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评传_潘怡为【完结】(57)

2019-03-10  作者|标签:潘怡为

  “小顺儿的妈!”祁老人看看妞子,看看韵梅,和善的说:“去给她烙一张白面的小饼吧!咱们不是还有几斤白面吗?”

  “你老人家不能这么惯着她!那点白面就是宝贝,还得留着给你老人家吃呢!”韵梅不想违抗老人,也真可怜小女儿,可是她不能不说出这几句话。

  “去,给她烙张小饼去!”老人知道不应当溺爱孩子们,可也知道这怪饼实在难以下咽。“就是这一回,下不为例!”

  “妞妞,你吃一口试试!你看哥哥怎么吃得怪香呢?”韵梅还劝诱着小女儿。

  “妞妞不饿!”妞子的泪流了下来。

  祁老人看着小妞子,忽然发了怒,一掌拍在了桌子上,把筷子与碟碗都震得跳起来。“我说的,给孩子烙个小饼去!”他几乎是喊叫着。

  从韵梅购粮,全家鉴定“面粉”,婆媳做饭到祁老人发怒,伴随着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和情节的起伏发展,读者仿佛与祁老人一家共同受难,可以鲜明地感到侵略者的黑暗统治给人民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灾难以及给人们的jīng神世界所带来的压力是何等的沉重!韵梅的委屈、妞妞的不快、祁老人的怒火,都是由一块又黑又臭的小饼引起的,而读者由此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耻rǔ与悲苦的时代!

  耻rǔ与悲苦是侵略者造成的,同时也和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有关。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不抵抗主义,从而造成了大片国土的沦陷,使亿万同胞呻吟痛楚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四世同堂》重点虽不在批判国民党政府的投降政策,但是,忠于生活真实的老舍,按照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生活,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就自然地包含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战方针的揭露与谴责。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时时看到人物的愿望与事物发展之间的矛盾。北平沦陷后,“小羊圈”里善良的居民,对南京“中央政府”寄于很大的希望,他们“盼望国军胜利,快快打回北平”。上海“八一三”的pào声,使他们欣喜万分,认为“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中学教员祁瑞宣,“能在夜晚走十几里路,有时候还冒着风雨,到友人家中去,听南京的声音,或看一看南京播音的纪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北平居民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幻想国民党军队会打回北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人民真诚的爱国情绪的流露。然而,严酷的现实和人们的天真的幻想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鸿沟,事物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国民党军队不仅未能打回北平,而且保定、太原、上海、南京等地接连失守。老舍描写了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给北平居民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投降政策给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灾难。保定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组织学生游行,祁瑞宣感到极为难受,太原沦陷后,又组织游行,他的压力更大了。他想到,这样“游行”下去,“学生们就会以嬉皮笑脸去接受耻rǔ,而慢慢的变成了没有知觉的人”,果如所料,几次游行之后,“学生们,叫化子们都‘游’惯了,小崔与孙七们也看惯了”,“大家都无可如何的,马马虎虎的活着。苦闷,忧虑,惶惑,寒冷,耻rǔ,使大家都感到生活是一种‘吃累’,没有什么趣味与希望”。待到上海失守后,人们对南京政府是否真正抗日,开始打问号。拉车的小崔“怀疑南京是否还继续作战”,岂止一个小崔,在事实的教训面前,北平市民对“中央政府”已经不存多少幻想了。作者这样写上海失利后北平居民的心理:

  南京怎样呢?上海丢掉,南京还能守吗?还继续作战吗?

  恐怕要和吧?怎么和呢?华北恐怕是要割让的吧?那样,北平将永远是日本人的了!

