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方略_[美]戴尔·卡耐基【完结】(127)

2019-03-10  作者|标签:[美]戴尔·卡耐基

  “时间是一种最稀有的资源。”时间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工人、农 民,它就是财富;对于医生护士,它就是生命;对于军人,它就是胜利;对于自学者,它就是知识。青年朋友们,学会到时间中去找时间吧!

  (5)“集束思维法”:“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不管什么事情,集中jīng 力,才能做好。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狄德罗,在动笔写作时,他的思想高度集中,有时甚至达到头脑发热的程度。 由于他工作效率很高,从 1746 年正式接受编纂任务算起,至 1780 年发行最末一卷,在这 30 年中,他不仅为《百科全书》承担了大量的组织、编辑、审 校工作,而且亲自为该书的历史、哲学、伦理、美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撰写 了1000 多篇文章和条文,监制了 3000 多幅插图。与此同时,他还在哲学理 论、文艺批评、戏剧艺术以及小说创作方面留下了不少杰出的成果。

  (6)“最适点法”:什么是学习最适点呢?主要由一个人每天的学习时间 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而定。在一天之内,花费了一小时的学习时间就有一定收效,花了二小时,就能学得更多的东西,但如果一天学 20 个小时,那么你就 会筋疲力尽,收效甚微。一位学者在介绍运筹时间经验时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 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间数再去乘上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 吗?”中外成功者运筹时间的诀窍就在于使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尽量接近最 佳适度点。

  (7)“一箭双雕法”: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 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创造了一种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 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既 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也有了显著提高。他 24 岁就开始写作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后来又著有《哲学与生活》等书。

  (8)“按质用能法”:俄国著名地理学家奥勃鲁契夫,他把自己的每个工 作日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 2 点,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时间,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从下午 2 点到晚上 6 点。在 这段时间做比较轻松的工作,如写书评或做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 上 6点到夜里 12 点,用来参加会议、看书。奥勃鲁契夫的“按质用能法”启 示我们,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应顾此失彼,而应以珍惜全部时间为前提。

  在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低效的时候。怎么度过它?任它消耗或者坐 等高效时间的到来都不可取,而是要像奥勃鲁契夫那样按质用能,合理组织时间能量利用过程,做到既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又最大限度地开发时间能 源。

  (9)“欲得必失法”: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关于农业,有人曾讲过 3×3 不如 2×5.我看,业余教育也是这样,8 并不如 2+6,如果每天有 2 个小时学习,来改变不懂科学、生产效率低的状况,企业领导者就会很快发现, 这正是一种投资,决不是làng费。”在这个问题上,茅老是有发言权的。1916年,他考上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一年后获硕士学位。然后他到匹兹堡桥梁公司做工人,工作了一年半,但同时天天晚上去加利基理工学 院上夜校。1919 年,他从夜校毕业,成为这个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工学博士。

  茅老关于“8 并不如 2+6”的公式告诉我们运筹时间的这样一个哲理:学习没 忘工作实践,工作实践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风帆;工作实践中没忘学习,学习又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翅膀。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的方法还很多,诸如掌握自己的生物时钟,利用最 佳时间法;转换工作学习内容,争取最佳效果法;掌握科学方法,取得最佳效率法;进行积极休息,赢得时间质量与数量的双重优势法等。但是,没有 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即使你手里掌握着运筹时间、提高时间效率的尖端技术,也会让时间付之东流。

  法国哲学家受尔维修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幸 福或不幸,主要在于这 10 个或 12 个小时使用是否巧妙。”(指工作、学习时间),让我们学会巧妙运筹时间,向效率要时间吧!

  “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

  有一次,英费尔德问爱因斯坦:“明天是星期天,我来不来你这里一道 工作?”“为什么不来呢?”“我想,星期天你可能要休息一下。”爱因斯坦哈哈大笑,说:“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

  本来,紧张地工作了六天了,星期天休息休息也是应该的,但像爱因斯 坦这样献身事业的人,无一不是把星期天变成“学习日”、“工作日”、“科研日”的。孙炳文曾在一卷德文书籍卷首写道:“??自今日起,每日至少 读此书 10 页,虽星期天不以废;炳文,世人有星期,汝独无!识之!”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他长年进行害虫生物的防治研究工作,经常爬山涉水,观 察昆虫的生活情景,采集各种标本,就是星期天,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他总要步行到越秀山或其他地方坚持研究。据说, 1902 年,著名科学家科 尔在纽约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曾轻松地走到黑板前,很快列出了两条算式,两次计算结果相同,证明 2 的 67 次方减去 1 是合数,解决了 200 多年来,一直被当做质数的迷,使与会者不禁叹为观止。有人问他为此花了多少时间, 科尔回答说:“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星期天虽然是属于个人支配的时间,但它像反she镜一样,可以照出一个 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生活的态度。当代诗人修斯说:“我有许多朋友,我常常去看望他们,也常常接待他们的来访,有许多好的文艺演出,也吸引着我, 这些,我都是像常人一样对待。不同的是在闲谈的空隙,或者来去的路途,我都在寻找着、利用着属于自己的时间。”病情正在发展时,更加努力地工 作,他说:“务必使疾病措手不及。”即使在绝对禁止工作的日子里,他还阅读了很多书籍,在卧chuáng不起、无法亲手写作的情况下,还口授了《论合作 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论文和许多工作指示,坚持工作到生命的 最后一刻。

  生病不是好事,但却可以获得大量平时难得的学习时间。魏格纳是在卧 chuáng时,对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形状这般相似?莫非两者过去曾是连在一起的?思索、研究的 结果,他创立了“大陆漂移”理论,成为地质学现代活动理论的先驱。还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与疾病搏斗的胜利的结晶。他说:“对于科学 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爱因斯坦从他 68 岁的靠后几年,一直到 1755 年 76 岁逝世这段时间里,他不断为病魔所缠,先是患 肠道病、肝脏病,最后又加上主动脉壁变弱。他在苦痛中生活,常常为剧烈的疼痛所折磨,但他却仍然快乐、安详,全然不以自己的疾病和不久于人世 为意,仍继续工作着。一个星期天的夜里,几页手稿放在他的chuáng边,内中就包括着引向统一场论的那些方程——这是他研究了 40 余年之久却一直未见 最终结果的东西。他指望他能够在第二天足以摆脱病痛,好把他的这些研究工作继续下去。不料,在星期一的清晨,他的主动脉破裂,他竟阖目长逝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7/20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