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人生智慧书_闫晗【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闫晗

  凡事“差不多”就好,似乎是国人千年来做人的jīng髓,这样的人被认为是宽厚、通透,是无数人做人的目标。对此胡适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不但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了国学,还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了国人的做人态度。胡适曾专门写了《差不多先生传》对此进行了批判,在胡适笔下,“差不多先生”是国人的缩影: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着实是个宽厚的好人,他的座右铭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jīng明呢?”他对别人宽厚,对自己也宽厚:

  差不多先生在一个店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jīng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差不多先生”习惯了什么事马马虎虎、能将就将就,他无法理解世上那些认真做事的人: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差不多先生”显然不明白什么是“细节决定命运”,再雄伟的建筑也是一块一块的砖瓦垒起来的,再宏大的湖泊也是一道一道的溪水会聚成的。小事不严谨,会对事情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差不多先生”最终因为他“凡事差不多就好”的人生哲学送了命。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chuáng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chuáng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说:“魔鬼藏于细节,一个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这句话看起来危言耸听,其实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中被验证。

  万事皆因小事起。不要忽视细节,一个墨点足可将白纸玷污,一件小事足可招人厌恶。细节往往能彰显奇特的魅力,它可以提升你的人格,使你博得他人的青睐,获得更好的机会。平时生活中看似很细微的事情也会毫不留情地影响整个事态的发展,也许它只是无数砖头中的一块,却导致了整座大楼的倒塌;也许它只是一个棋子,却影响了整盘棋局的输赢……

  可惜,多少人都无视细节,从没有想到细节对生活的意义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在咽气之前留下遗言说 “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这种想法无疑荒诞不羁,可人们对此的反应很值得深思: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细节决定成败”已经是当今社会人人接受的观念,然而我们头脑里,还有着挥之不去的“差不多先生”情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胡适笔下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影子,他的观念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明知身有其弊,却难得改观。要想彻底摆脱掉凡事“差不多”即可的旧观念,就要树立起细节至上的jīng神,用“jīng确”代替“差不多”。

  (本章完)

  第38章 四海一家亲,八方皆兄弟

  第九章 广植人脉,人情林里四时花开不败

  1 四海一家亲,八方皆兄弟

  人们希望在人生的每一天看到的都是chūn天的繁华景象,满眼没有秋风冬雪带来的万木凋敝的荒凉。这确实不符合常理,然而却不是痴想、妄想——只要在力所能及时广植人脉,那么即使人生的巅峰过去,你目力所及处依然会花开似锦,装点着那些本应荒凉的人生季节。

  不论你是哪里人,胡先生总有办法把你攀来攀去最后攀到他们安徽头上!

  ——《悼大师,话往事》

  胡适有很重的乡土观念,他常常称“吾徽人”、“我们徽州”或“我们安徽”,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很难想象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胡适是个世界主义者,怎么会被乡土狭小圈子所束缚?胡适有开放的世界观不假,但乡土观念并没有与其观念相悖,乡土观念在胡适的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局限性,反倒帮助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梁实秋就曾说,胡适很爱攀同乡关系,好像天下之人皆源于安徽,安徽之人皆源于绩溪。例如梁实秋的太太程季淑是安徽绩溪人,与胡适是同乡,于是,梁实秋在胡适那里就有幸成为了“他们的安徽姑爷”。

  胡适喜爱与人结jiāo,而且他结jiāo人不看出身,上到官僚大员,下到贩夫走卒,都是他的朋友。他的乡土观念在结jiāo朋友时也发挥了作用。苏雪林在《悼大师,话往事》一文中回忆,一次梁实秋随胡适去徽菜馆吃饭,一进门,伙计就大声吆喝:“绩溪老倌,多加油呀!”——徽州地瘠民穷,吃饭时“多加油”就是好菜。老乡结jiāo到了菜馆里,下馆子都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可见胡适攀同乡攀的是很成功的。

  有人认为,胡适喜欢与人攀老乡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办事,人脉好确实能增添许多方便。但是,乐于与人jiāo往并不仅仅能得到这方面的所谓“好处”,每天走出门去,与人们友善地打声招呼聊天,生活会多许多乐趣。例如胡适,当他走到徽菜馆里迎头听一声“绩溪老倌”的时候,心中岂不是增添了许多温暖?很多人不擅长与人jiāo往,甚至畏惧与人打jiāo道,那是封闭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把自己隔离在了世界之外。唯有学会与人相处,才能享受生活更多的快乐。

  1960年10月的一天,在美国一家报社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任务单上,科宁斯看到一行字:科宁斯——采访埃莉诺?罗斯福。埃莉诺?罗斯福是联合国外jiāo家,人道主义者,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受人敬佩的妇女之一。

  科宁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把那一行字看了几遍。这不是非分之想吧?科宁斯成为《西部报》报社成员才几个月,还是一个新手呢,怎么会给他如此重要的任务呢?科宁斯拔腿去找责任编辑。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5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