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风月女明星_唐汉【完结】(117)

2019-03-10  作者|标签:唐汉

  邵醉翁(1896—1979),浙江宁波人。原名仁杰,别号醉翁。1914年毕业于神州大学法科,曾任律师,1921年转入金融界,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自此一心从事电影事业。

  作为一位电影事业家和导演,他在这两方面各有成就,尤其是前者。他经营有方,使后起的“天一”能与“明星”相抗衡,尤可称道的是南洋电影市场的开辟,“天一”在南洋拥有的观众为其他公司无法匹敌。

  由于“天一”的诞生而带来的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对电影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刺激和促进。作为一位导演,“天一”早期作品大多出自他之手。

  虽然在导演艺术上,他并不是特别高明,但在挖掘新题材以吸引各阶层的观众方面,他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敏锐目光。率先拍摄古装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他所拍的古装片虽然制作比较马虎,但古装片这一题材从此经久不衰。这个题材的发掘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天一”还培养和孕育了不少电影人材,当然,其中的很多人是离开“天一”后才走红的,“天一”未能留住他们并使之有用武之地,这与邵醉翁在电影艺术上不求jīng进有关。

  但杜宇:

  但杜宇(1897—1972),贵州贵阳人,生于江西南昌,原名但祖龄。自幼学习绘画,尤其擅长美女和花卉画,故取艺名“杜宇”即杜鹃鸟之意。

  13岁丧父,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但杜宇不畏艰难,闯入上海滩,以绘画为生。他所绘的美女月份牌大受欢迎,他亦因此而闻名。他的漫画作品经常见诸报刊。

  1920年,但杜宇创办了上海影戏公司,并开拍长故事片《海誓》,从此献身电影事业,直至抗战爆发。其间17年,但杜宇共导演了30余部影片,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他编剧并兼摄影的。

  他所导的影片,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在早期电影界中,摄影之美,但氏称霸一时,其得力于美术功底,实为重要原因。”著名导演程步高如是说。

  但杜宇还以电影多面手而著称,他集编剧、导演、摄影、美工、布景、洗印等于一身,拍出多部影片,堪称一绝。他虽身兼数职,却从不马虎,对工作有着刻意求工、jīng益求jīng的jīng神,对于拍得不理想之处,总是不计成本重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

  但杜宇特别勤于钻研和探索,在技术落后、条件简陋、资金有限的20年代,他因陋就简,开动脑筋,拍出了许多当时看来十分困难的镜头。

  如拍《杨贵妃》时,需拍漫山遍野的逃难民众的镜头,却雇不起那么多的群众演员。但杜宇选择了农历七月十八日苏州乡民朝山进香,道路为之堵塞的机会,用远景拍摄,竟能以假乱真。

  又如一次拍舞会镜头,剧情要求地板光亮照人,而影棚的地板却很粗糙,他令人用拖把将地板拖湿,摄入镜头后即晶亮透彻,饶有光泽的。

  他总是用智慧,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然而,但杜宇的影片也有着共同的缺点,由于他崇尚唯美主义,他的影片美则美矣,却远离现实生活,且欧化色彩浓厚。

  因此,但杜宇17年的电影生活,于中国电影事业虽有诸多贡献,却没能留下多少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独到地位的影片来。1937年,上海影戏公司的摄影场毁于侵华日军的pào火,但社宇夫妇迁居香港,复以卖画为生。

  黎明伟:

  黎明伟(1893—1953),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在香港求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组织人我镜剧社,同年初次试拍电影、摄成《庄子试妻》,从此即醉心于电影事业。1923年创办民新影片公司。

  黎民伟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之一;其次,在电影编导尤其是纪录片的编导和拍摄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由于对民主革命充满热情,黎民伟特别崇拜孙中山先生,他为广东革命政府摄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北伐开始后.他曾赴北伐前线拍摄军事纪录片,最终编成《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这一内容十分丰富的大型纪录片。

  黎民伟的主要兴趣在摄影方面,因此由他编导的影片并不多,但在他领导下的民新公司,曾罗致了欧阳予倩、侯曜、卜万苍等著名编导,为“民新”拍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影片。

  黎民伟导演的《祖国山河泪》和《蔡公时》也以其反帝题材而钦誉海内外,故而“民新”能独树一帜。此外,黎民伟还是“复兴国片”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与罗明佑携手创办了联华公司,并担任“联华一厂”的主任。

  1937年上海沦为“孤岛”后,黎民伟返香港。后脱离影界经商,死于癌病。

  杨小仲:

  杨小仲(1899—1969),原名杨保泰,生于江苏常州。1916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20年,他应任彭年之请,为商务影片部代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改编剧本和撰写字幕说明,从此与电影结缘,并改名杨小仲。

  此后,他先后为商务影片部、长城、大中华百合、联华、艺华、新华等公司编导了约20部影片。由于这些公司的制片方针各异,杨小仲所导的影片在题材选择、艺术追求上也显得参差不齐。

  抗战爆发后,他曾赴内蒙抗日前线拍摄纪录片。“孤岛”时期及抗战以后,他多受雇于私营公司,拍摄了为数不少的影片。

  总的说来,杨小仲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中国电影的开创时代,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他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电影事业。

  陆洁:

  陆洁(1894—1967),字焕章,江苏嘉定人。17岁时赴上海当学徒,后又赴新加坡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返回上海。2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首先,他是创刊于1922年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与顾肯夫创办的这份杂志介绍了外国电影知识,首译和统一了一批外来的电影名词术语,如“导演”一词,就是他在受到朋友来信中提到的“教习”一词的启发而译出的。

  其次,作为一名电影编导,他为“大中华”和后来的“大中华百合”编写和导演过数部影片,是公司的主要编导人员。

  “联华”成立后,陆洁出任二厂经理;1936年,“联华”改组为“华安”后,他又任“华安总厂丫长。在他的主持下,“联华二厂”和“华安总厂”曾拍出一大批优秀影片。

  抗战爆发后,陆洁留在“孤岛”上海租界内,为吴性栽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吴性栽投资创办的文华公司常务董事兼厂长。陆洁的一生也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出生于浙江杭州。1914年自德清县立高小毕业,1915年被保送入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夏衍被日本明治专门学校录取。1924年加入国民党。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7/1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