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菩提_林清玄【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直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的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永远活着

  到银行去办事,听到一位年约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和银行行员的对话。

  银行行员:"老太太,你一次领这么多钱呀?外面歹徒很多,可要小心一点。"

  老太太:"我要领去买股票。"

  "买股票?老太太,你都买什么股票?"

  "我什么股票都买呀!最近涨得历害,听说还会再涨,我这些钱要拿来买水泥股。"

  "……"

  老太太领完了钱,步履蹒跚地走出银行。

  这一段简短的对话,使我怔了很久,老太太看起来虽然是七十岁的人了,身体还满健康的样子,而且她衣着朴素,看起来是省吃俭用的人,她为什么要在有限的余年去买股票,何况赚那么多钱要做什么呢?她所累积的财富,自己还有机会享用吗?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在这个社会,放眼望去,大家都拼命地在累积人间的财富,即使是已经家财亿万的富人或年华垂暮的老人都不例外,其实,财富对他们来说已变成没有意义的东西,一个生产已经温饱的老人,他可能有七八幢房子,有价值数亿的财富,可是他已经不久于人世,这仅存的时光难道还继续追逐财富,不能有更好的利用吗?

  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人会相信自己是"不久于人世"的,我们看到大部分的人的生活都表现得好像要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们的累积也永不满足。有一些有钱人,到临死什么都记不住,偏偏记挂他累积的财富;反过来说,他的子孙可能对他的死活也不记挂,只记挂 在他名下的土地、房屋、股票、珠宝要如何瓜分。因此,一个富人的死往往造成了子孙的悲剧,就是因为人人只记着财富啊!

  一个累积过度财富的人,往往也会自陷于不义,有财富的人谈恋爱,总觉得别人是在爱他的金钱,不是爱他;有财富的人jiāo朋友,总觉得别人是贪图财富的酒肉朋友;有财富的人 很难真心对待别人,因为他惯于用钱来处理问题……其实,有太多财富反而使人不能做完整的人,因为他的心变成huáng金打造、钻石琢磨,不能享受人间无私的情义心与豪迈的英雄胆。

  有时候,追求财富的问题不在财富,而在"追求",从人类有历史以来,人都在尝试追求一些不朽的事物,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某种不朽的东西,不朽的渴望,在资本社会里,人把财富也当成不朽的追求了,我们看那些拼命追求财富的人,正是感觉他在追求不朽,否则怎么能那样狂热呢?

  人不能永远活着,这真是一个悲剧的真理,纵使在宗教里一直讲永生不灭,也不能使我们永远活着。

  "死亡不是我会遇到的事。"----这是最大的妄念,因为无人不死。

  "人生的悲剧不是我会遭遇的。"----这是最惊险的想法,因为人人都有悲剧。

  我们在人间里累积一些东西,追求一些价值,是为了什么呢?那催迫我们去追求财富最内部的动力是什么呢?如果能找出那个动力,说不定在财富里也有菩提呢!

  以自己为灯

  一

  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有一天问师父慧思"一心具万行"之意。

  慧思说:"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者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吾即身证,不劳致疑。"

  这是说明了"实践"的重要,如果没有透过实践,有很多问题光靠思索是不能解答的,所以,禅里常讲"无心",禅不是思想,但它创造出无限的思想与文化,这种无限的创造,正是来自"无心",来自"一念顿发"。

  盛期的禅,在中国(甚至邻近的日本)论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建筑、庭园都受到禅的影响,有辉煌光华的风格,但这不是文化里有禅,而是禅创造了文化。

  二

  十一世纪,大慧宗杲禅师当众烧掉了禅宗重要的经典《碧岩录》,就是对禅的一种新的反思。

  禅师烧《碧岩录》时,是要烧掉形式的禅,希望大家重新重视实践的重要。光有形式的禅,是死气沉沉的,唯有通过实践,禅才是生气勃勃的。

  三

  形式之弊,从现代人对公案的态度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抱着对公案的兴趣,甚至把公案背得烂熟,但是知道许多公案的人,却懒得静下心来,坐一炷香。

  许多人也批评公案,认为宋朝以后禅风不振,是由于公案堕落于形式之弊。事实上,公案如何会堕落呢?人才会堕落呀!公案是来开发人的悟、人的禅心,公案流于形式并不是失去开发的功能,而是人的悟、人的禅心在时空中堕落了。

  我们要珍视公案,也要活用公案,要在形式里,开出人的悟、人的禅心。

  四

  不实践的佛教,就像研究药方不吃药,不能对治自己的病,对病人而言,吃药比研究药方重要得多。

  不实践的佛教,就像未经开采的金矿,纵使研究出它的含金量,矿山仍与泥土无异。对金矿而言,只有开采、提炼,才会找到huáng金。

  不实践的佛教,犹如未经点燃的灯,虽有灯相,却无灯的功能。未经点燃的灯与无灯无异,对一盏灯而言,只有在光明能照亮世界时才有意义。

  不实践的佛教,犹如未经阅读的书,未曾开放的花朵,未曾走过的路,没有航行的船……不能展现真实的意义。

  五

  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huáng花无非般若"。

  这不是说翠竹huáng花都有佛性,而是说我们要打破十方三世的一切差别秘隔阂,不迷执于有情或无情,才能见到佛性。

  天台六祖湛然大师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

  但这是说翠竹huáng花、草木瓦石都在法身之内,而不是说翠竹huáng花、草木瓦石可以成佛。

  因为佛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智慧性。

  六

  很多信佛的人喜欢讲视野与感应,不信佛的人更爱讲。

  其实,平安就是感应,知错就是感应,每一餐都有得吃,吃了都能消化;每一天能感恩地睡去,在阳光中醒来,都是感应。

  比以前慈悲就是神通,比以前智慧就是神通。今天比昨天更能律已,今天比昨天更宽于待人,都是神通。

  看到院子里的桔梗花开了,闻到深夜从远方飘来的桂花香,听见山上幽远的钟声,无一不是感应。

  白云飘过了青天仍在,闪电过后就有雷声,一下雨的huáng昏就会有雾,到处都有神通。

  七

  般若智慧是最大的感应,最大的神通。

  般若智慧是平凡而深远的,它应该超越一切神秘或迷信的色彩。而一般的神通都有神秘因素,一般的感应则有迷信气息。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2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