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现场_李辉【完结】(19)

2019-03-10  作者|标签:李辉

  在阅读外国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作品时,这种感觉尤为qiáng烈。还没有别的哪位中国女性,能像宋庆龄这样,赢得那么多的赞美,赢得那么多异国的男男女女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热爱。

  “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当1927年宋庆龄流亡欧洲后,见到过她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发出这样的赞叹。

  “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这是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赞美。

  “我认为,当时在上海,只有一个光辉灿烂、无与伦比的人物,她就是勇敢、美丽而又孤独的孙中山博士的遗孀。”这是海伦·斯诺的赞美。

  新西兰记者贝特兰说过这样一件事:“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卧室里有两张女人的照片,一张是他已故的妻子,另一张就是孙夫人。”

  这便是外国人印象中、视野中的宋庆龄。在革命的年代,她实在是革命与美丽的化身。

  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都在美国留学成长,但在美国人眼里,只有宋美龄最具美国性格,而宋霭龄和宋庆龄则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四十年代第一个直接采访宋氏三姐妹并在美国出版《宋氏姐妹》(The Song Sisters)一书的美国女作家Emily Hahn(中文名字:项美丽),在书中这样写到宋庆龄留学美国时的故事:

  像姐姐霭龄一样,她总是显得羞怯和敏感,与美国化的美龄相比更像传统中国女性。这一点甚至在她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非常突出;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校长,讲到过庆龄因为没有准备好自己的外套去参加毕业典礼而感到烦恼。这位年长的夫人就说她随时都有儿子的外套备用,但这位姑娘叫道:“不,我不穿一个男人的衣服!”我们称之为“定型”的美国学校的七年生活,并没有改变她的过于敏感的性格;婚后的社会活动也没有太多改变她不喜欢表现自己的习惯。

  斯诺写道:“庆龄喜欢美的东西,她的家具陈设寥寥无几,可总是得体大方。她家里永远是那样洁净,使人觉得温暖朴素。她还有一些珍贵的画卷,异国情调的鲜花给她的房间增添了光彩。她的长袍颜色素净,式样活泼,她衣着总是很考究,乌黑的头发梳成一个髻端正地盘在脑后,烘托出jīng巧的脸部轮廓。除了一个玉发夹或别针外,她很少戴其他饰物。”

  后来嫁给中国政治家王炳南的德国姑娘王安娜也谈到宋庆龄身上的中国女性的特点:“在我初次站在孙夫人面前时,我和所有认识她的人一样,都惊叹她的美。在宋家三姐妹中,毋庸争论,她是长得最美的。但她自己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态度自然,具有中国妇女特有的温文尔雅。每当我和她接触时,我一再感到,她那并不引人注目的质朴的态度,和她的弟弟及姐妹比较起来,美国生活方式对她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她的每一姿态都给人以一种羞怯感,她每每压制自己,不使自己的柔情表露出来。孙夫人说起话来细声慢气。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她的声音柔和、安详,和妇女的身份特别相称’。”

  不愿意表现自己、不习惯抛头露面,这是宋庆龄的另一性格特点。

  项美丽这样写道:“孙夫人在多年的现实活动中给人留下简朴和自制的印象。她个人总是保持低调——服饰淡雅,寓所绝对简单、实用。当她公开露面发表演说时,人们会觉得她是在勉力而为。但是她的声音和她的词语是坚qiáng有力的。当局势需要时,她能做到坦率,甚至激烈;譬如当她被激怒时便是这样。”

  天性不习惯抛头露面,却义无反顾地继承孙中山的事业,成了中国政治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这对宋庆龄实在是一个巨大考验。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考验甚至大于外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政治恐怖带来的种种压力。于是,从1927年大革命起,几乎所有见到过宋庆龄的外国人,无不一方面赞叹宋庆龄的美丽,一方面惊讶于她的娇柔、羞怯的外表背后所隐含的勇气与魄力。似乎绝然相反的性格因素,却那么完美地结合在她的身上,闪耀出人性的魅力,这就难怪不同的外国男女,都毫不吝啬地、不约而同地把赞美的语言用在了这位中国女性身上。

  1927年第20节 宋庆龄:永远的美丽(2)

  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宋庆龄政治角色最为重要、影响也最显著的时期。大革命时期,她以孙中山遗孀的身份,成为孙中山理想的最忠诚的继承人和代表,在武汉革命政府中占据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地位。随后的流亡苏联和欧洲,以及回国居住上海时期,她又以蒋介石政权的批判者身份而发出世界性的声音。从其政治活动范围和经历来说,她称得上中国真正的女qiáng人,但几乎所有第一眼见到她的外国人,无不惊奇地发现,声名赫赫的宋庆龄,与传言、与他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英国出版的《孙中山夫人》一书,转引了作家约翰·根舍(原名不详)所写的他1938年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时的印象:“我想像中的孙夫人有点像维多利亚女皇,孀居服饰,心如死灰,令人望而生畏,等等。但是我见到的孙夫人,即使在她的年龄,仍像一位二十八岁的姑娘。她尽管纤弱,却雍容华贵,明快活泼,身材好似一尊完美无瑕的雕像。她给人的印象不像是一位历史性的革命人物,倒像是一个刚刚跨进事业门槛、生气勃勃的少女。”

  从我个人有限的阅读来说,美国记者、作家希恩在《个人历史》中对宋庆龄所作的描述,最为生动和jīng彩。

  中国大革命时期,已成为世界名记者的希恩(Vincent Sheean)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武汉政权的兴衰和宋庆龄流亡苏联的过程。他的这本《个人历史》(Personal History),出版于1934年,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他所亲历的中国见闻。这本近四百页的回忆录,叙述生动,文笔优美,曾成为当时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之书。他以驻外记者身份在世界各地革命现场历险的经历,他对现场故事的生动描写,影响了后来如白修德、索尔兹伯里等一批著名美国记者的成长,使他们把目光关注到中国和苏联。这本书因记述生动,影响很大,国外出版的有关大革命及其人物的历史和传记中,都参考和摘引过他的著作。

  希恩在1927年4月14日抵达上海,当时的上海正处在血泊中。他先去拜访了仍在上海的宋子文,宋此时还在武汉政府和南京政权之间徘徊。希恩拿着宋子文分别写给蒋介石和宋庆龄的介绍信,前往南京和武汉,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

  在完成南京之行后,希恩来到武汉,他急切地盼望见到宋庆龄。如今,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武汉,关注着孙夫人。

  希恩《个人历史》中对宋庆龄的描写,《孙中山夫人》和《宋家王朝》两书都各有转引。但在中译本中,删掉了一些内容,不知是原作者摘录时所为,还是译者的有所选择。删掉部分为涉及宋子文和有关宋庆龄传言的内容。笔者这里特地将有关段落完整译出以飨读者。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9/4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