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90)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三国时,魏继后汉,建都洛阳,一切文化都承后汉,所以说魏代的佛教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续。魏明帝曾大建浮屠,而且也有陈思王曹植喜读佛经的记载。

  而另一方面,自东汉末年起,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间的争斗,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的向内地迁徙。到了三国末年和西晋初年,胡族内迁形成高cháo。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胡”是古代汉人对汉民族以外,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因为羯是匈奴的一支,氐是羌的一支,实质上也可以说只有三胡。

  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一方面,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另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大多信仰佛教,在与汉族jiāo融时,佛教渐渐被汉人所接受,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特别是西晋末年和东晋时的五胡十六国的建立,虽然造成了中原动dàng,但却推动了佛教的广泛传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大批王公贵族出家事佛,成为了一种时尚,使住持正法的僧人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推动了佛教的发展,扩大了佛法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慢慢扩展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

  这一时期,在西域境内开凿了众多规模宏大的石窟,兴建了雄伟壮观的佛寺,并广纳四方贤才,讲经说法,使佛寺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现存高昌等地的石窟群及佛寺遗址可知,它们大多或依山傍水,拥有十分优美的自然环境,或耸立在城市中心,近距上宫官府和繁华街市,出入凡尘世间,不即不离,自然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

  西域佛教的兴盛,沿着丝绸之路,随着西行求法与东来弘法的高僧的宏扬,随着胡人的内迁,随着胡人对中原的统治,开始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较为qiáng盛的时期。

  以前的中国人成神的修炼方法是修道,而道家qiáng调的是独修和清修,不能大面积普及。佛教则不同,它qiáng调普度众生。佛教在华夏大地的传扬,逐渐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是佛,什么是修炼,也奠定了人们理解佛法的基础。

  此外,两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皇帝的信佛、修佛,对佛教的兴起和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晋的兴亡

  (公元265年-316年)

  在讲三国历史时,提到了一篇诸葛亮写就,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预言了蜀汉的灭亡,在第二课中则准确预言了西晋的兴亡。第二课的四句是这样写的: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我们结合历史史实来看一看预言的前瞻性。

  *西晋建立─“火上有火”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而且由于最后三个皇帝年幼,出现了以曹慡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派的争斗。

  司马懿,是今天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智谋过人,屡有军功。曹操时开始受到起用,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魏明帝时,司马懿作为主将指挥对蜀作战,阻止了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此外,他还率兵平定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成为魏国的重臣。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慡受遗诏共同辅政。曹慡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于是,司马懿表面称病,不gān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慡。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慡陪同曹芳去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陵的机会,发动政变,bī迫曹慡屈服,并处死曹慡及其党羽,夺取了朝中大权。自此,司马氏家族成员独掌朝纲。251年,司马懿病死,儿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他的弟弟司马昭当政。这期间,司马氏陆续镇压了淮南的王凌(250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士人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率数百名仆从向司马昭進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并自封为晋王,立司马炎为太子。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腐败,朝政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進攻蜀国。两路军与蜀将姜维在陇上沓中(甘肃临潭县南)和汉中展开战斗,一路军则通过七百里无人区,進bī成都。后主刘禅在前方战事尚在進行时,就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为与后来的晋区别,史称西晋。

  “火上有火”是“炎”字,指司马炎篡魏建晋,这就是晋武帝。

  西晋统一天下─“光烛中土,称名不正”

  司马炎夺取政权后,一方面制定新制,一方面在益州筹建水师,打造船只,准备攻打吴国。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顺长江而下攻打建业,次年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西晋于公元280年正式统一了天下,可谓“光烛中土”,中国再次出现了一统的局面。 因为司马炎的晋朝实质上是篡夺曹魏而建立的,因此“称名不正”。

  *西晋初期的发展和“八王之乱”

  武帝在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之后,分封了十余个有功的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调整。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

  经济上主要采取两项重大措施,即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户调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jiāo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

  其二,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与曹魏实行的屯田制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qiáng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说:“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0/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