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09)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此后,李世民再次于620年7月出师讨伐洛阳郑帝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李世民率大军将洛阳外围的郑军据点逐一击破,形成了对洛阳的合围之势。洛阳成为一座孤城。

  正在这紧要关头,河北窦建德率十万军队,援救王世充。李世民沉着应战,让李元吉统兵照样围困洛阳,自己率三千jīng骑飞驰武牢,血战窦建德军团。李世民率领几名大将首先冲入敌阵,奋勇撕杀,直杀得窦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窦建德负伤被擒,全军覆没。李世民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武牢之战”的胜利。

  王世充听说窦建德战败,便身穿素服出城降唐。李世民取下了洛阳。

  此时,天下大部分疆土已经尽入唐室手中,只剩下了一支势力较为qiáng大的军队: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李世民于622年12月率军将其击溃。刘黑闼逃往外突厥。

  至此,唐朝的统一大业基本完成,这其中李世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唐朝的江山尽皆得自于他。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表示皇帝已不敢擅专,唯有由天来策封,以示尊荣。

  唐高祖李渊贤明治国

  尽管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基本上可以说他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在隋朝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李渊進行了适当的调整。他于625年废尚书省六司侍郎,增吏部郎中秩正四品,掌选事,还大赦天下,颁行新律令,减轻刑罚,减轻百姓负担。

  但是,由于李渊听信了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的谗言,差点将李世民斩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继统万机。不久,又下诏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李渊被尊为太上皇,八年后去世,终年七十岁。死后谥曰大武皇帝,庙号高祖。

  而在其身后继承大统的太宗李世民则在中华历史上书写了最为璀璨的篇章。

  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和异相

  李世民,是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出生时,有二龙在房门外嬉戏,三日才离开。高祖到岐州上任时,李世民只有四岁。有个善于相面的书生拜见高祖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等到看见李世民,他又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便采“济世安民” 之义为其命名。

  李世民自幼就十分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当时的人莫能测也。

  李世民助父完成统一大业

  隋朝末年,政治昏暗,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劝身为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道:“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在其劝说下,李渊在太原兴兵反隋。

  自此李世民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攻掠必克,所向披靡。终于在公元618年助其父李渊登基,创国为唐。人类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为了進一步完成大业,李世民亲自率兵讨伐各地割据势力。唐朝的军队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先败薛仁皋于浅水源,再平刘武周定西北边域,又挫窦建德和降王世充于虎牢。接着,率兵讨伐刘黑闼,打赢了最后一战,在七年内统一了全国。唐军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头顶香盆夹道跪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他以骁勇超人的武艺和出奇制胜的策略替李渊稳定了天下,成为神州大地的真正主人。

  李世民顺天意承继大统

  统一天下后,由于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引起了太子李建成与皇弟李元吉的妒嫉。再加上李渊的后宫嫔妃因索要金银珠宝不遂而产生的愤恨,李世民屡遭谣言诽谤,李渊也渐渐对他起了猜疑。不久,李世民被削去兵权,调离京城,随后又被东派西遣转战不止,而且还被亲兄弟骗饮毒酒,几致命丧huáng泉。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jian险小人,天下有目共睹之,人人得而诛之。

  公元626年六月,建成和元吉密谋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后,在妻兄长孙无忌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发生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不正是顺天意而行吗! 葬礼之日,李世民在众人面前“哭之甚哀”。后世有些史学家把 “玄武门之变” 称之为 “兄弟相残,篡权夺位”,实在是有悖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所有政事都由其决断。李世民于是下令禁止宫廷内豢养鹰犬,并停止了诸方所進的珍异,普天下老百姓十分高兴。此外,李世民还下令百官上书陈述理国的要务,并通告“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同年八月,李渊在众大臣的直谏下,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在众望所归下登基,史称“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继他青年时代无数沙场大战后,于二十八岁开始了他的治国生涯。

  唐太宗的德政和治术

  唐太宗即位后,常常对隋亡于bào政引为鉴戒,他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与以往大多数皇帝不同的是,太宗深信“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所以唐太宗主张君臣共理天下。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而大臣们多能直言极谏,面折廷诤,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就出现在此时。

  此外,唐太宗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广施仁德之政,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简而言之,唐太宗的统治方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为君之道,要先存百姓;2.实行宽简法律,qiáng调修德;3.去奢省费,割情屈己;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恢复经济;5.容人纳谏,时刻自省;6、选用廉吏。 以下我们分别举例述之。

  为君先存百姓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他认为皇帝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在于自身。皇帝欲望多花费就高,开支多人民的赋税就重,民众因此就会十分愁苦,国家就危险,皇帝也就当不成了。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附近闹蝗虫。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虫,就拈起几只,祷告说:“人民靠谷物活命,你却吃掉了庄稼,如今我宁愿让你吃我的肺肠。”说完就想把蝗虫吞下去,身边的人劝他说:“这种坏东西吃下去会生病的!”他说:“我愿意代人民受灾,还怕什么疾病呢?”结果还是把它们吞下肚去。据说这一年虽有蝗虫,却没有成灾。

  贞观二年,关内地区发生旱灾与饥荒,有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不仅下令开仓济民,而且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说:“如果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愿。”不久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兴。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9/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