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48)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事时,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在“孝”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色难”。孔子认为“色难”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阐释这句话: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这就是态度问题,就是态度很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在现代是一般的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chuáng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chuáng前柜上重重地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父母的心里,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色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而态度又是由内心引发的,因为内心对父母不敬,所以才会态度恶劣。这样看来,一个人是否真的孝顺,孝顺的程度有多深完全取决于对待父母的态度。

  1962年,六十二岁的陈毅元帅因工作路经成都,当时他年过八旬的母亲正住在成都的弟弟家里。陈毅抽空去看望母亲,刚好看到母亲换下一条尿湿的裤子。母亲怕他见到,连忙让照顾自己的保姆把裤子藏起来。

  陈毅看到这个场景,甚感心酸,要给母亲洗裤子。母亲赶忙阻拦。陈毅对母亲说:“娘,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布,儿子怎么做,也难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今天就让我尽一点孝道,帮您把裤子洗了。”

  孝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表现在态度上的。都说“养儿防老”,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换不回来的话,他们真的是要伤心欲绝了。

  在我国古代,有严密的纲常伦理来限制子女的行为,作为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待父母要恭敬有礼。然而,现代社会,情况刚好相反。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惯了,整天要这要那,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向父母甩脸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认为你年龄还小,不会在意。但是,一旦你已经成家立业,还是不能改掉这个毛病的话,父母只怕就真的要伤心了。

  有些年轻人为着自己的需要,把父亲和母亲分隔开来分别为他们无偿地服务,他们只顾及到自己小夫妻之间的情感需要,似乎从未想过即使父母是老夫老妻了,也同样有情感的需要。何况多数子女只生活在他们年轻人适应的现代世界里,几乎完全考虑不到早已退休的父母由于远离社会,对于现今社会上的诸多事物已经是越来越看不懂、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了。还有一些年轻人,qiáng词夺理地认为自己需要房子,需要这个那个,所以坚定地认为“啃老”是绝对有道理的。这些人把父母当成了为自己无偿服务的志愿者,为了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呼来喝去。在这些人的眼里,好像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已经将自己抚养长大,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已经完成,现在正是他们需要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再对父母指手画脚呢?我们对父母的爱就算不能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无私,也不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啊!当父母已经尽完义务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担负起孝养他们的责任的时候了。

  回想一下,当我们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多少次不厌其烦地拉着我们练习;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曾经多少次不眠不休地照顾我们;当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多少次抛下自己的事情来接送我们。现在他们老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也耐心一点,对他们也宽容一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伤心、难过呢?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又深沉的,想想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也许你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他们的爱,表达自己的爱。

  第30章 要有爱人之心(1)

  私心少一些,仁爱就会多一些

  有亲,非仁也。

  ——《庄子·大宗师》

  “有亲”指的是亲人的私情。“有亲”是带有私心的仁爱,不能算是真正的仁爱。“有亲”是儒家“仁爱”思想中的内容,“仁爱”思想引入“有亲”说明儒家的“仁爱”是有一个步骤和过程的。爱人要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把这份爱心扩大,去爱别人。而在道家看来,真正的“仁爱”是要超越这个界限的。

  南怀瑾先生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认为,“亲”与“仁”是有差别的。中国文化动辄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都有相同之处,不过解释说法各有不同。在历史上,宋明理学同佛家思想有一个争论,理学家认为,佛家讲慈悲并没错,儒家的仁也讲慈悲,但这是有范围的爱。先是“亲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我的父母养好之后,再把我的爱心扩大,再去养社会上其他的老人;把我的小孩照顾好以后,我有力量再去爱社会上的其他孩子。但佛家讲慈悲平等,爱一切众生,众生有那么多,怎么爱?所以宋明理学家认为,佛家讲的慈悲陈义太高,统统是空dòng的口号。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中讲了一个理学家们提出的问题:假如孔子同释迦佛站在河边,两个人的妈妈都掉到河里了,请问,释迦佛是先救自己的妈妈,还是先救孔子的妈妈?如先救自己的妈妈,后救孔子的妈妈,这就不够慈悲了!因为众生平等,你妈妈我妈妈都是妈妈啊,你不能分别啊!我们儒家不同,孔子是毫不客气地先救了自己的妈妈,再来救你的妈妈。

  南怀瑾先生认为,庄子的“有亲,非仁也”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相同的,只是庄子思想的范围扩大了。与庄子的思想相比,儒家的“有亲”不是仁的最高境界,无私才是求仁的前提。

  大公无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往哲先贤们毕生孜孜追求的人生境界。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达到这一境界,而这部分人往往为后世之人所敬仰。他们高尚的品格,照耀千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包拯、海瑞这样的官员为什么能够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为什么他们的事迹会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因为他们无私。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他们的伟大而崇高的形象却已经深入人心,超越了那些踏着累累白骨完成巨大功业的人。圣人修行的过程就是“以其无私而成其有私”的过程。因为无私,他们的仁爱得以播撒天下,泽被苍生。当人们感念他们的仁爱之心时,他们就完成了自己修行的“私心”。“无私”就成就了“有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8/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