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_赵月华【完结】(67)

2019-03-10  作者|标签:赵月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投资适当、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投资是理财的第一要务。

  任何投资就终极目的来说都是为了实现投资最大收益,即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那么企业如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呢?我们经常听有经验的企业家告诫说:"不见兔子不放鹰"、"不要把所有jī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此等等,其实说的都是投资技巧问题。

  商业投资,利益与风险同在。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元化经营。

  所谓多元化经营就是不把投资资金集中投资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该项目失败,就会造成全军覆没,投资就会全部遭受损失。而把投资投放在不同的项目上,其中有的风险小,有的风险大,这样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投资失败,所遭受的损失可以由获利的投资项目抵补,一旦风险大的投资项目成功,则可以获得高额投资利益。这是一个投资组合问题,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要把jī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历史上做得最为出色的恐怕莫过于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了。

  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做成之后,在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的同时,胡雪岩还想到另一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大事业--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漕帮在水路上的势力以及他们现有的船只,承揽公私货运,同时以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贩运粮食。

  胡雪岩要为自己打开水路货运和粮食买卖这两片前景广阔的天地。

  翻翻历史,我们就可以知道,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贸易口岸,实际上也就是以海运、河运的大力发展为龙头的。当年中国商办公司与洋商之间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斗法",就发生在中国"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和英国恰和、太古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间,"斗法"的焦点即是争夺水运利润。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见投资水路货运在当时的巨大前景。

  撇开这一点不说,胡雪岩要投资大规模贩运粮食,本身也是一桩有大利可图的事业。这桩生意有利可图,是因为此时已经具备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与时局有关:

  其一,时值太平军沿长江一线大举进攻东南,战乱之中,大片田地撂荒,粮食出产锐减,正是乱世米珠薪桂之时,贩运粮食必然有利可图。

  其二,兵荒马乱,战事迫近,或稻熟无人收割,或收割之后又因jiāo通不便无法运出来,白白糟蹋。而漕帮既有人手又有水路势力,此时组织起来贩运粮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弄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门生意"。

  其三,官军与太平军必有一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对于jiāo战双方都是大事。双方在同一块地面上拉锯,如果抢运出粮食,不让太平军得到,进出之间关系极大,必然会得到官军的支持,粮食贩运也会顺利许多。

  有如此三个条件,这桩生意可不就是必定有利可图了么?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一般商人大约更多地想到是收缩,而胡雪岩却始终想到的是发展,并且总能在乱世夹缝中为自己开出一条条的财路。胡雪岩不断为自己寻找投资方向,并且敢于大胆投资的气魄,的确让人钦佩。

  胡雪岩曾经有过一种很是大气的宣示:"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要用出去!"生意人就应该有这股子大气。有了钱就用出去,也就是用钱去赚钱,用钱去"生"钱,用现代经济眼光看,就是学会并且敢于投资,在不断地赚钱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以投资的方式去扩展经营范围,去获取更大的利润。没有能力准确发现投资方向,或者不敢大胆投资的人,换句话说,有了钱不想着用出去或不敢用出去的人,决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大实业家。

  第108节:第十章 胡雪岩的谋划之策(6)

  纵观胡雪岩的发达过程,他能由白手起家,不几年间便至豪富,以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红顶商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总是不限于一门一行,总在为自己不断地开拓着投资方向,并且看准了就大胆投资,没有丝毫的犹豫。比如在钱庄刚刚起步之时,便开始以有限的财力筹划投资生丝业务;比如根据上海向国际贸易金融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毫不犹豫地在上海买地建房,投资房地产;比如根据世情时局,投资药店、典当业……在胡雪岩的鼎盛时期,他的生意范围几乎涉及到他所能涉足的所有行当,长线投资如钱庄即金融、生丝生意即贸易、药店即实业,以及典当业、房地产等,短线投资如军火、粮食,所有这些生意在当时条件下都是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的生意。很显然,胡雪岩如果没有那种有了一定想方设法用出去的大气,如果死守自己熟悉的钱庄生意而不思开拓商务领域,他的事业决不可能如此轰轰烈烈,成为清代第一富商。

  有了钱就用出去,也就是用钱去赚钱,用钱去"生"钱,用现代经济眼光看,就是学会并且敢于投资,在不断地赚钱的同时,也要不断地以投资的方式去扩展经营范围,去获取更大的利润。没有能力准确发现投资方向,或者不敢大胆投资的人,换句话说,有了钱不想着用出去或不敢用出去的人,决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在商场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大实业家。

  以退为进,成就大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一时之气,可以成就一世,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胡雪岩

  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人就要懂得必要时需"忍","忍"有时可以使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退才有进,"卷土重来"一定会有一番新的天地,此为上上策。胡雪岩一生中,无论在商场中,还是在官场中,待人接物都能做到主动忍让,成就大局。其中最值得一叙的是他对张秀才的拉拢和成全。

  张秀才在杭州城中算个不小的角色,平时自以为是衣冠中人,可以走动官府,包揽讼事,说合是非,是个欺软怕硬的货色,十分无赖。曾因为一件事情使他对胡雪岩非常嫉恨,此后于胡雪岩或明或暗对着gān。说到互相结怨的事,其实只是张秀才对胡雪岩的不满,胡雪岩并没有得罪张秀才半点。那次王有龄坐镇杭州,推行改革旧弊。当时有一项对新开店铺征收规费的税,王有龄锐于政事,认为此税不该收,于是贴出告示,永远禁止。钱塘、仁和两县的差役,心存顾忌,但不敢乱来,一时敛迹。但巡抚、藩司两衙门,自觉得靠山很硬,不买知府的账,照收不误。不过自己不便出面,便指使张秀才去收这种费,讲明三七分账。谁知运气太差。张秀才收税之时正巧碰到知府大人王有龄的轿子路过,王有龄见有人争吵,下轿一问,原来是此事。在他张贴布告的当日就敢如此大胆,于是勃然大怒,决定严惩张秀才,王有龄将张秀才厉声斥责了一顿,一定要革他功名。这一下子张秀才吓破了胆。一革去秀才功名,便成白丁。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7/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