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余秋雨_哈马忻都【完结】(76)

2019-03-10  作者|标签:哈马忻都

  深秋的上海,江风瑟瑟。晚上八时许,余老师匆匆赶来。

  “对不起,路上堵车,迟到了一会儿。”这使我记起他偶尔因路上堵车而上课迟到时,总是很诚恳地向同学们道歉:“对不起,我迟到了。”

  我问他:“是叫你余老师呢,还是称你余院长?”

  他笑道:“叫什么都行,咱们现在是朋友。至于院长,我已经‘退休了’!”

  “‘退休’了,真的?”我有点诧异。

  “好不容易才退下来。我现在是个自由人了!”他显得好轻松,好愉快。“要不是拖了两年,前年我就退下来了。”

  时年,余秋雨四十六岁,是中国最早退下来的大学院长。

  正在他被选为“模范院长”的时候,正当别人眼中的他“仕途辉煌、前程似锦”的时候,他毅然激流勇退,甘做一名没有任何官位的文化学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一种襟怀,一种气魄!

  《文化苦旅》的出版,是他走出书斋,踏遍青山,探询民族文化底蕴的结晶,他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化散文”。不日,他的《山居笔记》、《中国艺术史》便将和读者见面。我问他:“你已经写了这么多东西,你还要写些什么呢?”他轻松自若地告诉我:“我还要不断地开拓新的创作领域!”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了。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趁着去上海参加“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机会,给他打了一个“中文传呼”,约他在戏剧学院见面。

  这一次他没有迟到。我门在一个宽敞的会议室里坐下来,很快便商定了“到济南去一趟”的计划。

  十一月一日晚,余老师飞抵济南,下榻在南郊宾馆。第二天他便起程去曲阜。中国儒教的“至圣先师”在此,余先生久欲前往,今方如愿。第三天,他领略了五岳之尊的风光和历代文人墨客留在泰山上的遗迹;第四天又赶到蒲松龄的故居。返回济南后,我们五位“上戏学友”陪他走进了泉城幽静的“五龙潭公园”。

  通向辉煌的文化苦旅(侯 宏)(2)

  我们在一个小亭子里的石凳上坐了下来,要上几杯清茶,买了两包瓜子,开始了轻松愉快的谈话。

  用学友huáng玉chūn的话说:“听余老师讲话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此言并不夸张。在我看来,余老师的口才丝毫不逊色于他的文笔,听他谈话与读他的文章一样,是一种美的享受。

  十一月七号上午,余秋雨先生应邀来到山东艺术学院。偌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许多没有座位的同学只好挤站在墙边。余老师讲了三个小时,礼堂里秩序井然,鸦雀无声,站了三个小时的同学竟然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累。最后,全场听众以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对他的讲课做出最生动的评价与回报。一位老院长说:“这是我们建院以来最jīng彩的一个讲座。”

  在上海戏剧学院,每当听他的课时,有些生病请假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放弃休息,带病来上课。即便是平日最不守纪律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也会被他的讲课吸引住,变成认真听课的好学生。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香港在新加坡,凡是听过余秋雨讲课的,无论是否同意他的学术观点,都总是会被他的演讲所吸引,所折服。

  听余秋雨谈话的最突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滋润清醒。他的情绪和风格正如他的名字,恰似习习秋雨从高天之上潇潇地洒落,不温不燥,不冷不火,不qiáng加于人,也不含混模糊,清晰的逻辑分析配合着准确生动的例证,似庖丁解牛,如管仲抚琴,于从容潇洒之中蕴含着厚实深邃的功底,形成—个qiáng有力的磁场,由不得你不投入。

  余秋雨认为,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等重要。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用嘴讲话要比用笔写作多得多.因此,必须有意识地锻炼“发言”的生动、敏捷、准确、深邃。因为,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信口开河或拙于表达都是很不好的。

  余老师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不是一个埋头书斋,为了出书而写作的学者,他投身于现实生活的激流,站在现代文明的前沿,是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先锋式、前卫式的学者。

  熟悉余秋雨的人都知道.他经常和青年学生在学生食堂边聊边吃;经常到学生宿舍聊天;经常参加学生们自发举办的文艺活动。许多年轻人很快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位满腹经纶的大学者竟然比我们还天真活泼,还思想解放,还敢于创新,还现代!

  现代,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对过去的时代的否定,是对新的未来时代的创建。对此,余秋雨曾用chūn夏秋冬一季否定一季进行解释: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不是因为哪一个季节错了才否定它,而是新的季节的到来必须以旧的季节的逝去为前提,在艺术上尤其是如此。用什么来否定过去呢?用新的季节!新的创建!“创建艺术,创建人生,只有不息的创建,才能通达人生的壮丽。”——他在我们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他的这句箴言。

  余秋雨对现代文明的呼唤和推动,赢得了无数青年的拥戴,他们从《文化苦旅》中获得了爱国主义的启悟,从《文化的碎片》中意识到用文明战胜愚昧和野蛮的历史责任,鼓动起了奔向未来的风帆,振奋起了创建新的艺术和人生,创建新的社会和时代的青chūn活力。

  对此,也曾有人指责和嘲笑余秋雨的“激进”,作为他的学生,我曾担心学者气十足的余先生会因此走向安稳、和谐、寂静甚至圆滑。也许有人会讥笑我:此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不能撒谎说我未曾有过这种担心。

  事实否定了我的这种担心,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他没有退缩也不会退缩。他时刻在关注着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进行着有关文化建没、人格锻铸、民族jīng神的升华、都市文化的走向、文学艺术的发展等重大社会课题的思索.并以极大的热忱去参与在他看来是具有创建价值的社会活动。他已经把传播现代文明、创建现代文化、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责压在肩头,压在心上,马不停蹄地走着他的“文化苦旅”,走着民族和人类的文化苦旅,这也许就是他的宿命。

  对于种种嘲讽和指责,先生的态度是:对某个具体人本身,他将尽量地宽容,但对于愚昧、野蛮等恶劣丑陋的人格和行为,当然不能妥协。记得余秋雨本人曾在评论一部电影时讲:“任何走向新生活的人,对于那些生活在旧轨道上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寻访的。”

  岂是“不可寻访”。而且也是不可调和的。融合和冲突永远地相互伴随着,余秋雨也不能逃避。

  文明的辉光不会黯淡,通向未来的道路不会阻断。“文化苦旅”的路途尽管崎岖艰难,但它却通往壮丽和辉煌。我想,在余先生旅途跋涉小憩之时,定会从心头涌出几分甜美之乐、豪壮之喜吧!

  我想,中国有余秋雨这样具有文化良知和渊博学识的大学者在,向往和走向现代文明的人们当不会寂寞,前景也是光明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6/7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