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哲学_[美]戴尔·卡耐基【完结】(37)

2019-03-10  作者|标签:[美]戴尔·卡耐基

  6 个月后,当雪伦看到这封信时,她脸色大变。“在我看来,这简直有意chuī嘘嘛!”她愤怒地说。她觉得那封信仿佛暗示了许多服务是在雪伦离开 之后才有的。“我可以提供其中的任何一项服务,问题是客户并不需要。”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人离职后,他原先服务的公司所采取的行动,对他在新公司的发展有着间接却qiáng烈的影响。 举例来说,在写出前述信函的几个星期之后,布娜达又以电话与客户联络。在客户不习惯改变,同时对原公司较熟悉与了解,再加上继任者布娜达 的聪明而愉快的态度等种种因素相互结合的情况之下,使得原公司大获全 胜。

  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为了自圆其说,或扳回面子,离职者通常会把自 己的失败归诸于其他人的中伤或诽谤。

  某些情况也许如此,不过大多数的情形并非如此。我们并不是轻忽这些 人所遭受到的挫折、愤怒和沮丧,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这些人并非被原本忠于他们的人所抛弃或背叛,而是完全被遗忘了。就连从前痛恨他们的 人也渐渐不以为意了。从前的痛恨逐渐转变成为无所谓,怨恨愈深,消失得也愈快。在某些情况下,敌人甚至会变成友人。

  归纳一个人在转换工作时,遭受挫折的原因不外乎:(1)客户的惰性。

  (2)客户习惯了原来的公司。

  (3)原来的公司亦起而力争;他们企图保留原本属于他们的生意。员工 常会说老板和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他们的感觉上,客户是属于他们的,在和客户建立关系时,他们才是主角。然而,不论我们是否愿意,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商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法律范围内,公司有权做所有能够留住客户的事情。由于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他们也被认为是商业 关系中真正的主角和负责人。

  也因此,当一个人离开时,公司其他的人自然会视他原有的客户为公司 而非他个人的财产。他们会努力保有这些财产,同时也有权利这样做。

  “没有我,他们就没有办法!” 当经济情况不佳时,上述的情况会更为严重。也就是说,当全国的经济或某一特别的产业成长缓慢甚至停滞时,一个公司为留住原有客户而面临的 压力就更大。事实上,就算是在经济最景气的时候,接二连三让员工把客户带走,也会让一个公司吃不消。

  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公司最想保留的客户正是那些和员工有最密切的生 意往来,同时也是员工最喜爱的客户。正因如此,他们突然间的冷漠,对员工而言无异是晴天霹雳。

  究竟是因为雪伦的个性具有吸引力,使顾客较愿意和她经常来往,抑或 是因为这些客户的经常惠顾使她觉得他们较为可亲,这已经不值得追究了。

  重要的是,雪伦在情感上已和这些客户连成一气。她的自信和成就感正建立 在这些和她有最密切生意往来的客户身上。不幸的是,公司想要的正是她觉得最亲近的客户。

  公司并非刻意要使雪伦伤心,而是根本无法顾及这些感觉。布娜达也并 非有意摧毁雪伦的心灵世界,如同她所说的,“我也要生活。”但不管怎么说,雪伦还是受到了伤害。在我们所研究的个案中,大多数的人遭受到这种 情形时,都会有同样的反应。

  这些可预期的危机,所带来的教训是什么呢?第一,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可能会对我们的未来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可能会自欺欺人的认为,一旦自 己离开人世,这个世界必定会变得黯然无光。当然,我们不一定会真的这么想,只是忍不住这么期望罢了!

  这种想法在个人生活上未必会造成任何伤害,但在企业生活中就不然 了。人难免都会希望,自己是公司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一旦自己离开,公司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这种希望自己有举足轻重能力的感觉自然无可厚非, 然而,除非你自创公司,或者公司小到没有你就无法发挥功能,否则上述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公司一旦达到某个规模,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公司内当然会有一些重要 的人物管理其日常的运作,并设计组织的未来方向,这些角色虽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不能取代的。

  除了管理人员外,为了生计,公司里其他的人也会想办法让公司继续生 存下去。他们熟悉公司的风格和运作,虽然也有抱怨和不满,然而他们继续的留在公司,却证明他们对公司有相当程度的喜爱。因此,一个希望自己的 离去,会使公司分崩离析的要角,必定会尝到失望的苦果。

  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公司在高阶管理人死亡、离职或被解雇之后,经过短 暂的混乱,立刻恢复正常,这种痊愈和再生的能力确叫人叹为观止。

  1960 年至 1970 年,日本在经济上的成就——尤其是汽车、消费电子产 品和半导体方面,使得美国人刮目相看。1975 年到 1984年之间,有无数的 书刊杂志著文讨论这个问题,美国人所学到的一件事是,在日本就连大学毕业生也会终生待在一家公司,接受稳定和定期的加薪。对大多数的美国人来 说,加薪固然富有吸引力,但终生待在一家公司却不合他们的口味。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有六分之五的人希望在收入稳定上升的同时,能随心所欲 的变换工作。

  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82%(2652 人中的 2173 人)的人认为加薪通 常伴随着换工作而来;46%的人认为,除了更高的薪水外,换工作通常也意味着选择更理想的工作环境;39%的人认为换工作也意味着升迁。总之,由 于换工作的人通常希望获得更佳的待遇、职位和更佳的工作环境,他们通常会认为其他换工作的人都能同时获得这三个好处。

  正因为这样,当一个人换工作而未能得到所有的好处时,就会大失所望。 他们因自己的不如人而痛苦不堪。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上述三者的结合,只是美国企业生活里的一个假象。在我们所调查的个案中,1975 年至1983 年换工作的 2652 个人当中,有 953 人(占 36%)换工作后,收入反而 减少了。这些人均非刚进就业市场的毛头小伙子,而是年约 30至 40 岁,已 经有相当事业基础,且负有家庭责任的人。除了减薪的创痛之外,在这 953个人当中,更有五分之三的人必须蒙受迁往较差的工作环境(较小的办公室, 没有秘书、地毯、窗户,或更多的噪音),甚至是降级的屈rǔ。

  自从他们懂事以来,这些人所接收到的讯息就是“要爬得更远更高”。 几十年之后,当他们进入企业界,他们也以为未来就是这句口号的实现。然而当他们正逢鼎盛时期,却发现自己栽了个筋斗。更糟糕的是,他们除了必 须摆出笑脸来掩饰内心的创痛和羞rǔ外,还必须面对自己的自责和失望。

  采取胜利者的方式在我们的调查中,最善于处理换工作时所发生的混乱的,是那些能让客 户以及同事相信他是步步高升,而非只是换个平行的工作或甚至被罢黜的人。他们善于让客户产生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论事实是否如此。

  大卫。可罗门就是这方面的能手。才换工作,大卫就迫不及待的宣传他 目前的公司有多好。对两家公司所知都不多的人,很容易接受大卫的片面之词,毕竟,只有他自己在两家公司都待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19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