义列qiáng的挑战而提出的重要课题,建立海军,加qiáng海防建设,这是70年代以后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军事"自qiáng"的一项重要内容.

  鸦片战争改变了历代边防多在祖国西北的状况,东南沿海疆域成为近代国防第一线,原来那种"华洋隔绝天下"的局势,一变而为"中外联疆之天下 ",从而使海防问题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防御对象由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以及如明代那样散股的倭寇和海盗,变为了日益向外扩展殖民市场、力图按照预定的设想称霸世界的资本主义列qiáng.与此同时,海防问题不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安全的局部性问题,而成为一个关系国家独立地位和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全局性问题.

  海防建设也不再是增加旧式"风篷"和"孤矢 ",而是中国向西方学习"长技 ",实现"自立"、"自qiáng"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在李鸿章筹办海防之前,曾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1874年chūn,日本派兵3000人,突然在台

  湾南部登陆.清政府因海防空虚,不敢抵抗,只好接受西方列qiáng的"调停 ",赔银50万两以换取日本撤兵.这一可耻的妥协,引起全国上下对海防的关注,一时要求加qiáng海防的呼声迭起.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的恭亲王奕欣,提出"紧急机宜"六条,主要内容仍不外是设厂造船,购买新式武器和建立海军等等.原任江苏巡抚丁日昌还提出一个《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

  与此同时,我国西北边疆发生危机,由于英、俄两国加紧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于镇压陕甘回民起义之后,正准备率大军入疆,收复失地.海防与塞防同时吃紧,究竟应采取何种对策?从而有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李鸿章从"筹饷"和"中国目前力量"出发,反对用兵新疆,主张"暂弃关外 ",专顾海防;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二者并重.最后,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5月3日,命左宗棠以

  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速筹进兵.30日,命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内提取40 0万两作为海防经费.

  李鸿章筹办海防,他的海防战略设想包括:着重

  沿海陆防.他认为:"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丞练水师.

  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pàojīng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作战.pào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 ."为使陆防可恃,李鸿章认为:首先沿海各防营,必须抛弃弓箭、刀矛,而一律改用最新式的后膛枪pào;其次各海口,要仿照洋式修筑沙土pào台 ",所用pào位,"务在及远,愈远愈妙;务在能中,不中不发";第三, 守口营兵,不必多,但必须以坚守pào台为主.李鸿章重视陆防,但他并不是旧式的陆岸守口主义者.他认为,如果仅凭陆防而无海军,那敌船可以到处停看,而我们只能望洋而叹;但如果我们有海军,则可以"化呆着为活着 ",防止敌军沿海登岸.因此,李鸿章主张沿海设防,兼顾陆海两方面防务, 才是"qiáng兵之要务, 立国之根基".此外,李鸿章的海战略设想, 并不仅限于"自守口岸 ",还须"拓远岛为藩篱,化门户为堂奥 ",以扩大对外海的纵深防御.为了扩大对外海的纵深防御,他主张采取"以战为防"的攻势防御思想,这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岸防为主,以守为战的防御思想,显然在海防战略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以上是李鸿章筹办海防的战略设想.依照这样的设想,他先于北洋各口陆续添置海口pào台和后路pào台,自制或购买西式大pào分列于上,派淮军分别驻守,并于紧要口岸附近之处, 屯扎大支劲旅, 无事时集中训练,有事时专备游击.与此同时,他积极展开筹建海军的工作.

  (二)组建北洋海军

  在李鸿章筹办海防之前,清朝没有近代化的海军,只有旧式外海水师,用于"缉捕海盗 ",不能临于大敌.1862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曾派总税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4/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