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鱼肉 作者:宁远(一)【完结】(6)

2019-03-18  作者|标签:宁远 强强 豪门世家 乔装改扮

  孙明义面不改色,沾了血气的眼睛映着寒光反问道:“敢问谢公子,孙某如何屠戮同胞?又如何草菅人命?”

  谢随山指着城下遍地尸骸道:“证据就在眼前,你还有什么好狡辩?你坚守城门不开,让同胞饿死在城外,不是草菅人命是什么!他们不是贼寇,只是大荒之年可怜百姓!千里迢迢来到歧县不过想为自己、为妻儿讨口饭吃!歧县公仓丰裕,为什么就不能放他们进城救他们一命?反而痛下毒手!”

  孙明义纳罕道:“公仓丰裕?你管那空空一半米仓叫丰裕?且不说这些流民乃西北及锡族战乱逃出来的灾民,本身就非我族人,单说这不下两万的人数需要多少粮食才能养活?一旦歧县官粮食供给不足,你可知流民暴动是何后果?”

  “不仅有公仓,还有城内百姓的私粮!及锡国与我大聿疆土接壤,向来是我大聿属国,既是属国就算大聿百姓!无论公私都应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你不开城门将他们冻死饿死城外,于心何忍啊?人心都是肉长的,此时给他们一口热饭他们一定会铭记于心,足下眼光应放得长远些,不能流于眼前一时小利。粮米可以再收,人心流失难覆!流民入城有任何后果,我来承担!”

  谢随山这番怒号冲破了他多日愤懑之气。

  这孙明义仗着有兵权在手,居然完全不和他父亲提一句便擅自发兵屠杀流民。歧县不过是绥川郡下一个县城,县令何来这么大的主意?完全不将绥川太守放在眼里,这是对谢家的藐视。这等目中无人的嚣张态度非要他尝些苦头才好。流民事毕后他定要让父亲上奏疏弹劾孙明义,将他流放夷州。

  说到底,对付孙明义只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功绩。

  朝廷虽无明令但流民日益见多,天子不日定要下诏让各郡开仓赈灾接纳流民。他绥川若能先人一步,转年之后父亲入京述职必能借此功留任京城。这是对谢家而言非常重要的一步棋,身为嫡长子一定得走好,在父亲面前长脸,免得父亲又说谢家爷们不如女儿。

  头顶上的火把随风摇摆,不时炸开火星子,孙明义静静地看着谢随山年轻气盛咄咄逼人的脸庞。他沾满雪水的胡须干涩花白,裂了几道血口的粗糙嘴唇颤了颤。

  “好。”孙明义吐出这个字干脆利落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对着城墙之下坚守城门数天未眠,疲倦至极的士兵喊道:

  “一切由太守公子做主!收兵,开城门!”

  北方的天寒地冻货真价实,冷得让人发抖,皮肤上也好似结了一层冰霜。

  谢随山见城门缓缓开启,数以万计的流民如鼠蚁蛇虫般疯狂争抢入城,兴奋的呐喊声震得他耳内发痛。

  他赶走了孙明义,站在城池之巅,嘴角那抹胜利的笑容本该轻松,却出乎意料地僵硬没底气。

  那些流民发出野兽般饥饿的低吼,撞开士兵,踩踏同是及锡国的同胞,挤进充满希望的城池。他们会在这里做出些什么事?

  不得不承认,有种出乎意料和拿不定主意的恐慌情绪他在心里慢慢扩散。

  谢随山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是说到哪儿都占理的事。

  父亲自小教育他向善,他正是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在大义之道上坦荡而行,又何需多虑?

  天将放光,看着城外的两万流民已尽数进入城中,谢随山才从城墙上下来。

  他是独自骑马来的,这会儿却看见谢家马车停在这里,略一思索便露出了然的神情。正要上前时被一个小将领叫住,问他这两万流民该如何安置。

  谢随山犹豫了一番,吩咐道:“先将灾民安置到南山清水寺,你拿着我的符传去见主持,让他先给这些灾民施些粥水面汤。对了,人安置好后你再领人去县里粮库,给清水寺送三十车粮食用于安抚灾民。听明白了?”

  小将领了命令退去,谢随山掸了掸衣袖正了正冠缨,踏上马车,果然看到车里坐着一位身着青衫儒雅的中年先生,他恭敬地向先生行礼,问道:“天这么冷方先生怎么过来了?”

  这位方先生姓方名宇文字怀远,号云孟先生,当今清谈大家,人称绥川五贤之一,也是谢随山的老师。三年前谢太行曾亲眼见过云孟先生清谈时舌战群儒的风姿,十分向往,便亲自到绥川极偏之地将他请入了谢家,成为谢府幕僚,之后更是当任嫡子嫡女的老师。

  这次劝放流民入城本应该等谢太行从宴州回来之后商议一番再做决定,可一来天冷已经冻死不少灾民,二来那孙明义枉顾人命大开杀戒,是他为谢家争功的好时机。他看到稍纵即逝的机会,哪里还等得下去,恰好先生也不在谢府出外讲义去了,谢随山便有了主意。跟着先生学习了许多年,有些事也该自己决断,等父亲回来见他立功,肯定会对他刮目相看。

  云孟先生挑开马车布帘,看了一眼外面被官兵们驱赶着往城南去的流民,声音低沉,需仔细听才能听清他在说什么:

  “这流民都是及锡国那儿来的。及锡国民风向来彪悍,不知公子可有安置他们的法子?”

  谢随山懵了一懵,颇有些奇怪地反问:

  “再彪悍也是只是流民而已,不就是为了一口饭吃?歧县开仓济灾不为别的,只要他们记住我们谢家的恩情就好。学生与南山清水寺的主持明慧有些交情,先将流民安置到他那儿。清水寺一向颇有善名,定会妥善安排。学生猜想不必等到开春朝廷必然要下诏拨款,届时各州郡无一幸免都得开仓放粮赈灾纳民。发出去的粮食可以再从绥川其他县调来,而我谢家洞察圣意却是实打实的先人一步,说不定统划赈灾这份美差最后能落在我父亲头上。赈灾款暂且不提,重要的是有功绩可表。这些年高升的机会都让那群带兵打仗的武夫抢去了,咱们谢家一直没能有什么作为。”理了理思路后,谢随山觉得自个儿脑子还是挺够用,被猛然一问的自疑也马上烟消云散。

  “谢家不能一直窝在绥川这个小地方。”谢随山的身子跟随车马颠簸左右轻轻摇摆,大事将成的笑容稳稳当当地洋溢在脸上,“就让我为父亲铺好路吧。”

  歧县城北桃源寺。

  一名美妇提着裙摆正沿阶而上,一步步小心翼翼。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