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_曹昇【完结】(121)

2019-03-10  作者|标签:曹昇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jian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jian臣,不能使韩复qiáng。

  “今赵欲聚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囊jian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jiāo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qiáng,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搆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bào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盈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qiáng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张让携书而去,而在驿馆里等待着的李斯仿佛变成一只热锅,各种思绪则像是锅上的蚂蚁,乱爬乱挠。这次的《上韩王书》,能不能和上次的《谏逐客书》一样产生奇效,一举扭转局势?对此,李斯深表悲观。一方面,他了解嬴政,能dòng察其心,从而有的放矢,就算打不到十环,八九环总跑不了。但他却并不了解韩王,他连韩王的面都没见过,换而言之,他连“靶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另一方面,李斯心中也清楚得很,从文章质量上比较,《上韩王书》也远不如《谏逐客书》。《谏逐客书》足足酝酿了一年有余,《上韩王书》最多也就酝酿了半天。上次写《谏逐客书》,他心境专一;这回写《上韩王书》,他内心狂野。

  李斯默诵着方才写的每一个字,也颇觉自己逻辑混乱,焦点涣散,然而书已送出,无可更改。难道这小小的驿馆,就将是他李斯的毙命之所?难道他只能做瓮中之鳖,在此引颈待诛?难道他只能坐等韩国甲士一拥而入,将他乱刀砍死?

  与此同时,李斯却又对自己能安然渡过此劫充满信心。韩非也许真想杀他,但以韩非的智慧,他绝不会在现如今这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他进行一场错误的谋杀。

  等待着生,每一秒都是如此漫长;等待着死,每一秒却又是如此短暂。奇妙的时光,连李斯也无法判断其是短是长。

  一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两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三天过去了……

  第七章 三城记

  【1.韩国都城新郑】

  近日来,韩王安颇是心烦意乱。凭谁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单一弱小之韩国,就已经弄得他焦头烂额、痛苦不堪。而这些痛苦,偏偏正是拜了那些本该为他分忧的朝中大臣所赐。可恶的大臣们分成两派——六国派和秦国派,这两天一直在他面前争执个没完。

  六国派以公子韩非为代表,主张彻底和秦国划清界限。韩非的说法是:谁占韩国的土地最多?秦国。谁欺负韩国最惨?还是秦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样窝囊憋屈的日子,咱们韩国是再也不能过下去了。如今燕、赵、齐、楚四国合纵,联合起兵攻秦,咱们正应该抓住此大好时机,和四国一道全力征讨秦国。就算不能一举亡秦,也要让秦元气大伤,从此退守函谷关内,不敢东向。少了秦国这个大祸患,咱们也不用再含垢受rǔ地求生存,而是可以聚jīng会神地谋发展,不出数年,未必不能重现先祖父当年的荣光,重回qiáng国之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臣请杀李斯,从此和四国同仇敌忾,与秦国一刀两断。

  韩王安一听,嗯,说得真好。一家人毕竟是一家人,对国事就是上心。

  秦国派以丞相张让为代表,主张秦国虽然是韩国的敌人,却是一个绝对不能得罪的敌人。两国相邻,抬头不见低头见,战战和和本是常事,以前是这样,以后也只能继续这样。张让道,诸侯合纵已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呢?秦国削弱了吗?没有!合纵一次,秦国便更qiáng大一次。依老臣看来,这次合纵没准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四国合纵不成,qiáng秦反攻,四国说不定又要拿韩国做替罪羊,割韩国的肉,消秦国的气。李斯是秦王嬴政的宠臣,杀了他,等于和秦国彻底翻脸。不如放了李斯,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旦合纵不成,也还有回转的余地。

  韩王安一听,嗯,未虑胜,先虑败。张让老臣,果然深谋远虑,计较周全。

  就这样,韩王安觉得两派都大有道理。到底该支持谁?他也彷徨迷惘起来,不知该何去何从。他终究年轻,才二十来岁,被迫作如此重大的决定,也实在有些难为他了。

  韩王安的暧昧态度使得辩论逐渐升级。韩非和张让互相指斥,力争不下,谁也不能说服对方。韩非大怒,进到王座前说话,音吐激越,唾溅韩王安之面。张让一见之下,顿时不gān了。你唾得,我就唾不得?也是上前力辩,同样直唾韩王安之面。

  对此,韩王安也不便发作,只好唾面自gān。毕竟,无论韩非还是张让,都是忠心耿耿地在为韩国谋划,纵然行失其当,也只因情动于衷。两派都bī迫着他速下决断,韩王安一急之下,于是就犯了病。什么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也。

  韩王安躲在后宫,拒不上朝,眼不见心不烦。反正秦国也好,其他五国也好,都惦记着他这一亩三分地,没一个好东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咱韩国虽然弱小,但女色却不输给其他诸侯,如崔智友、全智贤等,皆一时绝品。士悲秋色女怀chūn,各司其命。栖花丛,暂销魂,任它八面来风,我自两耳不闻。

  韩王安这一甩手,将韩非险些气煞,将他这个大侄子一阵痛骂。反观张让,则将韩王安的沉默理解成对自己建议的默许,于是往见李斯,报以平安。

  正当此时,李斯也接到秦国的飞马传书,召其归咸阳。这趟出使寸功未立,但很显然,在韩国也再无待下去的必要。李斯于是返程,临去特意叮嘱张让道:“吾闻韩非著书,丞相为我暗取之。”

  李斯为什么想要韩非的著述,张让不问也能知道,而这也正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虽然他应承了李斯的请求,却是阳奉而yīn违,能拖则拖。后经李斯一再催促,不得已才在两年之后,将韩非之书(几篇而非全部)送上,此乃后话不提。

  【2.秦国都城咸阳】

  相比韩国后宫的雨露充沛,秦国后宫却是持续gān旱。不过也难怪,嬴政近来饱受国事困扰,自是无心房事。嬴政最早听闻四国合纵,还是源于李斯从韩国发回的急报。随后,关于四国合纵的一系列谍报,不断由埋伏在四国的情报人员传回咸阳,重逾千钧,高高地堆在嬴政的案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1/1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