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爱江山更爱我gl 作者:东风泪眼【完结】(32)

2019-03-20  作者|标签:东风泪眼 娱乐圈 传奇 甜文 现代架空

  (你是天然去雕饰的钻石)

  “A needle in the hay”

  (万里挑一的完美之人)”

  ……

  节目组太会拍了,这个配乐这个镜头,如果有这个水平咋不给自制剧用上,尽是些糟心的雷剧。

  不过也不能怪他们,也需要hold得住的颜值与气质,最近涌现出的奇形怪状的所谓小花小草们……颜值不提也罢。

  这个新人太美了!

  继续观看,美貌与家世是天生的,娓娓而谈的智慧光芒真是太圈粉了。

  直到林清妍自弹自唱。

  会唱歌的女生。

  能自弹自唱的漂亮女生。

  自己作词作曲自弹自唱的白富美。

  观众们再也抵挡不住奔腾的少女心,小姐姐太苏了!!d(`ω)b怒赞

  继续看下去,一个花体字的歌手。

  接着是演员、模特,陈敏仪很有风情呀,理智御姐,说出了这么多年电视剧群众的心声,昙花一现太可惜了。

  还有这个小模特好美好仙,那一头如云秀发牵动了多少少男少女心。

  韩颖,相当一部分的观众是小花粉丝,但是也不得不说被掩盖了光芒,屏幕上被盖章饭店老板,倒是圈了一些中年粉,小姑娘踏踏实实的做生意,孝顺父母,难得难得。

  董晓艺没啥说的,一代人的回忆,可惜当年的案子相当轰动,现在退圈安心当个妈妈。

  最后一个嘉宾了,来了来了,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寻凝来的,毕竟太传奇了,难得媒体夸的天花乱坠也不夸张的演员,谁能做到这种地步,几亿呀几亿说放弃就放弃,利落洒脱。

  寻凝认真签名的侧影,完美诠释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一些恶意揣测代笔、玛丽苏自传还没说出口就被数据和事实轰成渣渣。

  《幽芳》的版税被寻凝全部捐助,目前销量累计达到510万册,这才是刚开始,收入就达到1200万左右,全部用于教育、医疗、改善用水环境等。

  电视中传来熟悉的凄婉箫声,看过《靖康》的观众顿时有泪目的冲动,这是素心出场的背景乐。

  《靖康》结局不算悲剧,只是让人深沉的无力无奈,一个时代的不幸,寻凝戛纳获奖之后就神隐了,让人无从慰藉悲伤的情绪,现在看见她,恍如那个悲苦的坚毅女子穿越千百年的时光,远离战乱,幸福的生活着,真好。

  所有嘉宾到齐,很快到了游戏环节,所有人都好有趣,气氛轻松搞笑又自然,有意思,没有想象中的纪录片式的单调刻板。

  当晚数据出来,第一期节目收视率可观。

  第二天网上独播后炸了锅,港澳台三只太讨喜了,寻女神走下神坛,显得真实可爱,哎呦好看!必须追。

  漫长的一星期,又到了周六的晚上,22点准时开播。

  冗长广告后,一个航拍绿意盎然,古色古香的小镇全景。

  屏幕上打出姑苏市,画面转黑。

  怀念忧伤的琴音响起,一行宋体字‘针迹记录针尖下的艺术’淡入又淡去。

  这是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刺绣国家大师赵文英老师的事迹。

  赵文英,女,1937年出生,江苏省姑苏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 xing -传承人,被誉为“苏绣皇后”。

  1945年跟随母亲学习刺绣。1954年8月在姑苏市文联刺绣小组工作。1965年10月后担任姑苏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总工艺师,1986年11月创建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任馆长、总工艺师。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6月退休。2001年建立工作室。

  中国刺绣艺术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级艺术殿堂——魔都美术馆举办个人艺术展的刺绣艺术家,曾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随着镜头,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绣品呈现在观众眼前,不光是这些代表作,还有绣制的古画《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维摩演教图》等传世作品更是巧夺天工。

  年轻的观众耐着- xing -子看完,年纪大些的观众深有感触,当年这些绣品问世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老外们也喜欢,邀请了多少次赵老师出国教授绣艺,国家领导人更是频频接见,直到现在也是送给外宾的首选礼物。

  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他们是等着明星们出现。

  很快,一辆行驶的房车上,斌哥做着讲解:“等下,我们会去拜访赵老师,这次是带着任务去的,赵老师会传授一些简单的针法给我们,两天以后你们要交出一幅作品,赵老师会评选出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第一名会得到神秘礼物,最后一名当然要……”

  他看着寻凝坏笑:“接受惩罚。”显然是想到了击鼓传瓜。

  寻凝轻笑,这里这么多娇小姐,别的不说,看向林清妍,无法把她与需要缝缝补补联系起来。

  林清妍身体一紧,羞涩又雀跃。

  怎么办?被寻凝一看,她就好紧张。

  车子很快驶到目的地,柳烟村。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好一副江南水乡。

  斌哥抚着一颗两人合抱的柳树:“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留同音,每逢送别远行客,古人会折一枝柳枝,伴着古曲《折杨柳》与亲友依依惜别,这种风俗在唐代最为盛行,所以柳树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相关诗词文章数不胜数。

  “柳烟村种柳得名,柳树的寿命在木本植物中不算长,通常能活30—150年,而这颗老寿星已经有近500年的树龄了。”

  “500年时代变迁,这颗柳树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岁月。”

  “哈哈,我小的时候,和村里人在这颗树下乘凉,如今当初的小孩子都变成老奶奶了。”

  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媪笑着走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2/4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