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现场_李辉【完结】(13)

2019-03-10  作者|标签:李辉

  十几天后的“四一二”这一夜,鲍威尔是如何度过的,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回忆录里没有写到,这颇让人遗憾。不过,他却根据自己的了解,提供了杜月笙与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当局在这一夜之前相互利用、讨价还价的内幕。

  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国总董费信敦,在“四一二”过后几个月,向鲍威尔透露过在政变前他所亲身经历的与杜月笙有关的情况。这位美国总董告诉鲍威尔,杜月笙介入上海国共之战,法租界当局起了主要作用。鲍威尔写道,杜月笙在法租界发迹,法租界向他求助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在孙传芳的部队撤走以后,英法租界周围的中国辖区,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局面相当混乱。

  鲍威尔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到费信敦讲述的故事:

  法租界巡捕房总巡打电话给我,要求与我就目前形势作一次恳谈。我答应了,按照他告诉的地址前往,结果发现那里并不是法国人的办公所,而是一处高墙大院的中国人住宅,大门口警卫森严。我到达后,立即被引进会客室落座。我不禁注意到经过的一个大厅两旁,摆满了步枪和冲锋枪。一会儿,我听见有人说话,随后走进法国总巡和两位中国人。这两位中国人,一位就是杜月笙,另一位是翻译。我们见面后,立刻商讨有关事宜。法总巡解释说,他已经与杜月笙讨论了如何保护上海英法租界不受共党分子骚扰的问题,因为在孙传芳和他的部队撤走以后,上海的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局势相当混乱。接着杜月笙也像谈生意似的说,他愿意同共党分子一战,但有两项条件,首先,法租界当局至少要支援他五千支枪,以及充足的弹药;其次,他回过身对我说,他要求公共租界允许他的部队通过,尽管这是破例的行动。杜月笙说,这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把部队和弹药从中国地界运到另一个目的地,无法不经过公共租界。

  费信敦对杜月笙说,他同意将此意见提jiāo工部局讨论,力争通过。

  我意识到,我们是将希望孤注一掷地押在杜月笙的声望上。但当时形势确实很紧急,共党分子yīn谋夺取英法租界的企图,肯定要导致广泛的骚乱和流血。毫无疑问,这里关系到数千名美国人、英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以及居住在租界里中国人的性命安全。因为共党分子如果占据租界后,势必要跟国民军对抗,这样一来,租界里的外国人就变成了三明治,遭受国共两军的夹攻。这将是租界建立一百年来最为严重的事件,并将引发极端复杂的国际问题。杜月笙花了三个星期时间,来消灭共党分子的bào乱。这时候,各国派往上海的军队已经抵达,负责防守租界地区;而且蒋介石将军也到了上海,控制了上海的中国地界。蒋介石一到上海,立即宣称国民军无意侵犯外国人,不会发生以前南京事件那样的事,并说,南京事件的bào乱分子将受到严惩。

  就这样,不同的人为对付街头的革命,走到了一起。

  上海这一夜的动dàng,不可避免了。

  1927年第12节 上海这一夜(2)

  3

  在西方,更多的人后来是通过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的小说《人类的命运》(Man’s Fate),了解“四一二”前后上海发生的事件的。

  当年轻的美国人戴维斯1925年走在南京路上无意目睹到“五卅”现场惨象时,比他年纪稍长的法国人马尔罗,正好也在中国和印度支那。从有关他的介绍来看,1923年到1927年之间,他一直在中国一带活动。因此,尽管他可能没有目睹1925年上海的历史场面,但完全有可能亲身经历了因五卅运动而引发的省港大罢工,不然,他恐怕不会写出1928年出版的描写省港大罢工的小说《征服者》(The Conquerors)。

  马尔罗是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政治家,后来曾出任过戴高乐政府情报部长、文化部长。当中国大革命兴起时,他只有二十几岁,却对中国革命的题材表现出浓厚兴趣。除了五卅运动,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便是他另一部小说的内容。当上海爆发工人武装起义和发生“四一二”事变时,他可能正好住在上海。于是,1933年他出版了《人类的命运》。虽然后来有以中国生活为背景创作小说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也有撰写了《宋氏姐妹》传记的美国记者项美丽,但像马尔罗这样以小说形式直接描写中国革命的外国作家并不多见。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我没有读到他的回忆录。不知道在那本书名为《反回忆录》的回忆录中,他是否写到过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不然,我们就可以得知,他描写的上海事件到底有多少真实性。

  马尔罗这两部关于中国革命的小说,我没有见到中译本(也许已有)。但在西方,他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获得过龚古尔奖的《人类的命运》,在出版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1961、1968、1990年,由美国兰登书屋陆续出版,可见其影响。

  从《人类的命运》的故事来看,描写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蒋介石的镇压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每章均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小说分为七部分,从1927年3月21日午夜的上海开始,一直写到当年7月的巴黎。在马尔罗的笔下,主人公之一、中国人陈达尔(音译)是一位恐怖主义者,而另外出现的主要人物,均是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他们中有商人,有租界官员,有俄国职业革命家。不同身份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也因而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发生在上海的革命。作者如此设计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表明在他看来,中国的这场革命,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实际上它从运作到影响,从牵涉人员到波及范围,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在马尔罗笔下,“四一二”前后的上海充满血腥。《人类的命运》中有一章描写经营照相机商店的德国商人赫姆瑞奇,因参加了革命的行列而目睹了蒋介石大屠杀的惨剧。在4月11日晚上,他的商店和妻儿受到炸弹袭击,生性温和的他,终于被妻儿的遇难激怒,命运在他身上从此发生变化。从对他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那天夜里弥漫上海的紧张气氛和火药味、血腥气。

  该章属于第五部分,题为“午夜”,描写4月11日半夜在上海发生的故事。试译如下:

  赫姆瑞奇一听说有人向蒋介石投掷炸弹,就赶紧去核实消息。他听说这个将军被炸死了,凶手则逃之夭夭;可是,当他走到翻了个个儿的小车跟前,只见车篷已掀开;他看到车旁的人行道上,陈的瘦小的、血淋淋的尸体躺在那里,被浓雾紧紧笼罩,一位士兵在一旁看守;他还得知,这个将军并不在车里。显然,在他看来,他不同意提供住所让陈躲藏起来,是导致陈遇难的一个原因;他还跑到所属的一个共产党指挥部去,但令人失望,白费了一个小时来讨论蒋介石的死活问题。一位同志走了进来。

  “闸北纺织工会已被蒋介石的手下查封。”

  “同志们没有反抗吗?”

  “反抗的人马上被枪杀了。在闸北,那些敢于反抗的人,都遭到枪杀,连家都被烧了……市政府被qiáng行解散,所有工会组织都被查封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4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