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79)

2019-03-10  作者|标签:季羡林

  就这样,我们在临清县城内,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整整地参观一个上午。各方面的情况,我们都看了一点,了解了一点。这就是走马观花吧,我们总算是看到了花。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觉得你的家乡怎样呀?你在上面不是说,它有点像苏州吗?你现在看了市容,对临清了解得更清楚了,你怎么想呢?"说实话,苏州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它现在怎么样,我实在说不清楚。既然我的家乡变了,遥想苏州也会改变的。就自然景色来说,苏州一定会胜过我的家乡。不管我对家乡怎样偏爱,我也决不能说:"上有天堂,下有临清。"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在残夏的骄阳中,看到了这样一些东西以后,我真觉得,我的家乡是非常可爱的。我虽然不能同街上的每一个人都谈谈话,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但是,从他们的行动上,从他们的笑容上,我知道,他们是快乐的,他们是满意的,他们是非常地快乐和满意的。我的眼睛一花,仿佛看到他们的笑容都幻化成了一朵朵的花,开放在我的眼前。笑容是没有颜色的,但既然幻化成了花朵,那似乎就有了颜色,而这颜色一定是红的。再加上刚才在临清一中看到的那一些祖国的花朵,于是我眼前就出现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灿烂夺目,熠熠生光,残留在我脑海里的那种灰色,灰色,弥漫天地的灰色,一扫而光,只留下红彤彤的一片,宛如黎明时分的东方的朝霞。

  1982年9月写初稿于聊城

  1982年11月29日修改于北京

  第130节:聊城师范学院

  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师范学院

  姑且不从全中国来看吧,就是从山东全省来看,我们地区也不是文化发达的地区。清朝初年,聊城出过一个姓傅的状元,后来还当上了宰相。但那已是过去的"光荣",现在早已暗淡,连这位状元公的名字知道的人也不多了。也曾有过一个海源阁,藏善本书,名闻海内外,而今也已dàng为荒烟蔓草,只能供人凭吊了。

  对这些事情,我虽然很少对人谈起;但心里确实感到有点不是滋味。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听说聊城师范学院已经建立起来的消息时,我心中的高兴与激动,就可以想象了。这毕竟是我们地区的最高学府,是一所空前的最高学府。我们那文化落后的家乡,终于也有了最高学府了。

  谁都知道,这件事情是来之不易的。如果不是推翻了三座大山,如果不是在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二十多年又粉碎了"四人帮",这件事情无论如何是无法想象的。

  同年轻人谈这种事情,他们好像是听老年人谈海市蜃楼,不甚了了。但是,对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它却是活生生的令人兴奋的事实。六十多年前,我是我们官庄的唯一的小学生,后来是唯一的中学生,再后来又是唯一的大学生,而且是国立大学的学生,更后来,我这个外洋留学生,当然是唯一的唯一,"洋翰林"这块牌子,金光闪闪。所有这一切,都不说明我自己有什么能耐,而是环境使然,时代使然。况且没有家乡的帮助,我恐怕什么都不是。当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那个极其贫穷的清平县,每年都提供给我一笔奖学金。没有这一笔奖学金,我恐怕很难念完大学。大学毕业以后,风闻家乡要修县志,准备把我的名字修进去,恐怕是进入艺文志之类。这大概只是一个传闻,因为按照老规矩,活着的人是不进县志的。不管怎样,就算是一个传闻吧,也可见乡亲们对像我这样一个人是怎样想法。我在那个小庄子里在念书方面,早成了"绝对冠军",而且这记录几十年没有被打破。区区不才,实在有点受宠若惊了。

  然而今天我回到家乡,村村有小学,县县有中学,专署所在的聊城,又有了师范学院,有了最高学府。我那个"绝对冠军"的记录早被打破。我并不惋惜,我兴奋,我高兴。如果像我这样的人永远"冠军"下去,我们的家乡还有希望吗?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

