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艺术_[美]戴尔·卡耐基【完结】(14)

2019-03-10  作者|标签:[美]戴尔·卡耐基

  美国海军也用平均率的解释来鼓舞士气。有个退役的海军告诉我,他曾 被调派到一艘运油船上,全船的人都相信只要被水雷击中,他们就全无活命的机会。所以大伙儿都人心惶惶,忐忑难安。

  但是美国海军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提出jīng确的数据,证明在被水雷击 中的 100 艘运油船中,有 60 艘仍会浮在水面,而沉下去的 40 艘里,只有 5艘不到 10 分钟就沉没。那就表示还有时间弃船而逃,也意味着危险性并不 高。这对士气有帮助吗?“当然,”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人说“全船的人都觉得好多了。我们知道我们还有机会,而根据平均率的法则,我们还不会死呢!”

  接受事实小时候,有一回我和几个小朋友到一栋废弃的屋子的阁楼上去玩。后来 要爬下阁楼时,我先在窗台上站定,然后往下跳。我的左手食指戴了一只戒指,当我往下跳时,戒指勾到钉头,生生地撕裂了我的指头。

  我相信我一定会死掉,因为那种撕裂的痛楚可怕极了。但是等到手指痊 愈以后,我却不曾再烦恼过这件事。那有什么用呢?我接受了无可避免的现 实。

  几年前,我在纽约认识一个电梯管理员,我注意到他的左手手腕切断了, 便问他会不会非常介意这件事。他说:“哦,不,我难得会想到它,只有在我想穿针的时候觉得不太方便。”

  你可能会觉得意外,我们其实在必要的时候,很快就能接受现状,尽量 调适它,而自然地就忘了它。多少个你以为“再也活不下去”的关卡,往往不久之后只是一个或是鲜明或是模糊的回忆而已。

  阿姆斯特丹有一座教堂废墟,里面有块字碑写着:“既然如此,只能如 此。”当我们年华渐长,总要面对一些“既然如此”的不愉快,它们只好如此,但是我们有我们的选择。我们可以接受它,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是我 们可以怨天尤人,拒绝接受无法避免的事实,从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你必须接受既成的事实,才能招架任何不幸的后果。住在波特兰的康妮 太太新近在写给我的信中,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她说:美国在庆祝北非胜利的那一天,我接到国防部寄来的一封电报,我最挚爱的侄子失踪了,稍后另一封电报拍来,说他死了。 那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把我打昏了。在那之前,我始终觉得上天很厚待我。我有一份心爱的工作,帮着我哥哥把那个孩子扶养成人,他让我看到 年轻人可以有的最好的一面。我觉得像是把面包丢入水里,却变成蛋糕跳出来还给我。然而竟来了这通报丧的电报,我的世界就这么垮了。仿佛在刹那 之间,我的生活再也无所寄托,无所依傍。我无心工作,不理朋友,让一切就从身边溜走。我不能不怨天尤人,为什么我亲爱的侄子竟会被夺走呢?为 什么这样一个前途似锦的好孩子竟不得善终?太多残忍的为什么bī得我伤心欲狂,只能终日以泪洗面,用逃避来遮掩我的痛苦。

  我终于决定辞职了。然而就在我收拾办公桌时,不小心翻到一封遗忘已 久的信,是几年前家母去世时,我那个侄子写给我的。‘我们都会思念她,’信上写道。‘你的感触一定特别深,但是我知道你一定也能节哀顺变,勇敢 活下去,因为你的信念会支持你面对事实,面对生命。我永远忘不了你教给我的那些简单却又深邃的哲学,无论我人在何处,无论我们相隔天涯海角, 我将牢记你说的:打落牙齿和血吞,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像个男子汉大丈夫 面对生命。

  那封信我读了又读,好像他就站在旁边,在对我说话。他似乎在跟我说:‘你为什么不实践那些你告诉我的道理?不管发生什么事,勇敢活下去;用 一个灿烂的微笑藏住悲哀,勇敢活下去。’所以我又回去工作,试着不再自怜自哀,怨天尤人。事情已经发生了, 我既然不能改变事实,为什么不像他希望的那样,勇敢地活下去呢?我开始写信给战场士兵,给那些别人家的好孩子;我还参加夜间的成人教育班,培 养新的兴趣,结jiāo新的朋友。慢慢地,生命的活力又一点一滴回来了,我又重新珍爱我的生命,正像我的侄子希望的那样。我接受命运,而命运果真没 有亏待我,那残缺的部分又补足了,甚至比以前更丰盈。“

  康妮所学到的正是我们每个人或迟或早都得学到的:“既然如此,只好 如此。”要有这样的修行必须人事历练都够,有绝处逢生的勇气才行。因为即使贵为国王,也只好接受这个事实。乔治五世就曾在他白金汉宫的书房刻 了几句话:“教会我不要为月亮哭泣,或是泼出去的牛奶。”叔本华也说过类似的话:“认命是走上人生旅程必备的jīng神食粮。”

  很显然的,单是环境本身并不能造成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感情都源 自于我们对环境的反应。耶稣说:天国就在你心里。地狱亦是。

  只要是必要,我们都可以熬过所有的哀伤和悲痛。我们也许以为自己熬 不过来了,但是个人内心的力量源源不断,只要我们借助于它,它就会帮助我们熬过来。我们比自己想像的还要坚qiáng得多。

  布斯。塔金顿总是说:“我可以忍受生命qiáng加在我身上的一切,只除了 一件,失明。我绝对受不了失明。”

  言犹在耳,当塔金顿 60 多岁时,有一天他低头看着地毯,只见一片模糊, 他看不见花样。于是他去找医生检查眼睛,却发现了一项悲剧事实:他就要失明了。一只眼睛已经近乎失明,另一只的情况也已不好。他最害怕的事情 偏落在他头上。

  塔金顿对这场生命最大的灾难如何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就是人生的 终端了?不,出乎他自己意料,他甚至相当愉悦,还发挥了一些幽默感。他的眼前总是会有些飘浮的斑点在妨碍他的视线,可是当最大的一个斑点掠过眼前时,他会说:“嗨,老祖父又来了,我正想着整个早上他都上哪儿去了 呢?”

  你想,命运怎么击得败这样的jīng神呢?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说:“我 发现自己能够承受失明的打击,就像任何人承受任何事一样。就算我的五官都失去作用,我也可以凭借心灵而活。因为我们无论知觉与否,我们的确都 是因心而视,因心而活。”

  为了恢复视力的希望,塔金顿在一年内必须动十余次手术,他不曾抱怨, 既然是躲不过的事,他相信减轻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风度地领受。他不肯住进私人病房,而宁可到普通病房去,跟其他病人共患难,还不时为他们 打气。在手术过程中,他必须完全清醒地感觉在眼睛上进行的事,但是他试着提醒自己是如何地幸运。“太棒了!”他说。“现在的科学竟然进步到连 人类的眼睛这么细致的东西都能开刀处理。”

  换了别人,要他饱尝失明和不断手术之苦,大概早就疯了,但是你听听 塔金顿怎么说的:“这种经验可谓千金难换。”它教会了他接受事实。教会他生命中没有他的力量承受不了的打击,教会他一如豪米尔顿也曾发现的真 理:“失明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无法承受失明的打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4/12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