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远行_季羡林【完结】(70)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谈到午楼先生收藏的书法jīng品,必须qiáng调谈一点:他本人就是一个有jīng湛技艺造诣很高的书法家。这一点是我最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独有的艺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任何民族都是无法攀比的。山有根,水有源,树有本,汉字本身就是汉字书法艺术之根,之源,之本。没有汉字,就不会有汉字书法艺术。但是,稍微懂行的人都能知道,这个艺术并不容易。它已经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从李斯写小篆开始,一路发展下来,而隶书,而楷草,而行书,而草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代代都出了一些书法大家。表面上看起来,变化极大,然而夷窥其实,则能发现,在大变中实有不变者在。也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不变者,这个宗就是必须有基本功。抛开篆书和隶书不谈,专就楷书、行书、草书而言,基本功就是楷书,必须先练好横平竖直,点画分明的基本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譬如盖楼,必须先盖第一层,然后再在这上面盖第二层、第三层,以至更多的层。佛经上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盖楼从第二层向上盖起。寓意是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我们当今一些书法家,在没有基本功的基础上大肆创作,结果--至少在我眼中,成了鬼画符。这些书法家正是佛经寓言中所讽刺的那些想从第二层起盖楼的人。午楼先生的书法不是这个样子。他写的是楷书,是无法以荒诞文浅陋的楷书,是一切掩饰和做作都毫无用武之地的楷书。而且据我个人的观察,从我的欣赏水平所能达到的境界来观察,午楼先生的楷书取径很高,他所取的不是元代赵孟和明代董其昌的规范,而是唐代上承王氏父子中经"九成言",再济之以柳公权的规范。敦煌藏经dòng中贮藏的唐代写经中最高水平的写经,都具备这样的书风。我看,如果把午楼先生写的小楷置诸敦煌等经中,几可乱真。俊秀而不媚俗,挺拔而不粗犷,这就是午楼先生楷书的特点。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想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在带领我们参观时,他从一个箱子里拿出了一些他练书法时的成品。足见他是"十年磨一剑",决非是轻而易举成功的。他在天赋的基础上加以勤苦磨炼,方能达到这个地步。

  午楼先生的勤苦磨炼,不但表现在书法上,其他方面也能表现出来。他又从箱子里翻出来了几本练习簿,很像今天中国小学生使用的那一种。里面每一页上都有印好的横格,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泰文字母和单词儿、短句。在另外一些本子里整整齐齐地写着英文字母和单词儿、短句。可见他今天能够掌握本来不是他的母语的泰文,能够掌握世界通行语言的英文,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也是经过了艰苦的磨炼才达到目的的。

  在那一天晚上,在宴会前,郑午楼博士,满怀对远方友人的欢迎的热情,兴致勃勃,带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收藏品。我对这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开始有了点感性认识。我深深地感觉到,他的成功,正如别人的成功那样,决不是偶然的。现在人们常常讲,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条件:禀赋或天资,努力和机遇。三者缺一不可。很多人认为,我也同样认为,三者中最重要的是努力。只要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则一方面能弥补禀赋之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招来机遇。午楼先生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从他的学习书法,学习外语来看(泰语对他来说已经不能算是外语),他的勤奋努力是非常能感动人的。中国古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话在午楼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第100节:曼谷行(5)

  过了几天,午楼先生又邀请我们这一群外宾也是内宾到他城外的高尔夫别墅里去游览参观。我还没有从对曼谷的迷茫中解脱出来,我仍然是不辨东西南北,也无法体会这一座别墅究竟在曼谷的什么地方。但是印象却是非常清楚的。这里同前几天晚上见到的摩天高楼迥乎不同。虽然没有什么平畴烟树,却也颇多野趣。房子以平房为主,庭院极为宽敞。有的房子好像是还没有装修完毕。我们走到了一处用画廊同主房连接起来的亭子似的房间,脱鞋进屋,地板光洁如镜,里面还没有摆上多少桌椅之类的东西。午楼先生对我说:"下次再来曼谷时,就请你住在这里。"我连声道谢,但心里却琢磨:这不过是一时心血来cháo,即兴而说的客气话。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在他为我们饯别的晚宴上,他又说了同样的话。可见他是胸有成竹的,决不是一时随便说说的。我在真正感激之余,觉得此事实在是渺如云烟,"更隔蓬山千万重"了。

  在所有的这些活动中,午楼先生总是腰板挺直,神采奕奕,行动敏捷,健步如飞。不但不像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而且连那几位同他在一起工作的中年人都自愧弗如。他们告诉我说,每次跟董事长检查工作,总是被他拖得满身大汗。我想到中国诗文中讲一个人的行动敏捷时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我再加上两句:来似雨飘,去似风骤。移赠午楼先生,我觉得是颇为适合的。

  几个从大陆去的中年朋友,对我谈到午楼先生时,总称他为"董事长"或者"午楼博士",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想见,他们对午楼先生是尊敬的,是爱戴的。也可以想见,午楼先生对他们没有架子,严格要求,亲切爱护,不以自己是领导凌人,不以自己是老人凌人,不以自己是名人凌人,不以自己是亿万富翁凌人。否则,这种尊敬爱戴之感从何而来呢?我们从大陆去的人也有亲身的体验。有一天在崇圣大学里一个什么典礼之后,很多客人和成群的中小学生聚集在餐厅里吃饭。因为人太多,实际上已无法摆开桌椅,正襟危坐。大家都随随便便在人声噪杂中找到一把椅子坐下,把每人分得的一盒饭打开来吃。不知什么时候,午楼先生也手拿一盒饭,边吃边走了过来,同我们坐在一起,大嚼起来,一不矜持,二不做作,纯任自然,兴致颇高。我们中间的一位低声说:"真没有想到,他也会同我们一起这样随随便便地吃饭!"这是小事一桩,难道不能小中见大吗?

  在以后几天的参观中,我们到过很多地方:华侨报德善堂、世界贸易中心、cháo州会馆、郑氏大宗祠、华侨医院、京华银行等等。这些机构都与午楼先生有联系,有的就是他鼎力创建的。在曼谷以外,听说还有不少的工厂、公司和其他机构,也都是午楼先生创办的。由此可见他的经营能力之qiáng,组织领导艺术之高,jīng力之富,对事业进取之锐。现在他又倡导创办了华侨崇圣大学,他的事业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以上这些机构中,有一些是广行善事,赈灾济贫;有一些则是弘扬泰华文化。在这些方面,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真正做到了jīng神与物质并重,经营与倡导比翼。这些都对我们有启发意义。1991年,午楼先生亲率赈灾团,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救济中国受了水灾的灾民。可见他没有忘记中国这一个根。从他眼前的健康情况来看,他仿佛仍在如日中天,看来无论是在事业方面,还是在寿命方面,距离画句号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一点恐怕大家都能同意而又高兴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0/10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