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86)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曹操之后,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jiāo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jiāo换也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jiāo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此外,在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魏的灭亡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慡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慡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公元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

  公元249 年,司马懿乘曹慡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bī迫曹慡屈服,并处死曹慡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0)、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

  公元263年,司马氏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东吴的兴亡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主要采取联蜀抗曹的策略。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和促進社会发展。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qiáng了在淮南对吴国的進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進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对外jiāo往

  在经济方面,孙权着重开发江南,并实行屯田制度。

  与中原地区频繁战乱不同的是,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因此,一些北方人开始渡江南迁,不仅给江南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進的生产技术。此外当时在东吴境内散居着许多山越人,在东吴政权“qiáng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下,绝大多数山越人被迫离开山区,迁到平原与汉人杂居。

  为了促進生产,孙权下令推行屯田制度。它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来管理民屯生产。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此外,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末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

  江南地区的经济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当时有些地区的水稻每年能收两季。永兴(浙江肖山)的水稻每亩收米三斛左右,较前有显著提高。

  手工业方面,冶铸业以武昌为最发达,225年,孙权曾在这里采铜铁,打造大批兵器。在海盐(浙江海盐)、沙中(江苏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吴宫廷内的丝织作坊拥有上千的生产者,这都说明江南的丝织业已有了初步发展,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

  由于河海jiāo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吴在建安郡侯官(福建福州市)设典船校尉,qiáng迫刑徒造船。长江中的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能容纳士兵三千人。可见当时的造船水平相当高。

  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使东吴与外界jiāo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等。

  这时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jiāo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皓不修仁德而致灭国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这些豪qiáng成为东吴的半割据势力。

  252年,孙权死后,吴国日趋衰弱。而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不敬佛法。朝政渐趋腐败。

  而此时的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qiáng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

  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结语

  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落幕。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又一出新戏上演了。

  文化

  在三国这幕夺目的大戏下,也酝酿出了富有特色的三国文化。

  *文学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它主要指以曹氏父子为领袖的建安文人团体,包括曹操、曹丕、曹睿和曹植,以及著名的诗人“建安七子”:王粲、陈琳、徐gān、刘桢、应玚、孔融、阮瑀。他们大都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之所以兴起,一是由于汉末战乱,百姓疾苦,诗人自身也饱受战乱之苦,只有借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实况和个人遭遇。《文心雕龙?时序》论述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二是身为统治者曹操的提倡。曹操虽执掌大权,但文才过人,并且爱惜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团体及“邺下文风”。

  三是建安时代的士人思想相对自由,文学观念有所改变。在著名的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中明确的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指出文学具有不朽的价值。曹丕还同时从理论上探讨各种文体的要求和特点,作品的风格与作者气质才性的关系等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文学理论,而且建安文人对当代作家作品也经常提出评论。《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评论,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等,都是讨论文学的著名书信,足以证明这段时期文学批评的风气十分兴盛。建安文学的发展,和这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6/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