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_星月【完结】(70)

2019-03-10  作者|标签:星月

  有一次,他到一个藏书很多的李姓人家去借书,他从一只废书箱里偶然发现了一部残破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他从李家把这部书借来,带回家反复阅读,越读越有味。当时他虽然年纪还小,对这部书的思想内容还不能完全领会,可是却被韩愈文章的那种不平凡的风格深深地吸引了。他感觉韩愈所写的散文不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而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有很qiáng的说服力。从此以后,欧阳修就把韩愈的文章当作他心目中的典范,立志要做一个像韩愈那样的文学家。同时,他越来越觉得当时流行的那种只讲究辞句华丽而内容空dòng的所谓时文是一种毫无意义、不值得去学的文章。

  欧阳修在写作方面以勤学苦练见称于世。他说:“为文有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他还善于利用零星空闲时间进行构思。他曾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原来“画荻教子”和“三上”之说都是出自欧阳修的典故呀。欧阳修多爱读书呀,有时甚至会把借来的书从头到尾抄下来!我们现在读书可方便多了,有书店、有图书馆、还有电子书,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们可不能白白làng费资源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小时侯发生的事情,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与他相比,你可以把哪些事情做得更好?

  199陶行知立雪拜师的求知少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毕生从事教学活动,重视乡村教育,倡导并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陶家祖上曾是殷实富足的大户人家,但后来家境逐渐衰败,等到陶行知出生时,父亲手中仅存了一亩一分田,除种地外,还要去砍柴卖钱,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他的父母也意识到儿子才华出众,但苦于家境艰难,无力供他上学。邻村有一位名叫方庶咸的私塾先生慧眼识珠,认定陶行知日后必成大器。见陶家境况太差,老先生决定免费收陶行知为学生。陶行知由此开始在方老先生处接受启蒙教育,那年,他刚刚6岁。

  9岁时,父亲在万安镇谋得一份差事,家境略为转好,陶行知随父亲在万安镇上读了两年书。后来,父亲失了业,陶行知也随着失了学,跟父亲一起回到农村的家中。陶行知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再想读书已经不可能了,11岁的他成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和父母一起,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陶行知本是个读书的好胚子,如今失学务农,乡亲们都深为惋惜,父母更是愁肠百结,不忍心就这样耽误了孩子。经过多次努力,父母终于为陶行知安排了一个两全之计——边做工边到县城一位姓程的先生处求学。

  从陶家到县城程家,大约有十多里路。陶行知每天一大早挑柴赶到城里,卖完柴后,再去程家上学。待学习结束,他还要赶到南山,砍够一担,方能回家。

  大人们被陶行知苦学成才的决心和毅力感动。

  当时歙县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王老先生了解到陶行知事迹以后,认定他日后必成栋梁之才,免费收他为门生。陶行知家离王老先生教书的地方有15里路,他每天仍然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边gān活,一边学习。

  有一天,天下着大雪,路滑难行。当陶行知赶到王老先生教书的地方时,王老先生正在上课。陶行知不敢打扰先生,便肃立教室门外,默默听讲。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身上飘满雪花,如同一尊雪人。王老先生下课后,才发现浑身是雪的陶行知,他大吃一惊,连忙把陶行知唤进屋内。

  王老先生十分感慨地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陶行知的求知欲如同久旱遇甘霖的田野,又如常年挨饿的孩子。他似乎就是为学习而生的,他的人生就是学习然后帮助别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困难往往伴随着成长,这是许多名人的共同经历,然而他们又都是幸运和快乐的。因为他们都怀揣一个梦想并在为梦想不懈地努力着。

  200梅兰芳高跷上练功的艺术大师

  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公元1894年生于江苏泰州。他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

  梅兰芳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也离他而去。童年时代的生活是清苦而贫寒的,他几乎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

  第35章 中外名人故事(6)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耳濡目染,对京剧这门艺术也很喜欢。但他的资质却不太好,相貌平平,小圆脸,眼神还有些木讷和呆板,见了人之后嘴也不乖巧,甚至还有几分笨拙。为了使京剧世家的香火延续下去,不至于在他的手里断送掉,在他8岁那年,家里请来了一位很有名气的朱素云做他的启蒙老师,给他“说戏”。第一出开蒙戏为《二进宫》,其中有四句老腔,朱先生反复教他,他还是不能上口。朱先生见他如此笨拙,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料,便拂袖而去,不再教他了。临走时,朱先生冷冷地对小梅兰芳说道: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有办法。”

  梅兰芳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这句话像一根钢针似的刺痛了他。他心里想,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矮半截。爷爷常说的“事在人为”这句话,这时在耳边响起。小梅兰芳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戏,让所有人对自己刮目相看。

  自此以后,小梅兰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开始收敛起他的野性,决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中的理想之花。

  不久,家人又把小梅兰芳送到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在学堂里学戏是一件苦差事,小梅兰芳每天清晨五点就得起chuáng,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练习走台步、跑圆场和吊嗓子。他上午练功,下午学唱腔,晚上念戏本子。吴先生对小梅兰芳要求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小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标准,努力完成练功任务。

  小梅兰芳不仅严格按照先生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自加砝码,bī迫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当时练功有一种方法。先生在桌上摆一摞铜钱,规定练功20到30遍,每练一遍就将一枚铜钱放到漆盘里,直到铜钱放完,练功才算结束。有时候先生放的铜钱练完了,小梅兰芳就从自己的衣袋里再取出一些铜钱,继续进行练习。每次练功,小梅兰芳都要比别人练的时间长,次数多,直到将先生规定的动作烂熟于心。

  还有一种功法——踩着高跷站在砖头上,站完一炷香的功夫。高跷是用两根半米多长的木棒做成的,与砖头接触的部位仅有铜钱大小,要想在砖头上站稳,全身要有相当好的协调能力,否则人就得从板凳上摔下来。起初,小梅兰芳站上去总是东摇西晃,腰肢酸软,两只脚也异常疼痛,站不久,就从上面摔了下来。摔下来之后,小梅兰芳也顾不得疼痛,再次站了上去。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来回,小梅兰芳又累又痛,而且是汗流满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为了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有时小梅兰芳宁肯将嘴唇咬破,也一声不吭地站到底,直到烧完一炷香为止。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0/1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