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菩提_林清玄【完结】(26)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唐朝的光宅慧忠禅师,因为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敬为国师。

  有一天,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屈rǔ,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

  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正是如此,任何一个外在因缘而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如果能止息外在所带来的内心波动,则无明即止,心也就清明了。

  大慧宗杲禅师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将军来拜见他,对他说:“等我回家把习气除尽了,再来随师父出家参禅。”

  大慧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

  过了几天,将军果然又来拜见,他说:“师父,我已经除去习气,要来出家参禅了。”

  大慧禅师说:“缘何起得早,妻与他人眠。”(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让妻子在家里和别人睡觉呢?)

  将军大怒:“何方僧秃子,焉敢乱开言!”

  禅师大笑,说:“你要出家参禅,还早呢!”

  可见要做到真心休寂,衰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迁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的迁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网,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讼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gān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

  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些都是禅师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迁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

  历代禅师中最不修边幅,不在意别人眼目的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有一首诗说: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更与何人说。

  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那是由于我知道明月与碧潭平常的样子,在心的清明也是如此。

  可叹的是,我要用什么语言才说得清楚呢?寒山大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这样清澈动人的叹息了!

  柔 软 心

  我多么希望,我写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柔软心的味道,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如莲花的花瓣,温柔而伸展。

  因为我深信,一个作家的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

  二

  日本曹dòng宗的开宗祖师道元禅师,传说他航海到中国来求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颗柔软心。

  这是令人动容的故事,许多人认为道元禅师到中国求柔软心,并把柔软心带回日本。其实不然,柔软心是道元禅师本具的,甚至是人人本具的,只是,道元若不经过万里波涛,不到中国求禅,他本具的柔软心就得不到开发。

  柔软心不从外得,但有时由外在得到启发。

  三

  学禅的人若无柔软心,禅就只是一种哲学,与存在主义无异。

  柔软心并不是和稀泥一样的泥巴,柔软心是有着包容的见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

  四

  有人问我:“为什么草木无心,也能自然地生长、开花、结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么无忧地过日子?”

  我反问道:“你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假若草木真是无心,人如果达到无心的境界,当然可以无忧地过日子。”

  “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间多了一颗心,刚qiáng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

  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

  五

  追鹿的猎师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海的。

  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见到真实的山水,有如眼中只有名利权位的人,永远见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

  要见山,柔软心要伟岸如山;要见海,柔软心要广大若海。

  因为柔软,所以能包容一切,涵摄一切。

  六

  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乱、大苦、大难时,若未被击倒,自然会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而得到清明,由清明而能柔软。

  在柔软中,人可以和谐、单纯,进而达致意识的统一。

  野狐禅、口头禅,最缺乏的就是柔软心,有柔软心的禅者不会起差别,不会贬抑静土,或密宗,或一切宗派,乃至一切众生。

  七

  有欲念,就有火气;有火气,就有烦恼。

  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从烦恼到菩提的开关,就是柔软心。

  八

  佛陀教我们度化众生,并没有教我们苛求众生。我们要度化众生应在心中对众生没有一丝丝苛求,只有随顺。众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会沦为众生了。

  随顺,就是处在充满仇恨的人当中,也不怀丝毫恨意。

  随顺,就是随着充满黑暗的世界转动,自已还是一盏灯。

  随顺,就是看任何一个众生受苦,就有如自己受苦一般。

  随顺,是柔软心的实践,也是柔软心点燃的香。

  清凉菩提序

  一

  有一天,佛陀走到菩提树下,对自己说:“如果我不能得证,就不起此座!”

  然后,他坐在菩提树下,接受了魔王及内心的严格试炼,经典上说,他进入禅定三昧,经过七天七夜的时间才从三昧中张开眼睛,他已彻底地觉证到生命的实相。

  张开眼睛那一刹那,佛陀正好看见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他感慨地说:“奇哉!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悟道时的佛陀,内心明澈剔透有如月光下的大地,那样温柔而明亮,但是他心里想:“我所悟到的实相,是其它众生不能体悟的,我也无法把我证得的经验传授给别人!”他迟疑了一下,仍然决定努力把自己的经验传达给众生,因为在他的体证里:“佛陀正是每一个众生,众生都是佛陀!”

  我爱读佛陀的传记,时常思及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情景,每次想到他张开眼睛看见星星的那一刹那,心里就充满感动,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内心也有一颗明亮的星星。

  尤其是在深夜的街头,与拥挤的人群擦肩而过,然后站在红砖道上,安全岛上有在车阵飞驰中依然安静的菩提树。抬起头来,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睛,我就想:这天上的星星有一颗是照耀过佛的眼睛吧!现在那颗星星还照耀着我,照耀着这个世界,这满天的星星里,到处都是佛陀充满慈爱与悲悯的目光吧!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6/2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