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11)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笑恒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曾经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谋杀自己的上官婉儿,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参与废后行动被武则天觉察后,与其子皆被处斩,上官婉儿和母亲则被充入宫中为婢。

  上官婉儿一心报仇,14岁那年,她参与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的倒武政变。失败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才华横溢,为武则天所欣赏。然而她却参与政变,要谋杀武则天。当时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但是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天资聪颖,着力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她留在身边。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才gān、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彻底消除了对她的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都说“大丈夫恩怨分明”,恩怨分明固然是没有什么错,然而,若是能够以德报怨岂不是更好?就算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赶尽杀绝,也不过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没有太大的意义。倘若我们能够以德报怨,感化他们,岂不是可以多一些臂助?仇恨的种子一旦发芽,伤害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打击报复只能换来无休止的对抗,以德报怨却能消解愁怨,化gān戈为玉帛,何乐而不为。“有仇必报”只会四处树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岂能成就事业?那些能够在乱世中称雄的人,哪一个不是以德报怨,以此多结朋友,少结冤家?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屯兵南阳的张绣率部投降曹操。才过了十几天,张绣又反叛,突然袭击了曹操兵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最贴心的武士典韦战死,他自己虽然逃得性命,可右臂被箭she伤,所骑的名马“绝影”也被she死。

  第二年,张绣又和刘表联合,在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前后夹攻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陷入险境。曹操让士兵连夜开挖地道才逃得性命,并用奇兵把张绣打败。

  后来,张绣在他的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又一次投降曹操。曹操没有计较杀子之仇,盛宴欢迎张绣,为自己的儿子求得张绣的女儿为妻,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和南皮破袁谭有功,先迁破羌将军,后增封邑至二千户。那时天下户口减耗,十才存一,曹操自己那些将领封邑还没有满千户的,却给了张绣最丰厚的封赐。

  世上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本来就难说清楚,如果人人都秉持“有仇不报非君子”的态度,那么恐怕整个世界都是硝烟味了。佛家说:“放下,自在。”放下的不仅仅是各种欲念,也包括仇恨。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得到平安喜乐。“君子不念旧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善行。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以德报德,而对他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么他不仅能以自己宽广的胸怀赢得别人的信赖,还能消除积怨,化敌为友。

  第6章 其身正,不令而行(1)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孔子认为这是为政最基本的素养。在他的眼中,人与人是有严格的身份差别的,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来是qiáng调等级差距的,然而拿到现在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说:“据我所知,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他们可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等于有人在街上看到别人打架,自己在旁边吆喝着大声喊打,可是叫他自己来,只要一扬拳头,他就先跑了。这就是历代文人的谈战争。知识分子喜欢谈军事、谈政治,大多数绝对外行。所以我常引用孔子这句话对他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答道:‘这有什么难?’我说:‘你我知不知道基辛格此时此刻看的什么公文?说的什么话?你我所知道的情报、资料,都是从报上看来的,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可靠性大有问题。就算是可靠的,在报纸上发表出来的,还是有限,不知道还有多少不能发表的,而且和此刻的现况,又相隔很遥远了。像这样如何可以去谈政治?而且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毫无经验的话,不到三个月就完了。’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所以‘谋其政’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在那个位置上才能执其政、谋其政。”

  世事纷繁变化,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没有正确的结论又如何能够妄下断言?毛主席当年看到很多gān部在调查农村情况的过程中粗枝大叶,因此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与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谋而合,都是qiáng调在不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能妄下结论。作为手握权力的领导,拥有最高的决策权,因此一言一行都影响到整个大局的发展。因此,作为领导绝不能随意对一件事情下结论,作决定。

  宋朝人郑克在《折狱guī鉴》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犯人,论罪要受杖脊之刑。为少受些皮肉之苦,他便贿赂包公手下的行刑小吏,想减免一半刑罚。这小吏“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便给犯人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在行刑那天,不停地争辩喊叫,小吏便当着包公的面大声呵斥他。包公当然不知这个圈套,斯时见小吏如此仗势妄为,勃然大怒,便宽赦了受刑之人,惩罚了这个小吏。包公原以为,通过让小吏挨打来杀杀身边的人的气焰,是自己的明断,可他没有想到这正中了小吏的诡计,不知不觉中成全了小吏与犯人的jiāo易。包公一生识破了诸多常人难辨的yīn谋诡计,这一次却“栽”在了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吏手里。

  现实社会中能够一目了然的事情很少,不认真调研、不详加察看,要掌握到真实情况很难。领导也是一样,无论是多么英明的领导、多么jīng明的决策者,不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也只能是隔皮猜瓜。领导要对全局负责,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所在团队未来的发展状况,对任何事情都不能想当然。调查是决策的前提。陈云同志说:“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

  身在领导的位置就必须要谋其政。手握权力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挑起了一副更重的担子。进行调研是总揽大局、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办法。同时,作为领导,不能倚仗自己的领导身份胡乱指挥下层人员。领导的责任在于掌控大局,而不是从事具体的工作。很多细致的工作,领导并不了解。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任务,越俎代庖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6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