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人生_周国平【完结】(56)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国平

  毫无疑问,要改变这种情况,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根本改善治安状况,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单靠谴责国人的道德水平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过,既然这里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为了削弱和制止这种恶性循环,善良的人们也不应消极等待,而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我不主张他们丧失对恶势力的警惕,营造一种自欺欺人的安全感,事实上这也办不到。我主张善良的人们记住两点:第一,世上的确有恶人和骗子,我们要小心不上了他们的圈套;第二,世上大多数人仍是和我们自己一样的善良的人,我们不能把大多数人都看做恶人和骗子。提醒后面这一点是必要的,因为治安状况的不良使我们常常忽略或忘却了这一点。记住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因为这将使我们对于社会树立基本的信心,在警惕恶人的同时也注意发现好人,在好人和好人之间表现出更多的善良,由此逐步打破那种普遍的冷漠,重建一种互相关心和帮助的社会氛围。

  朋友

  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突然想到这个题目。又是周末了,谁会给我打电话呢?我已经发现,平时的电话总是十分繁忙,周末的电话却比较稀少了。平时来电话的多为编辑、记者之类,为了约稿或采访,属于公事,周末来电话的大抵是朋友,想聊聊天或聚一聚,属于私jiāo。那么,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吗?

  朋友实在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词。一般人所说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彼此间是求得上的。关于这类朋友,前贤常予苛评。克雷洛夫说:“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亚里士多德说得更gān脆:“啊,我的朋友,世上并不存在朋友。”我不愿意把人心想象得这么坏,事实上也没有这么坏。我相信只要我的请求是对方力所能及的,我的大多数熟人一定会酌情相助。只是我这个人比较知趣,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愿求人,而真正万不得已的情形是很少的。为了图清静,我也不喜欢把jīng力耗费在礼尚往来的应酬上。所以,我和一般人的jiāo往常常难以达到所需要的熟悉程度,够不上在这个意义上称作朋友。

  与泛泛之jiāo式的友谊相反,另一些人给朋友订的标准极高,如同蒙田所描述的,必须是两个人的心灵完全相融,融合得天衣无缝,犹如两个躯体共有一颗灵魂,因而彼此对于对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间的友谊是不容第三者分享的。据蒙田自己说,他和拉博埃西的友谊便是如此。我不怀疑天地间有这样可歌可泣的友谊,不过,就像可歌可泣的爱情一样,第一,它有赖于罕见的机遇,第二,它多半发生在青年时期。蒙田与拉博埃西就是在青年时期相识的,而且仅仅五年,后者便去世了。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终身。当然,并非绝无可能,那便是鲁迅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了。不过,依我之见,既然忠贞不二的爱情也只能侥幸得之,忠贞不二的友谊之难觅就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缺憾了。总之,至少现在我并不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密友。

  现在该说到我对朋友的理解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jiāo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恋人,程度当在两者之间。在这世界上有若gān个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有时候,这样的朋友会像滚雪球一样聚合,形成一个所谓圈子。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我也有过一个格调似乎很高的圈子,当时颇陶醉于一次次高朋满座的欢谈,并且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未曾料到,由于生活中的变故,这个圈子对于我已不复存在。鲍斯威尔笔下的约翰生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如不结jiāo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我以前读到这话很不以为然,现在才悟出了其中的辛酸。不过,jiāo朋友贵在自然,用不着刻意追求。在寂寞的周末,我心怀感激地想起不多的几位依然互相惦记着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于是平静地享受了我的寂寞。

  孤独

  1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2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3

  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4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5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jiāo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6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7

  那些不幸的天才,例如尼采和凡高,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jīng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人间温暖,活着时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8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jiāo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9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qiáng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jīng神上的超群卓绝。

  10

  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jiāo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jiāo流发生障碍。

  11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6/6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