  人们的这些疑问,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的不信任的感情。由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到希望归于破灭,是实践对人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变化的过程,《四世同堂》通过对这个过程的真实描绘,从一个独有的角度,揭露和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主义。这种揭露和谴责并不是以标语口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而是渗透在对人物命运的具体描绘之中的,是融汇于具体的情节、场面之中的,因而也是比较真实和有力的。

  被征服者的反抗与觉醒

  人们熟悉的反映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如《吕梁英雄传》、《风云初记》、《新儿女英雄传》等,多取材于抗日游击区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正面描写了人民在我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四世同堂》则不同,它取材于北平普通居民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既无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无石破天惊的斗争场面,然而作家对于人民的觉醒与反抗的描写,同样是感人的,同样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

  有一种意见认为,《四世同堂》“背景限于北平城内,而且以一家为中心,对于人民群众坚持奋斗方面就写得不够,减少了作品的鼓舞力量”,这个评论,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它脱离了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作品为我们所提供的实际内容。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都具有特有的规定性,不可能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而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自己独有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在题材上显示着独创性,互相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四世同堂》是写北平市民生活的,要求它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几部作品那样,正面描绘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显然超出了这部作品题材本身的规定性。尽管《四世同堂》不曾正面描绘人民群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场景,然而就表现人民的觉醒与反抗而言,就体现人民的爱国情绪而言,它的认识意义仍然是深刻的,它的鼓舞力量仍然是qiáng烈的。正如同《四世同堂》不能代替前一类作品一样,这部长篇小说在这一点上所显示出来的深刻性,也是前一类作品所不能替代的。

  首先,老舍着眼于从普通人的jīng神世界中,揭示他们对于日本侵略者和汉jian丑类的反抗情绪,表现他们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民族气节。钱默吟的形象,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这个一向对国事袖手旁观的下层知识分子,心如火焚,胸中激dàng着爱国的热情。他的儿子仲石告别家庭,走上抗日道路,他感到无比骄傲。他说:“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一个开汽车的——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传说仲石在南口摔死了一车日本兵,邻居好友劝他暂时躲一躲,以防日本人对他下毒手,他的回答是:“我不考虑那个!我手无缚jī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怎死,我怎么陪着。我想日本人会打听出他是我的儿子,我也就不能否认他是我的儿子!”他的无畏与坦dàng,是高尚的节操,也体现了对侵略者的愤怒与仇恨。在监牢里,面对敌人的拷打、折磨,他毫无惧色。出狱之后,他脱去长衫,戒了酒与茶,离家走上街头,以流làng生活作掩护,单枪匹马地和敌人进行了一系列特殊形式的斗争。他利用一切机会动员年轻力壮的人逃出北平,奔赴抗日前线;他在学校门口一边卖糖,一边对学生讲抗日道理;他在日伪当局所搞的国画展览会上,对画家进行抗日宣传;他把传单塞进居民的街门里,号召人们反抗日本人qiáng加给居民的献铁运动;他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无辜老百姓收尸,等等。他的所作所为,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都是一些平常小事,然而他知道“gān点比不gānqiáng”,他“抱定gān一点是一点的心”,一件一件地做那些动摇敌人统治的事情。他明白,单枪匹马的独自gān,“几乎近于愚蠢”,是难以有大成功的,然而以他“过去的生活,以北平人的好苟安偷生,以日本特务网的严密”,他又只好如此。他决心以实际行动“作个和国事紧紧拴在一处的新人,以赎以前袖手旁观国事的罪过”。他说:“尽管我的工作是沙漠上的一滴雨,可是一滴雨到底是一滴雨;一滴雨的勇敢就是它敢落在沙漠上!”他还有一个jīng采而又生动的比喻:将好苟安偷生的北平人比为鳝鱼,将自己比做泥鳅。一大盆静而不动的鳝鱼里面有了一个好动的泥鳅,“鳝鱼们也就随着动,于是不至于大家静静的压在一处,把自己压死”。他的勇敢的献身jīng神,他的永不停歇的活动力,象一团火,烘暖着生活,也烘暖着读者的心。他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北平人民自发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真实图景;看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勇敢地甩掉从封建社会因袭下来的jīng神负担,奋起走上反抗道路的历程;看到了人民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所焕发出来的青chūn活力;也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自发反抗既是不容忽视,又是必须改造的一种政治力量,看到了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钱默吟的形象所包含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四世同堂》在反映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表现人民的反抗情绪方面所独有的感染力、认识价值与深刻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7/9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