  希望就在于我的记录已被打破,而打破记录的主要标志就是聊城师范学院的建立,我要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这所学院,歌颂这所学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我将写上无数首赞美的诗歌,以表达我的感情。因此,在我没有见到聊城师范学院以前,我对它已经怀有深厚的感情了。现在我亲自来到,这感情更加浓烈,更加集中。我虽然在学院呆的时间并不长,从表面上来看,也可以看到创业维艰的情况。我知道,学院里的困难还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也看到,从学院领导同志一直到青年教员那一团蓬蓬勃勃的朝气。只要有这种朝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有这种朝气,学院就会蒸蒸日上。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当然,我也听到另一些情况:个别的教员在这里不很安心。在十年浩劫中,学院搬来搬去,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这是原因之一。但也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聊城这地方小,有点闭塞,有点土气;学院很小,显得有点幼稚;生活条件有困难,等等,等等。尽管这样,绝大多数教员,不管年老还是年轻,是安心的,是满意的。虽然我无法一一同他们谈话,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上,从他们的笑容上,从他们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他们的心,一颗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心。比起北京等大城市来,聊城确实是一个小地方,显得有点土气,有点闭塞。但是闭塞中有开通,土气中有生气。只要有生气,就有希望,就有未来。比起那些大大学来,聊城师院确实显得有点小,有点幼稚。但是微小中有巨大,幼稚中有成熟。未来的希望也就蕴藏于其中。创业有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斗志,可以提高人的jīng神境界。比起吃现成饭来,这要高尚得多,有意义得多。聊城师院绝大部分的教职员工,难道不正是这样想的吗?

  谁要是看一看学院的校园,就会同意我上面的想法。校园中空地很多,有的地方杂草丛生。看上去有点荒寒。但是图书馆大楼不是已经矗立在那里了吗?我这从大大学去的人,看了图书馆,都不禁有点羡慕起来,我们的书库和阅览室比这里拥挤得多了。至于空地和杂草,那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美的画,比起盖起林立的大楼而这些楼并不能使人满意的地方来,要好得多了。学院的领导心中确实已经有了一张草图:这里修建楼房,这里铺设柏油马路,这里安排花坛种植花木,甚至还要搞上一个喷水池。听了这样的设想,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摩天大楼,成排成排地站在那里,院子里繁花似锦,绿柳成yīn,一个大喷水池喷出了白练似的水柱,赤橙huáng绿青蓝紫,在阳光中幻出惊人的奇景,幻出七色的彩虹。

  环境是这样子,人又何尝不是呢?

  我因为停留时间极短,没有能同更多的教职员和同学接触。但是在举行开学典礼的那一天,我同两个女孩子,两个新同学谈了几句。一个说是来自济南,一个说是来自烟台,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我听了心里立刻漾起了一丝快乐;我们的学院已经冲出了本地区,面向全省了,下面来的不就应该是面向全国的局面了吗?这两个小女孩彬彬有礼,有点腼腆,又有点兴奋。答话时还要毕恭毕敬地站起身来,说话时细声细气,让人觉得非常可爱。我没有时间同她们多谈,我不完全了解她们的心情。但是从她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到,她们是满意的,她们是快乐的。第一次离开父母,走向广阔的社会,她们一定有许多憧憬,有许多幻想。她们也许想得很远很远,也许会不时想到二十一世纪。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当然也想到祖国的前途,想到人类的未来,也想到二十一世纪,但是对我来说,二十一世纪实在是渺茫得很,我不大有可能活到二十一世纪了。但是对像她俩这样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二十一世纪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一点也不渺茫,到了二十一世纪,她们也不过三十来岁,风华正茂,正是一生的huáng金时期。对那样一个时期,她们一定也有所设想,有所安排的。她们看到将来要走的路一定是玫瑰色的,一定是铺满了鲜花的。我不禁从内心深处羡慕起她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古人说:长江后làng推前làng,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该为了有这个自然规律而欢欣鼓舞。宇宙总是要发展的,人类总是要进步的,年轻人总是要成长起来的。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一切希望不就寄托在这样的年轻人身上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9/8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