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04)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公元581年正月,周静帝写好禅位诏书,送到杨坚的王府。四十岁的杨坚正式登基做了皇帝。

  因为杨坚是继承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進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不太吉利,就把“走”去掉,成了“隋”。年号定为“开皇”,都城仍为长安。

  隋文帝了愿大举兴佛

  杨坚登基做了皇帝后,说自己的前生是比丘僧(和尚),再往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某弟子,再往前是某金刚。还说:佛法由我兴。文帝杨坚因此发大愿,度僧弘法。他头两次在各州兴建的舍利佛塔就有83座之多。在隋朝短短的38年间,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座,重修无计;出家僧尼达50余万。

  由于隋文帝的大力提倡,不仅民间信佛者日众,而且朝中的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简直成了地上佛国。

  隋文帝被称做大行菩萨国王,皇后独孤氏受戒后也被称为妙善菩萨。满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号。皇宫里天天雾烟缭绕设坛讲经,佛乐高鸣永夜不绝,简直跟寺庙没什么分别。帝王后妃出巡,常跟从僧尼,随时可开道场讲经拜佛。

  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开建的dòng窟多达94个,几乎是莫高窟开凿二百多年来总数的一倍。dòng窟的佛像一下子变得高大恢宏,并且再也不是冷冷清清的,一下子出现了众多五彩缤纷的菩萨、金刚,仿佛是突然间众神粲然云集于华夏大地。

  隋文帝勤勉治国

  虔诚信佛的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能励jīng图治,十分勤勉,诸事亲躬,提倡节俭。

  为了加qiáng对地方的控制,杨坚在称帝之后,让自己的儿子到各地驻守,同时掌管当地及周围的军事。同时,为了治理好国家,杨坚罢黜那些没有才gān的大臣,其中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真才实gān的人提拔上来。

  随后,杨坚又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

  一、在政治体制方面,隋朝在中央机构中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比较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责与秦汉时代的丞相相同。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she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五省以外,有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十一寺,左右卫等十二府。又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宫,作为荣誉名号,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

  在地方,隋文帝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撤了一批冗官,节约了政府开支,加qiáng了行政效率。

  二、在选拔官员方面,隋文帝首创了科举制。

  隋以前,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度。西魏北周时期,九品中正制度逐渐动摇。文帝登基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598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gān济二科举人。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三、在兵制和刑律方面,隋文帝也進行了改革。

  从北周建立府兵制度后,出现了兵民合一、兵农合一的趋势。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由此兵籍与民户同隶州县,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府兵制度進一步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针对北周刑律苛酷的情况,隋文帝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在北魏、北齐刑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废除了诸如枭首、车裂、孥戮、宫刑等许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死刑又分绞、斩二等;流刑分流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杖刑分杖六十至杖一百五等;笞刑分笞十至笞五十五等。《开皇律》中特别订出所谓“十恶”之条,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凡触犯者皆从严惩治,不加赦免。贵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涉及“十恶”,可减一等治罪或用铜赎罪。

  四、农业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顷,少者一顷。官署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齐相同。即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限制,这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租庸调规定:丁要负担赋役,老就免去赋役。缴纳租调,一般以chuáng(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chuáng,纳租粟三石;调视桑田和麻田而纳物不同,桑田纳绢一匹和绵三两,麻田则纳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单丁和奴婢则纳一半租调。力役方面,隋初沿袭旧法,每年服役一个月, 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为五十岁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调绢也减为二丈。

  五、在赋税方面,隋文帝降低了农民应缴的税额,而且奴婢缴半赋。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较多,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利于促進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在户籍管理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政策。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

  另外,隋文帝还采纳了高颎所建议的“输籍定样”的办法,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有利于把庄园内的属民吸引过来,使国家户口大为增加。这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七、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钱币长期紊乱,大小轻重不一,影响了商品jiāo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在统一钱币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4/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