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评传_潘怡为【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潘怡为

  《老舍评传》作者:潘怡为【完结】

  内容简介

  老舍初涉文坛时,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较深,文风幽默、粗犷。作为一个初学者,老舍自己说:“写就好,管他什么。”可贵的是,老舍不甘于平庸,始终不放弃对于文学的艺术追求,砥砺上进,终于创作出《月牙儿》、《离婚》、《骆驼祥子》、《茶馆》等现代文学经典之作,成为一代文学宗师。在老舍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存在着两条平行的轨迹:一条是文学艺术,一条是通俗艺术。文学艺术是老舍一生不变的追求,而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的动因则半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半是出于满族人喜爱曲艺的秉性。老舍的通俗文艺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8年抗战期间,写了大量抗战题材的鼓词、京戏、评剧、唱本洋片词、儿童剧等等;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写了大量宣传新社会的相声、太平歌词、快板以及儿童剧、单弦牌子曲等等。老舍把创作这些被某些人视为“下九流”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当作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宣传抗战也好,宣传新社会也好,只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老舍显然并不计较名誉上的得与失。

  作者简介

  潘怡为,1963年出生,山东青岛人。1984年山东大学毕业,历史学学士。中国考古学会会员,青岛市收藏与鉴赏研究会副会长,康有为研究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中国古钱辞典》、《沈从文传》、《崂山佛教》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齐天乐(代序)

  王惠云、苏庆昌二君撰《老舍评传》填此阕题之

  一九八三年八月 叶圣陶

  潜思深入人肝肺,英华尽归毫底。

  茶馆三场,车夫一传,观者心萦神系。

  如君有几,尽题选多方,琢磨唯细。

  笔砚朝朝,卷烟徐袅镇凝睇。

  庄谐每兼美刺,但逢君启齿,朋好齐喜。

  德里遄飞,蒙原纵眺,联袂清游长忆。

  呵天甚意!竟容忍沉渊,屈原同例。

  静对秋窗,想知jiāo半纪。

  启功敬为

  圣翁誊稿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第一章 京华岁月(一八九九——一九二四)

  苦难的摇篮

  十九世纪末,大清王朝已经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然而它的都城北京却依然同往昔一样繁华而又喧闹。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儿市,这些富于北京特色的地方,人所必至;厂甸的风筝,大钟寺的豆汁,白云观外跑马场的赛马,又吸引了多少闲散的市民!而隆福寺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古籍出版社出版。)给古老的京城平添了不少富足景象。年年四月,chūn日融融,信男信女到妙峰山进香,“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注: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些善良而又虔诚的人们,以自己的愚昧和迷信装点着清王朝末世的一片升平。

  事实上,天下并不太平。在它的表面的繁华的内里,隐伏着国力的虚空和衰朽。一八四○年以后,帝国主义用pào舰政策轰开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之门,清朝统治者同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rǔ国的条约,大好河山已被肢解。在它的富足景象的后面,是穷人的血和泪。满族上层贵戚、权臣,安居“富贵之乡”,轻车肥马,锦衣玉食;上层旗人子弟,坐吃皇粮,不事工商;而广大贫苦市民(包括下层旗人)则辗转于阶级剥削之下,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

  北京,它是这样的充满了矛盾:“它污浊,它美丽,它衰老,它活泼,它杂乱,它安闲……”(注:《老舍文集》第三卷第222页。)

  老舍,就降生在这个充满了灾难与耻rǔ的、历史悠久的名城。

  一八九九年二月三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正当旧历“小年”,北京的千家万户送灶王爷升天的时候,老舍来到了人间。这似乎给人一种慰安,因为这时候呱呱坠地,按迷信的说法,是“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了呢”。(注:《正红旗下》第4页。)这自然是处于窘困之中而又盼望诸事平安的人们的良好祝愿,事实上他这位“神童”转世的孩子在尘世一露面就险些冻死。母亲因为体弱,临产时失去知觉,多亏已经出嫁的大姐及时赶到,才保住了他小小的生命。

  幼小的生命,给贫困的家庭尽管带来了新的困难,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温馨和希望。旧历“小年”是一个吉庆的日子,第二天又恰当“立chūn”,家里人便给他起了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叫庆chūn。

  在那个充满灾难的时代,吉祥的名字当然不能保佑他免遭苦难。他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了北京城。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cháo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反洋教斗争的怒火燃遍全国。一九○○年的义和团运动以巨大的声威震撼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这使帝国主义分子惊恐异常。他们为了扑灭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焰,并进而公开瓜分中国,悍然组织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罪恶的侵略战争。一九○○年八月初,近两万名侵略军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沿途他们遭到义和团民的袭击,几乎不能前进。八月十四日,野蛮的侵略军攻入北京,那拉氏挟载氵恬和亲信王公大臣,换便服仓皇出逃太原、西安。留在城里的义和团民和清政府部分爱国官兵,对侵入城内的侵略军进行了顽qiáng的抵抗。他们筑起街垒,用枪pào、大刀、木棍,甚至拳头,同侵略军展开了拼死的战斗。

  老舍的父亲叫舒永寿,当时他是一名保卫皇城的护军。虽然处于普通士兵的岗位,但是爱国的热忱和卫护皇城的职责都促使他必须坚守阵地。他同行伍中的伙伴一起,用老式的抬枪抗击着敌人。这种抬枪自然是极为落后的,必须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火药就撒落在地上。攻打正阳门的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把他身边的火药打燃,同时烧着了身上带着的黑色弹药。他全身烧肿,爬到南长街的一家粮店。粮店的人全跑光了,他就那样痛苦地等待着死亡。后来他的表侄(也是旗兵)到粮店找水喝发现了他,当时他已不能说话。他把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jiāo给表侄,这就是他留下的唯一的一件遗物。在那个随时都可能被八国联军的乱兵杀死的血腥日子里,谁又有办法去寻找亲人的尸首?他是这样忠勇地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他是应该被称作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烈士的,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旗兵。(注:据舒乙在《老舍的童年》中考证:老舍的父亲死于南恒裕粮店,这个粮店座落在南长街上。“现在的门牌号是南长街七号,距西华门很近。……眼下是个焕然一新的副食店。由前门出发通过天安门广场,沿西长安街往西,到第一个南北向的大街,往北拐,大约一共三里路,就到了这个当年的粮店,这条路是当年老舍父亲被烧后痛苦爬行的路线。”)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9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