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游侠人_陈平原【完结】(21)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平原

  (原刊《东方文化》1999年2期)注释

  [1]黎锦熙:《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27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革命逸事》第2集2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28页。

  [4]同上。

  [5]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刘申叔遗书》18页。

  [6]方光华:《刘师培评传》106页,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7]huáng侃:《先师刘君小祥奠文》,《huáng季刚诗文钞》6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8]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初刊1904年9月7日至12日《警钟日报》,收入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9]朱维铮:《刘师培论学论政序》,见《刘师培论学论政》。

  [10]张继:《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26页。

  [11]汪东:《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26页。

  [12]《鲁迅全集》第11卷351页。

  [13]参见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和陶成章《浙案纪略》(见中华书局1986年版《陶成章集》)。

  [14]《上端方书》,《刘师培辛亥前文选》9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5]《清末革命史料之新发现——刘师培与端方书》,初刊《大公报》1934年11月2日《史地周刊》第7期,后收入中华书局1981年版《洪业论学集》。

  [16]参见《洪业论学集》130页。

  [17]huáng侃:《申叔师与端方书题记》,《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8月。

  [18]huáng侃:《始闻刘先生凶信为位而哭表哀以诗》,《刘申叔遗书》24页。

  [19]《huáng季刚墓志铭》,《章太炎全集》第5卷2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伦理教科书》第一册二十三课,《刘申叔遗书》2038页。

  [21]《伦理教科书》第二册三十三课,《刘申叔遗书》2069页。

  [22]《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辞》,《刘申叔遗书》1791页。

  [23]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刘申叔遗书》18页。

  [24]《伦理教科书》第二册,《刘申叔遗书》2069页。

  [25]陈钟凡:《刘先生行述》,《刘申叔遗书》15页。

  [26]刘富曾:《亡侄师培墓志铭》,《刘申叔遗书》16页。

  [27]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17页。

  [28]《清儒得失论》,初刊《民报》14号(1907年6月),见《刘申叔遗书》1535—1540页。

  [29]同上。

  [30]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100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31]朱维铮:《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导言》,见《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32]《论激烈的好处》,初刊1904年3月出版的《中国白话报》第6期,署名“激烈派第一人”,见《刘师培辛亥前文选》63—66页。

  [33]同上。

  [34]同上。

  [35]《人类均力说》,《刘师培辛亥前文选》113页。

  [36]《读书随笔·孔门论学之旨》,《刘申叔遗书》1947页。

  [37]申叔:《非六子论》,《天义报》第八、九、十卷合册,1907年10月。

  [38]同上。

  [39]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17页。

  《当年游侠人》 第四部分“当年游侠人”(1)

  ——关于huáng侃

  “当年游侠人” 当年游侠人很久以前就熟悉了huáng侃(1886—1935)的各类轶闻,可真正认真拜读他的学术著作,却是近两年的事。说实话,到现在,我对他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仍不甚了然。自认比较了解的,还是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及若gān关于文学、玄学方面的短论。明知这不是季刚先生主要的学术贡献,但《huáng侃论学杂著》、《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量守庐群书笺识》等又非我所敢信口雌huáng。只好采取迂回战术,虚晃一枪,转而欣赏起《huáng季刚诗文钞》、《蕲chūnhuáng氏文存》以及《量守庐学记》来。

  诗文比起学术著述来,与作者的人格jīng神关系更为密切。假如不只希望读其书,还想识其人,从欣赏诗文入手,倒不失为值得推荐的一路。而且这“一路”,很可能就像晋人王献之所说的,“从山yīn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晋人善于鉴赏山水,故风神潇洒;风神潇洒的晋人,反过来又成了后世文人反复品味的一大“景观”。

  并非每个学者都能成为值得鉴赏的“景观”,但深得晋人情致风韵的huáng侃,却当之无愧。

  一

  记得当初读《民报》,深为1907年第十八号上运甓撰写的《释侠》所吸引。文章称,“侠之名,在昔恒与儒拟。儒行所言,固侠之模略”。这种侠、儒并举,章太炎的《訄书·儒侠》早已有言在先。有意思的是,此文对暗杀的鼓chuī,竟也是靠“解字”来“说文”:

  侠者,其途径狭隘者也。救民之道,亦云众矣,独取诸暗杀,道不亦狭隘乎?夫孤身赴敌,则逸于群众之揭竿;忽得渠魁,则速于军旅之战伐。术不必受自他人,而谋不必咨之朋友。专心壹志,所谋者一事;左右伺候,所欲得者一人。其狭隘固矣,而其效或致震动天下,则何狭隘之足恤乎?

  晚清谈游侠、主暗杀的文章不少,但大都直截了当,不若《释侠》之“咬文嚼字”。这大概与作者的学术趣味有关。“运甓”即huáng侃,字季刚,时年二十二岁,正师从章太炎,治音韵训诂之学。

  或许是少年气盛吧,huáng侃接过其师儒、侠并举的主张,进一步引申发挥:“儒者言仁义,仁义之大,舍侠者莫任矣。”将整个中国的命运,系之于“以夹辅群生为志”的大侠,不只因其“穷厄不变其救天下之心”,更因其“敢死”。其时章太炎所主持的《民报》,正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就中国前途及命运展开论战,huáng氏将对方之主张君主立宪简化为“畏死”,而称“吾党之志,以敢死为先”(《论立宪党人与中国国民道德前途之关系》)。毫无疑问,提倡“敢死之气,尚义之风”,在道义上占有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志士之提倡游侠,并非只是嘴上说说,不少人真的挥剑上阵。

  据说,huáng侃先生手订的诗词多按年月编次(潘重规《量守遗文合钞说明》),可惜鄂版《huáng季刚诗文钞》改为按文体分类,一般读者很难理解诗文的真正意旨。《感遇》六首之三,与《释侠》等文思路很接近,应该是同时期的作品。其中对游侠的推崇,甚至衍生出对易水河边白衣冠送别的众宾客的不满:

  荆卿事不成,能为倚柱笑。惜哉舞阳懦,遂贻勾践诮。大侠济蒸黎,私恩非所报。燕客皆庸流,徒工白衣吊。悲歌痛不还,勇气曾非挠。自惜一身亡,莫御qiáng秦bào。萧条二千载,易水风犹啸。

  在huáng氏看来,“徒工白衣吊”无济于事。实际上,鄙视只会纸上谈兵、论侠的季刚先生,1910年即应湖北革命党人之邀归国,共图大举。其发刊报章激扬民气,纠合义兵以图解救武汉之围等,《量守庐学记》中多有提及。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1/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