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盲区_石钟山【完结】(3)

2019-03-10  作者|标签:石钟山

  他一方面想把本职工作做好,毕竟这是他吃饭的碗;另一方面,他又想把小说写得有声有色,引来人们的关注,这是他的梦想。

  1995年上半年,他有了一次机会。一位部队的老将军要出版传记,总政系统的领导想把他借调出来,专门为这位老将军写传,他慡快地答应了。只要让他有整块的时间写作,让他做什么,他都会愿意。这次借调历时两年,其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也采访了众多的老gān部。那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的创作转机即将到来。

  阅读

  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和早期的阅读是分不开的。石钟山说,他早期的阅读很杂,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阅读。他并非出身书香门第,因而早期接触的课外读物就受到了客观的制约,回过头来看这也成就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他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是《连心锁》,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知道这本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60年代以前出生的男孩子,心里都有个情结,那就是革命的、战争的故事,使每一个少年都梦想着成为革命英雄,理想和幻想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内涵。后来他又读了《闪闪的红星》《吕梁英雄传》《红旗谱》《保卫延安》等,他的文学兴趣都是那时养成的。从那时起他就幻想成为一名战士和作家,毕竟战士有机会成为英雄,而作家又可以塑造英雄。

  他就是揣着这样的梦想一路走来,他先是成了一名战士,直到这时他才发现,要想成为一名英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和平年代已经没有战争了。当然,他还可以成为和平年代的另外一种英雄,比如雷锋,他试着做过,也受到过连长或指导员轻描淡写的表扬,但他觉得这太难了,况且雷锋和那些战斗英雄相比也不那么叱咤风云,于是作罢。另外一个理想就是想当一名能塑造英雄的作家了,他知道,要想当作家路会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时时用一些警句来激励自己,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读书了。要读书就读名著,这是名人说过的话。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新华书店已经能见到中外名著了,那一阵,石钟山把每月的津贴都换成了中外名著。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等,国外的更多更杂一些,从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契诃夫,还有雨果、莫里哀、司汤达、托尔斯泰等,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文学名著,他能读到的基本都读了。阅读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的阅读是刻苦的,他说有的书并不爱读,读起来就打瞌睡,但还是qiáng打jīng神读完了,既然是名著,总有着名著的道理吧。后来的他曾说过这样的话。

  直到他读到了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的小说,他的眼睛才为之一亮,在两位先人的作品里,竟找到了他为之兴奋和激情的创作冲动。他现在说起这两位作家仍面色cháo红,两眼有神。他说从jīng神、气质上,他总算找到了依托。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可以称为硬汉文学,很男人的那一种,这是石钟山一直追寻和崇敬的,不论是做人还是为文,他一直欣赏这样的形象。世界很大,总会在不同的人群里找到和你相类似的同类,那么这个已经成功的同类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这是石钟山的心得。

  他的阅读从“大到小”,从粗到jīng,他得益于这些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眼界,自然也分不清良莠。现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他一直告诫后来者;读你最喜欢的,准没错。喜欢不喜欢,对比了之后才能知道,那一阵子的阅读,给他以后的创作走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有了一种眼力和境界,也就在自己的心里有了优劣的审美标准。

  转折

  1997年6月,石钟山转业了,先是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机关工作,后来又到北京电视台工作。他在工作上换来换去的,不是他的眼光有多高,在这种变换中,他一直希望更有利于自己的创作。在机关是八小时制,到电视台后情形要好一些,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忙完领导jiāo待的任务后,相对的会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创作。

  离开了部队,他对部队又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按他的话说:每一个细节的回忆都是幸福的。这就有了审美和思考、再创作的过程。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创作“父亲系列”小说了,从《父亲进城》《父母大人》到《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一共创作了十一部中篇,两个短篇。根据他的“父亲系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开创了当年收视高峰。《激情燃烧的岁月》堪称经典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作为原著的石钟山功不可没,是他提供了这种经典的文学基础。也正是因为这两部电视剧,让他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许多人,不管是不是搞文学的人,都知道了石钟山的名字。这是许多作家所梦寐以求的。

  许多搞文学的人很不以为然,或者说很不服气,正如几年前,石钟山以及我等不服气别的走红作家一样。不管怎么说,石钟山和众多走红的作家一样,已经被读者和观众认可,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如果没有那份实力的存在,就是遍地都是机会,也轮不到你。每个作家的成功其实都有着他成功的道理。

  石钟山红火起来后,我和他深聊过一次,问他对目前的创作怎么看,他直着眼睛望了我一会儿说:比以前更自信了。

  自信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于是在以后的两三年里,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玫瑰绽放的年代》《大院子女》《遍地鬼子》《男人的天堂》(即《啄木鸟》所发《战旗如画》),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印量从十几万到几万册不等,如果累计起来也有几十万册(盗版就无法统计了)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读者去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对作家本人而言,喜悦和成功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幸福。

  许多影视媒体也开始光顾他的作品了,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军歌嘹亮》之后,根据其中篇小说《母亲,活着真好》改编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母亲》正在全国各台热播。今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玫瑰绽放的年代》《幸福像花儿一样》《遍地英雄》《角儿》《大院子女》等,也将在上半年开机。可以说,今明两年,又将是石钟山的影视年。对于中国作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奇迹了。

  有许多媒体究其原因,石钟山曾这般回答:一个是人物,另一个是故事,还有的就是jīng彩的对话。这三点足以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了。回过头来说到文学,我们这么多年追求的不也是这几点吗?任何一部文学作品qiáng调的都是对人物的刻画,有了好的人物,必定还要有好的故事支撑,然后就是语言,这是衡量部作品优劣的三个要素。捅破那层窗户纸儿,就是另一番气象了。

  也有人认为石钟山是迎合影视而写作,我也听许多人这么说过,当我把这样的话讲给他听时,他半天没有说话,抓了抓头,点了一支烟后,才说:以前我这么写,到现在我还这么写。以前没有人说这种话,因为我还没被人认可,没有这么多读者、观众接受我,现在我被接受了,就有人说我迎合,难道说读者和观众都是傻子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3/7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