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现场_李辉【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李辉

  商人们来了。

  浩淼大海上商船来往穿梭。一船船运走中国的瓷器、茶叶,一船船运来西方的香料、珠宝。

  传教士们来了。

  著名的利玛窦走进了中国,他也是意大利人,他成了最早在中国获得永久性居住权的传教士之一。这位耶稣会的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第一个穿起了中国士大夫的服装。他有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能绘制地图。他很乖巧,或者说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国人的观念,他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中国被标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汤若望也走进了中国。这位德国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北京城观象台的一间房子里,观察天象,研习历法。他颇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青睐,汤若望向顺治皇帝进呈自己制作的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这些西洋玩艺儿,令宫中人耳目一新。汤若望成了宫中常客。在顺治眼里,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汤若望被委任为钦天监监正,并赐二品顶带,成了最早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的西方人。而在十七世纪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中,顺治皇帝也被说成是“欧洲化的皇帝”。

  然而,鸦片也运来了,pào火也运来了,侵略也运来了。

  鸦片战争中,甲午海战中,曾经不可一世的古老帝国,在列qiáng的pào火中溃不成军,领土被切割,权利被剥夺……

  十九世纪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一次急剧的感情突变发生了。中国在英国军队面前的彻底溃败,以及不愿接受西方的gān预和西方的观念,使得她从被尊敬和钦佩的地位,滑至被蔑视的地位……他们突然发现了与他们原来认为的她的辉煌完全相反的弱点,一种新的印象遍及了美国和欧洲,认为中国是颓废的、垂死的,已从昔日的灿烂堕落了。

  从此,一个古老、封闭、自大的中国,一个曾经被马可·波罗làng漫化的中国,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在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渗透中、在开放与封闭的替换中,开始了艰难的历史行程。

  更多的西方人,走进了中国。

  引子走进中国(3)

  4

  走进二十世纪,一个动dàng不安、危机四伏同时又国门大开的中国,给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提供了真正能够发挥各种作用的历史大舞台。传教士已不再是主角,走到前台的是政治家、革命者、外jiāo官和记者。

  稍稍回过头看看,就不难发现,从孙中山到宋庆龄,从蒋介石到宋美龄,从张作霖到张学良,从李大钊、陈独秀到毛泽东,在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中国政治家身边,总是不时环绕着一些外国人。他们扮演着不同角色:顾问、秘书、朋友、战友、清客,甚至保镖。他们发挥着不同作用,有时左右着局势,有时决定着命运。他们彼此的关系常常显得复杂而微妙,相互依赖或者利用,充分信任或者有所提防,不管怎样,他们既然走到了一起,也就构成了特殊的组合。

  没有一个又一个外国朋友的帮助,孙中山恐怕早就跌落在接二连三的失败之中,再也难以东山再起了——譬如那位长期充当孙中山私人保镖的英籍加拿大人马坤身上,就有过一次次惊险故事。

  没有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的介入和gān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肯定会重新书写。如果没有苏联顾问鲍罗廷,北伐和1927年大革命该是什么样的结局?如果没有共产国际顾问、德国人李德,红军会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开始长征吗?

  西安事变中,没有先后担任过张学良和蒋介石顾问的澳大利亚记者端纳冒险前往,从中斡旋,张学良和蒋介石这两位主角该如何见面,如何妥协,其实也是很难确定的事。史迪威、陈纳德、赫尔利等这些在中国抗战中依次出现的人物,各自的影响与作用,又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值得重视的还有那些活跃在中国的外国记者。

  记者职业注定与冒险联系在一起,他们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总是用鹰一般的眼睛注视着中国,用猎犬般的嗅觉,感应着这片动dàng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的笔分量不同,他们的观点和倾向也不尽相同,甚至分属不同政治阵营,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中国历史现场上重要的目击者。他们亲历了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这个东方古国的不少爆炸性新闻,都是经他们之手公布于世。

  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使馆区时,是澳大利亚人、《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莫里森发出独家新闻,让欧洲人知道了在中国发生的危机;

  还是这位莫里森,在担任袁世凯顾问期间,想办法将日本试图qiáng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密约内容透露给同行、也是澳大利亚人的端纳,使端纳发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

  1927年,在广州、上海、武汉,一个个重要历史场景中,总是少不了外国记者的身影,斯特朗、希恩、瑞娜……他们亲眼目睹了大革命的悲剧,目睹了蒋介石、汪jīng卫、宋庆龄、鲍罗廷、陈独秀等一个个风云人物政治命运的大起大落;

  三十年代初,在宋庆龄、鲁迅周围,汇聚着史沫特莱、斯诺、海伦、伊罗生等外国记者,是他们把蒋介石独裁专制的白色恐怖,向全世界揭露;

  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从酝酿到爆发,居住在北京的斯诺、海伦夫妇都积极投身其中,直接发挥外国记者的特殊影响,斯诺亲自拍摄的游行场面,成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还是斯诺,冒险家一般走进陕北,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工农红军依然存在的真相,拍摄了一大批不为人知的中共领导人的照片;

  史沫特莱经历了西安事变全过程,她,还有贝特兰,把发生在西安的一切,通过广播,通过电讯,向全中国、向全世界报道;

  抗战期间在重庆最有名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河南饥荒和国民党政府腐败的真相,使访问美国一时风光十足的宋美龄,顿时失去了头上的光环;

  一批批住在雾重庆的外国记者,纷纷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走进他们认为将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延安……

  正是一次次爆炸性新闻的发表,这些外国记者不同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时钟的摇摆。他们走进了中国,他们的中国故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国二十世纪历史舞台上,他们是不可缺少的角色。

  本书,将叙述他们的中国故事。通过再现他们的足迹,再现他们眼里的中国风云,再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使那些早已逝去历史事件、历史场面,变得更加清晰起来。

  1900年第1节 紫禁城内外(1)

  1

  在北京东城的西裱褙胡同,一座明代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是明代兵部左侍郎于谦的故居。当明朝面临北方qiáng敌的入侵威胁时,于谦竭力反对明廷南迁,并在北京组织团练,率兵出战,保卫北京。

  从明到清,朝代更迭,岁月流逝,这座院落目睹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院落的主人不知换过多少次。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进进出出。他们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变化了的是人事,是历史。不变的是屋檐下的砖雕,是院中的石阶。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4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