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评传_潘怡为【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潘怡为

  历史上还曾经这样记载:侵略军攻占北京以后,曾明令抢劫三天。事实上直到联军撤出北京,抢劫始终未曾停止。从公使、各级军官、教士和士兵无例外地都参加了这种可耻的、野蛮的qiáng盗行径:“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注:仲芳式:《庚子记事》第35页。)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无法否认这些事实,他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因抢劫时所发生之qiángjian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注: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三册第34页。)

  老舍一家,同北京千家万户一样,遭到了侵略军的洗劫。

  老舍的家在北京西城护国寺附近一个叫做小羊圈胡同的深处。据胡絜青、舒乙考察,这个小胡同现在叫小杨家胡同,当年老舍家住的小院“现在是八号”。这是北京最窄小的胡同之一,住户大都是赤贫的人们。(注:胡絜青、舒乙:《记老舍诞生地》,《正红旗下·附录》。)即使是这样一个“顶小顶小的胡同”,这样一些贫苦的人家,侵略军的魔爪也不轻易放过。他们成群结伙,一天不知来几趟,如láng似虎,胡作非为。搜抄老舍家时,不满两岁的老舍正酣睡在一只木箱附近。这伙qiáng盗搜捡木箱,把木箱搬起,箱底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然后顺手把箱子扣在了老舍身上。这伙qiáng盗扬长而去,母亲进屋时,老舍还被箱子扣着。酣睡救了他一条命。不然,只要哭出一声,灭绝人性的侵略军就会顺手给他一刺刀。

  老舍后来这样追忆:

  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多少多少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对于集会到北京来的各路团民的形象,她述说的不多,因为她,正象当日的一般妇女那样,是不敢轻易走出街门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bào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注:《吐了一口气》,《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这样,对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的种子最早播在了他幼小的心田;中华民族的沉重的苦难培育着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旗人之家

  老舍一家都在旗籍:父亲舒永寿属正红旗,母亲马氏属正huáng旗;他的亲戚中,大姐丈一家也在旗籍,大姐丈名义上是骁骑校(骑兵里的小军官),虽然事实上并不在军中服役;同老舍一家住在一起的姑母也是旗人,虽然幼年的老舍一直未弄清楚姑父的具体身份,但姑父去世以后,姑母每月领好几份钱粮却是事实。

  旗人是满人的代称。做为一种军事编制的八旗制,是一六一五年由奴尔哈赤确立的。以旗的颜色组成兵团,有正huáng、镶huáng、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是为八旗。奴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他以子侄为代,分别统率各旗,称为八和硕贝勒。八旗制把满族的男人都编入兵团终生服役,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军制把满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生产和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这对于满族军事力量的发展,在当初是有重要意义的。这种军制在满族大军攻入关内,灭了明朝,建立清朝以后,并未取消。清朝统治者在北京建立了政权以后,即将其圈占的一部分旗地分配给满族兵丁,同时又规定八旗官兵粮饷制度,按月发给饷银,每年发给饷米,是为“钱粮”。如同任何事物无不包含有两重性一样,八旗制到后来也逐渐地走向了它的反面。清政府为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规定八旗人丁必须聚居京城和其它驻防地,不得擅自远离,更不许参与工商业活动。这些规定,束缚了旗人的手脚,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自谋生计的能力,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加之,旗人分得的份地是固定的,“增丁不加,减丁不退”,八旗兵的编制又不能无限扩大,这样一来,新增加的人丁不能全部当兵领饷,也不可能再度分到土地,清政府又限制他们自由营生,结果迫使大批八旗“余丁”陷入无以为生的绝境。八旗制发展到后来,成为满族人民的一种桎梏,它使一部分满族走向腐化、衰朽,它使大部分满族人丁落入贫困的深渊。

  对于旗人荒嬉奢侈的景况,少年的老舍是亲眼看见了的,他曾经在最后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中这样记述了他少年时期的印象: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必须看着天空。万一有那么一只掉了队的鸽子,飞的很低,东张西望,分明是十分疲乏,急于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见此光景,就是身带十万火急的军令,他也得飞跑回家,放起几只鸽子,把那只自天而降的‘元宝’裹了下来。能够这样俘获一只别人家的鸽子,对大姐夫来说,实在是最大最美的享受!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

  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gān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象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注:《正红旗下》。)

  当然,给予老舍以深刻印象的不只是旗人的荒嬉,更多的还是旗人的贫困。

  老舍一家属于旗人中的下层。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都仗着父亲的三两银子月饷和chūn秋两季发下来的老米,多亏母亲会勤俭持家,这点微薄的收入,才勉qiáng维持一家的生计。父亲去世之后,按规定寡妇钱饷每月只有一两五银子,加上哥哥还可以领一两五,一共三两银子。这对于四口之家,是太困难了。(注:据舒乙著《老舍的童年》记述:“老舍上面有四个姐姐和三个哥哥,算上他这个‘老’儿子,一共八名。后来长大成人的只有八分之五——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他自己。”大姐、二姐出嫁以后,家里剩下三姐、三哥、老舍和母亲。)老舍后来曾经这样回忆这一段生活:“象我家,夏天佐饭的‘菜’往往是盐拌小葱,冬天是腌白菜帮子,放点辣椒油。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他们经常以酸豆汁度日,它是最便宜的东西,一两个铜板可以买很多,把所能找到的一点粮或菜叶子掺在里面,熬成稀粥,全家分而食之。从旧社会过来的卖苦力的朋友们都能证明,我说的一点不假。”(注:《勤俭持家》,1961年2月12日《北京晚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9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