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_星月【完结】(52)

2019-03-10  作者|标签:星月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行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为民。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成语“一丘之貉”,原意是一个山上的貉。貉是一种珍贵的毛皮shòu。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彼此都是坏家伙;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时别人会怎么评价呢?千万别让人用“一丘之貉”来形容我们。

  135百闻不如一见赵充国如何作战

  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掠地,烧杀抢劫。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询问谁愿意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jiāo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去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huáng河,遇上羌人小股军队,一阵厮杀,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军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顿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然后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赵充国传》,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看到一次,说明多闻不如亲见可靠。“闻”是听的意思。这个成语也写作“耳闻不如目见”或“耳闻不如目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道听途说终究不可靠。

  136不屈不挠王凤为何诬陷王商

  西汉时期的一年秋天,国都长安城忽然一阵骚乱,传说大水要冲进城了。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没有调查研究,就信以为真,劝皇上快躲进船里去。大臣们多数附和王凤的意见,唯有宰相乐昌侯王商,是个诚实耿直、庄重正派的人。他认为不可能有大水突然进城,如果皇上带头逃跑,百姓一定会更加惊慌。他坚决反对王凤的意见。

  后来派人查明,长安根本没发什么大水。皇帝称赞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王凤自恨失言,同时又对王商怀恨在心。

  又有一次,王凤的亲戚杨肜在做太守时,玩忽职守,犯下罪行。王商要惩办他,王凤跑来说情,王商没听,坚决罢了杨肜的官。因此,王凤更加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采用yīn险手段诬陷王商,汉武帝最后听信谗言,罢免了王商的官职。

  这个故事出自《汉书·叙传下》,书中的原话是:“乐昌笃实,不挠不诎。”“不屈不挠”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桡”,通“挠”;“诎”也当“屈服”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小朋友,你是愿意成为王凤那样的人还是成为王商那样的人?为什么?

  137夜郎自大夜郎国究竟有多大

  在汉代的时候,我国西南方有些小国,其中一个是“滇国”,一个是“夜郎国”。有一次汉朝朝廷派了一个使臣到那里去。使臣先到达滇国,滇国的国王问他:“汉朝有多大的地盘呀,它与我相比谁大一些啊?”使臣听了他的话,心中感到奇怪:这样一个还不如大州郡大的小国,怎么还与汉朝相比呢?

  接着使臣又来到夜郎国。夜郎国的国王自以为可以和汉朝相比,便问使臣:“汉朝与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国家大呀?”其实,他的国家同滇国一样,也是只有州郡那么大的一个小国。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西南夷传》。书中说:“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国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汉广大。”现在人们多用“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比喻妄自尊大。可笑吧!两个小国的国王坐井观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大,还以为就数自己最大呢!我们可千万别犯这种夜郎自大的错误。

  138弹冠相庆官员王吉为什么要赶走妻子

  汉朝时候,有个名叫王吉的人,自幼勤奋好学,品行端正。他家住长安,经常读书到深夜,妻子对他十分体贴。他家的东侧邻居院里,有棵高大的枣树,结满枣子的枣枝,越墙垂落在他家院内。王吉的妻子就从枝上摘下一些枣子,送给丈夫吃。

  几天之后,王吉发现妻子摘了邻居家的枣子,十分气愤,便把她赶走了。邻居们听了这件事,就都来劝说王吉。王吉的这一举动,受到人们的赞赏。邻里们为此还编了一首童谣,互相传诵:“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增妇复还。”王阳是王吉的字。

  王吉后来在朝廷当了官,开始是当云阳令、昌邑中尉,后来当谏议大夫。

  王吉有位朋友,叫贡禹,他和王吉志趣相同,秉性也相似,当时人们便说他们二人是:“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意思是说。王吉当了官,贡禹就可以准备上任了。

  “弹冠相庆”出自《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弹冠相庆”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弹冠”是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当官的意思;“弹冠相庆”比喻因为好朋友当了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为贬义。王吉既然那么讲朋友jiāo情,对妻子是不是可以宽容一点呢?只因几颗枣就赶走了妻子,你觉得他做得对吗?

  139凿壁偷光匡衡怎样读书

  汉朝时期,有个叫匡衡的人,非常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间无法照明读书。

  匡衡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dòng,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亮光,读起书来也挺方便,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着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gān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

  “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gān活呀?”

  匡衡也不隐瞒,就说:

  “我给你gān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

  听说只借书看而不要工钱,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从此,匡衡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记载在晋朝人葛洪撰写的《西京杂记》里。“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人们用它形容人刻苦好学。你不读书,知识是不会自己钻到你肚子里去的。我们现在学习条件好了,有的是书读,可有些同学白白放弃学习机会,这样怎么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呢?

  140乐此不疲刘秀如何治国

  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九岁的时候死了父母,成了孤儿。他是被叔父家养大的。刘秀小时候办事很勤快,特别喜欢种地的事情,他的哥哥伯升因此常常嘲笑他。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52/1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